梁勤超,李 源,朱瑞琪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競技體育職業化改革的推進,中國武術以散打項目為主進行了一系列市場化與職業化改革的探索,舉辦了“中華武術散手擂臺爭霸賽”“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中國武術散打功夫王爭霸賽”“中國武術散打百強爭霸賽”等。但“武術散打賽事市場化與職業化發展,大多是在專業性賽事基礎之上打造散打商業賽事或職業賽事。”[1]2014 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發布。之后,中國各類職業格斗賽事相繼涌現,一度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但是,在這類職業格斗賽事市場繁榮的同時,存在著諸多隱憂。例如,各類比賽仍魚龍混雜,規則不統一、選手競技水平參差不齊,無法與高級別賽事接軌[2]。相對于國際職業格斗賽事,中國職業格斗賽事發展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中國職業格斗賽事的發展,不僅需要中國國內賽事舉辦主體的實踐探索,還需要放眼國際,從理論層面對職業格斗賽事進行深入分析與探究,以此達到“知己知彼”。本文對職業格斗賽事類型分化與序列演化的研究,也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職業格斗賽事屬于職業體育賽事范疇。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職業體育指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將職業運動員的高水平體育競賽及相關產品作為商品來經營,從中獲得經濟效益的一種體育經濟活動。”[3]同時,“職業體育作為現代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體育活動形態,是運動員為獲得勞動報酬而參與的,供觀眾觀賞的,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商業化運營的以競賽表演為形式的體育活動形態。”[4]從以上職業體育的概念可以發現,職業體育市場、職業運動員、競賽商品是職業體育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其中職業運動員是職業體育賽事發展的主體。“職業運動員是指專門從事體育競賽和表演,以從中獲得勞動報酬為主要生活來源,并獨立擁有自身人力資本所有權的高水平運動員”[5]。
由此,將職業格斗賽事界定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職業拳手為參賽主體,以高水平格斗賽事為商品,以此獲得經濟效益的專門性體育經濟活動。判斷一場格斗賽事是否是職業格斗賽事,其關鍵在于參賽主體的身份,如果參賽主體是職業拳手則為職業格斗賽事(例如:WBA、WBC、IBF 等拳擊賽事),否則可視為業余格斗賽事(例如:現代奧運會拳擊比賽)。
對于職業格斗賽事的相關研究,學者主要圍繞以下2 個方面展開:一方面,中國學者主要針對具體的格斗賽事展開研究。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新興格斗賽事不斷涌現,成為中國學者研究格斗賽事的實踐基礎。中國學者圍繞格斗賽事已進行了研究,例如:“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市場困境[6],“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積分排名挑戰賽制[7],武術職業聯賽(WMA)的運作機制[8],武術職業賽事在簽約俱樂部、競賽周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9],具有中國文化產業的民族品牌屬性的WMA[10],“中國武術散打百強爭霸賽”的賽事組織與運作機制[11];以及“散打天下”賽事對傳統武術賽事發展的啟示[12]等。同時,中國學者在探討中國的格斗賽事發展時,還將研究視角擴展到了國際格斗賽事。例如,趙斌研究了“K-1”格斗賽事市場化經營經驗,并提出了中國散打賽事的市場化發展路徑[13]。另一方面,其他國家的學者主要集中于綜合格斗運動的研究。主要圍繞綜合格斗運動的興起、演化和發展,以及綜合格斗賽事的相關問題展開分析。Clyde 從終極格斗和武術革命的角度分析了早期綜合格斗運動的發展[14];Bottenburg 等從去體育化的角度對早期綜合格斗賽事(即無限制格斗賽事)的起源和動態演化進行了論述,認為“20 世紀90 年代無限制格斗賽事的興起代表了一種相反的趨勢,即去體育化的進程”[15]。對于綜合格斗運動相關的問題,Dale 從終極格斗和具身認知視角,以身體為中介探討了綜合格斗運動中的暴力與性別問題[16]。而對于綜合格斗賽事運營問題,其他國家的學者則主要圍繞賽事PPV(按次付費收視)展開研究。例如,Tainsky 等通過消費者理論模型對UFC 賽事中按次付費收視的決定因素進行分析,認為“拳迷對特定體重級別的主賽決賽及周末或假日舉行的賽事有著強烈的偏好”[17]。
對于職業格斗賽事相關問題的研究,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研究視角。中國學者多著眼于具體的格斗賽事,但中國的格斗賽事發展時間短,賽事名稱變更頻繁,無論是“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還是“中國武術職業聯賽”,抑或是“中國武術百強爭霸賽”,均已停賽,此類研究也逐漸少見。而其他國家的學者更多的是對綜合格斗這一新興運動和賽事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各國學者雖然對格斗賽事相關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但尚未對職業格斗賽事進行總體性的研究。對職業格斗賽事的總體把握,還需從職業格斗賽事的類型分化與序列演化的角度進行分析。
職業體育的形成和發展是競技體育高度專業化和精細化發展的結果。“職業體育在本質上要求以高度專業化和勞動分工更細的體育活動形態來實現職業體育的價值”[18]。作為專門性的體育經濟活動的職業格斗賽事,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在商品經濟中,“品類在不斷地分化”[19],職業格斗賽事也不例外。在業余格斗賽事中,各個格斗類項目賽事按照項目自身規律,在遵循項目競賽規則的同時有條不紊地開展,拳擊、跆拳道、柔道等格斗項目早已成為奧運會競賽項目。但是,在世界職業格斗賽事中,除職業拳擊賽事外,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新興職業格斗賽事呈現出“去格斗項目化”的趨勢。
如圖1 所示,在目前國際職業格斗賽事生態模型中,職業格斗競技運動在數學集合關系上體現為:站立格斗運動項目包括拳擊運動;綜合格斗運動項目包括站立格斗運動項目。拳擊運動為站立格斗運動的子集,站立格斗運動為綜合格斗運動的子集。根據職業格斗競技運動的類型,可將職業格斗賽事劃分為以下3 大類型,即基于綜合格斗運動的職業綜合格斗賽事、基于站立格斗運動的職業站立格斗賽事,以及基于拳擊運動的職業拳擊賽事。在3 大類型職業格斗賽事中,在格斗競技技術層面,綜合格斗運動、站立格斗運動與拳擊運動依次存在運動技術兼容。
1)職業拳擊賽事。職業拳擊賽事是以職業拳擊運動員為參賽主體的拳擊比賽。目前,職業拳擊賽事以4大職業拳擊組織舉辦為主,即世界拳擊協會(WBA)、世界拳擊理事會(WBC)、國際拳擊聯合會(IBF)與世界拳擊組織(WBO)。這4 大職業拳擊組織自身均有著嚴密的組織體系,各自在世界范圍內對職業拳擊賽事進行統一協調、管理與監督,并各自組織舉辦世界性的職業拳擊賽事。
2)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站立格斗賽事以職業站立格斗運動員為參賽主體,在站立格斗賽事平臺,踢拳、泰拳、散打、拳擊、空手道、跆拳道等項目選手均可參加。雖然職業拳擊賽事也是站立式格斗賽事,但與職業拳擊賽事不同的是,職業站立格斗賽事已超越了單一運動項目的邊界,在競賽中運動技術不僅限于拳法對抗,還呈現出運動技術多元化特征,在職業站立格斗賽事平臺,只要遵循統一的賽事規則,不同站立格斗項目選手均可同臺競技。
3)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綜合格斗賽事規則更為開放,在比賽中,綜合格斗選手既能站立攻擊,也可地面纏斗,比賽允許選手使用拳擊、散打、泰拳、巴西柔術、摔跤、空手道等多種格斗項目的運動技術。站立格斗技術與地面格斗技術綜合運用是綜合格斗賽事最為鮮明的特征。綜合格斗賽事開放的賽事規則,兼容并包的賽事舉措,對于格斗競技運動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格斗賽事經類型分化,形成了職業拳擊、職業站立格斗及職業綜合格斗3 大類型賽事并行發展的態勢。從職業格斗賽事的類型分化能夠發現,在職業拳擊賽事之后,職業站立格斗賽事和綜合格斗賽事的形成,并非源于格斗類運動項目的職業化,而是源于同質性的格斗類運動項目的聚類融合。格斗類運動項目雖然在運動技術與競賽規則方面存在差異,但格斗競技的同質性,加之格斗競技的全球化發展,使不同格斗類運動項目聚類融合成為可能。在實踐中,通過第三方統一的賽事規則,對不同格斗類運動項目進行同質歸類,構建了一個項目兼容的格斗賽事平臺,使不同格斗類運動項目選手同臺競技成為可能。同質性的格斗類運動項目經由聚類融合與賽事實踐,最終產生了兩大類型賽事,即職業站立格斗賽事和綜合格斗賽事。
拳擊是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最早源于古埃及,后經地中海克里特島傳入古希臘,成為古希臘奧運會常設競賽項目。但是,“在非連續性開展的前提下,古希臘的拳擊運動不能視為現代拳擊的‘前身’”[20]。現代拳擊運動源于18 世紀的英國,是英國近代首個職業化體育項目。拳擊賽事在經歷了早期裸拳、無規則的野蠻與混亂之后,隨著《J- 布勞頓拳擊規則》《倫敦拳擊錦標賽規則》《錢伯斯拳擊規則》等一系列賽事規則的制定,拳擊賽事規則不斷趨于完善。現代拳擊運動有職業化與業余化的區分,并形成了業余拳擊賽事體系和職業拳擊賽事體系。一是形成了由奧運會主導的業余拳擊賽事。在業余拳擊比賽中,根據體重不同設立了11 個級別。二是演化出了以4 大職業拳擊組織為主導的職業拳擊賽事。在職業拳擊賽事中,設置了重量級、中量級、輕量級等17 個級別,賽事級別設置較業余拳擊賽事更為細化。
當前,在職業拳擊領域,職業拳擊組織林立,但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職業拳擊組織是國際公認的4大拳擊組織,即 WBA、WBC、IBF 和 WBO。這 4 大職業拳擊組織不僅招攬了世界頂尖職業拳手,主導著世界職業拳擊賽事的發展方向,同時還引領著世界職業拳擊運動的發展潮流。但是,從這4 大職業拳擊組織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職業拳擊賽事呈現出組織分化和序列演化的特征(如圖2 所示)。

圖2 4 大職業拳擊組織的分化
對當今4 大職業拳擊組織溯源發現,成立于1921年的美國國家拳擊協會(簡稱“NBA”)是其源頭。當時,NBA 負責美國職業拳擊運動的開展,以及職業拳擊賽事的組織,隨著職業拳擊運動的國際化發展,NBA越來越難以統領國際性職業拳擊運動的發展。1962 年,在前美國國家拳擊協會基礎上,NBA 更名為世界拳擊協會(簡稱“WBA”)。由于WBA 在成立時所設置的成員投票權不合理,導致了組織內部的分裂。在WBA 成立1 年之后的1963 年,由WBA 分化出的世界拳擊理事會(簡稱“WBC”)在墨西哥成立,成為第二大世界性職業拳擊組織。WBA 與WBC 共同主導了當時國際職業拳擊運動的發展,但職業拳擊組織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分化。時隔20 年之后的1983 年,時任WBA 副主席的羅伯特·李提議將1976 年成立的美國拳擊協會(USBA)從WBA 分離出來,并更名為“國際拳擊聯合會”(簡稱“IBF”)。1988 年,從 WBC 又分化出了世界拳擊組織(簡稱“WBO”)。至此,形成了 WBA、WBC、IBF與WBO 的4 大拳擊組織。
4 大職業拳擊賽事組織分化是職業拳擊賽事組織內部權力分化的結果。職業拳擊組織從最初的前美國國家拳擊協會(NBA)分化出4 大職業拳擊賽事組織(WBA、WBC、IBF 與 WBO),經歷了 1 次組織更名,3次組織分化。在一定程度上,“體育競賽組織的演化機制取決于組織目標與組織結構的變化及二者的相互作用”[21]。職業拳擊組織的分化也同樣取決于其組織目標與組織結構的變化,及其兩者的內在關聯。WBA、WBC、IBF 與WBO 雖然相對獨立,但都遵循著共同的職業拳擊賽事規則,有著相似的賽事組織和共同的組織目標。舉辦職業拳擊賽事,推動職業拳擊運動的發展,是4大職業拳擊組織的共同目標。在WBA、WBC、IBF 與WBO 的主導下,世界職業拳擊賽事呈現出4 大拳擊組織的拳擊賽事級別(17 個級別)序列演化的特征。
3.2.1 綜合創新:“K-1”格斗賽事開啟站立格斗賽事新局面
在20 世紀90 年代之前,除4 大拳擊組織主導的職業拳擊賽事以外,并沒有連續性的國際職業格斗賽事。直到1993 年日本“K-1”格斗賽事的創辦,打破了國際職業格斗賽事發展格局。
“K-1”格斗賽事的創辦是日本傳統文化、體育市場、創始人等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日本國民的“尚武精神”及日本成熟的體育市場體系,為“K-1”格斗賽事的產生奠定了文化、社會和經濟基礎。加之“K-1”格斗賽事創始人——石井和義具有創新精神,敢于突破空手道的傳統觀念,才使“K-1”格斗賽事得以創辦。“K-1”格斗賽事創辦以來,曾一度主導了世界站立格斗賽事的發展方向,世界站立格斗賽事也由此進入了“K-1 時代”。如果說格斗運動的全球化為世界不同格斗類運動項目選手同臺競技提供了可能的話,那么,“K-1”格斗賽事的創辦則將之變成了現實。“K-1”格斗賽事的創辦,開創了世界站立格斗賽事的新篇章,打破了不同格斗運動項目之間的壁壘,開創了世界站立格斗賽事的新品類,實現了站立格斗由單一運動項目向綜合多項運動項目的轉變,使不同的格斗運動技術得以同臺競技”[22]。不同格斗運動技術要同臺競技,就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競賽規則[23]。采用任何一個運動項目的規則,對于其他運動項目都有失公平,唯有在第三方制定的統一規則下,才相對公平,也正是在“K-1”格斗賽事規則下,不同格斗運動項目和不同流派的職業格斗選手才得以同臺競技。
3.2.2 興衰交替:“K-1”格斗賽事引領站立格斗賽事發展
“K-1”格斗賽事創辦伊始,以站立格斗的形式,面向世界招募高水平的格斗選手,打造高水平的格斗賽事,使之成為當時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的引領者。總的來看,“K-1”格斗賽事自1993 年創辦以來,先后經歷了創辦與探索發展階段、由興盛而衰落階段與重建階段。在賽事組織演化方面,“K-1”格斗賽事先后經過了3 個階段,即“K-1”格斗賽事創辦與探索發展的事務局階段(1993—2003 年),“K-1”格斗賽事由盛轉衰的格斗娛樂集團(FEG)階段(2003—2012 年),“K-1”格斗賽事重建的全球控股階段(2012 年至今)(見圖3)。
隨著“K-1”格斗賽事的興衰,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經過了時代的更替。由創始人石井和義主導的“K-1”事務局階段(1993—2003 年)是“K-1”格斗賽事創辦、探索發展和走向興盛的階段,在最初10 年中,“K-1”格斗賽事由最初的“K-1”無差別級世界大獎賽發展為2 個量級和2 個層次的格斗賽事,即日本國內格斗賽事“K-1”(Japan GP)和中量級格斗賽事“K-1”(World MAX)。2003 年,“K-1”格斗賽事逃稅丑聞被曝光,創始人石井和義也因此放棄了“K-1”格斗賽事的運營權。“K-1”格斗賽事迎來了格斗娛樂集團(FEG)階段。在“FEG”運營下,“K-1”格斗賽事進一步擴張,相繼增加了 2 檔賽事,即“K-1”Premium Dynamite 與“K-1”ROMANEX,意在與日本人氣最旺的年度跨年歌唱晚會——“紅白歌會”,以及當時發展勢頭正盛的日本綜合格斗賽事——“Pride”展開競爭,但是,正是格斗娛樂節目與綜合格斗2 檔賽事的增加,使“K-1”偏離了其主營范圍——站立格斗賽事,同時也使“K-1”走上了一條多元化與品牌延伸的道路。對于開創站立格斗類型賽事的“K-1”,在取悅觀眾、追求大而全、與不同領域對手競爭的過程中,不僅偏離了對站立格斗賽事的類型聚集,也失去了將站立格斗賽事進一步做精、做強從而主導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發展的機會。由于日本綜合格斗賽事——“Pride”的涉黑丑聞,致使日本整個格斗賽事行業衰落,導致了“K-1”格斗賽事的財務危機,最終“K-1”格斗賽事于 2011 年停擺,“K-1”格斗賽事的停擺意味著站立職業格斗賽事“K-1”時代的結束。
3.2.3 多元競爭:后“K-1”時代站立格斗賽事的發展
日本的上市公司“EMCOM”收購“K-1”后,在香港注冊成立了“K-1”全球控股公司,并于2012 年重啟“K-1”World GP 賽事和“K-1”World Max 賽事。隨著日本“K-1”格斗賽事的重啟,職業站立格斗賽事也隨之進入了后“K-1”時代。

圖3 “K-1”格斗賽事的演化過程
在日本職業格斗賽事的后“K-1”時代,“K-1”主導的站立格斗賽事發展格局被打破,這使新興站立格斗賽事有了發展的空間。“K-1”格斗賽事雖然得以重啟,但重啟后的“K-1”格斗賽事卻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原“K-1”格斗賽事合作組織——“荷蘭金色榮耀”拳館在競購“K-1”品牌失敗之后,于2012 年創建了新的職業站立格斗賽事——榮耀(Glory),成為“K-1”格斗賽事的競爭對手。新的格斗賽事“Glory”收購了荷蘭的“It’s Showtime 賽事團體”,將其80%的高水平重量級站立格斗選手納入旗下。在選手資源方面,新的職業站立格斗賽事(Glory)比重啟的“K-1”格斗賽事更有優勢。在“K-1”時代,“K-1”格斗賽事曾過度依賴于荷蘭選手,在“K-1”World GP(1993—2012 年)中,一共產生了19 個“年度冠軍”(2011 年賽事停擺,未產生冠軍),其中荷蘭選手獲得了15 個冠軍頭銜。在后“K-1”時代,重啟的“K-1”格斗賽事與新的職業站立格斗賽事(Glory),以及其他新興的站立格斗賽事展開激烈競爭。由此可見,在國際職業站立格斗賽事領域,出現了一個多元競爭與發展的階段。
3.3.1 初創:由一個創意開啟的無限制格斗賽事
現代綜合格斗原本并非一項體育運動,現代綜合格斗運動的形成與發展源于一個賽事。1993 年,在美國SEG 公司通過一種比賽尋找“世界上最強的武術”的創意推動下,催生了美國職業格斗賽事——UFC,即格斗冠軍賽(見圖4)。

圖4 UFC 的演化過程
初創時期的UFC,其格斗競技形式也并非現代的綜合格斗,而是借鑒了巴西無限制格斗。早期UFC 宣稱“沒有規則”“沒有比分”“沒有時間限制”。在實際比賽中,除禁止插眼和咬人外,沒有其他任何規則,只有“KO”或降服時才終止比賽,這與古希臘奧運會的格斗項目——潘克拉辛極為相似。近乎沒有規則的格斗競技,受到了美國當地人的極大關注。較之“K-1“賽事,UFC 不僅“打破了地域、時間、規則上的諸多限制,給予各種格斗流派進行切磋的機會”[24],而且UFC 的運動技術更加開放,除了站立格斗技術,同時也允許使用地面格斗技術,這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創新。
3.3.2 轉型:UFC 從無限制賽事到綜合格斗賽事
早期的UFC 近乎無規則,比賽場面過于暴力和血腥,遭受美國社會、政界人士和媒體的非議。其中,美國人麥凱恩直斥UFC。在其倡導下,美國曾一度有36個州立法取締UFC。鑒于此,UFC 開始對賽事進行改革與重塑。在改革與轉型的過程中,UFC 轉變了最初的無限制賽事理念,樹起了綜合格斗的“旗幟”,從無限制賽事向綜合格斗賽事轉型,并主要通過賽事規則的建立和完善來實現。隨著格斗賽事規則的完善,UFC完成了從“去體育化”到“體育化”的轉變,為自身在美國爭取合法性奠定了基礎。
20 世紀90 年代末的UFC 出現了嚴重的賽事危機。除被美國大多數州禁止之外,PPV 運營商也停止了與UFC 舉辦方的合作,UFC 甚至舉辦了幾期沒有“PPV”的賽事。2000 年,UFC 曾一度瀕臨倒閉。為改變這一困局,“SEG”決定引入新資本。同年,Fertitta 兄弟以200 萬美元收購了UFC 賽事組織,組建了“Zuffa”LLC 公司,UFC 賽事由此進入了“Zuffa”時期。在 2001年,美國內華達州運動委員會正式批準通過了UFC 官方賽事規則。至此,UFC 完成了由無限制格斗賽事向綜合格斗賽事的轉型。UFC 從創辦伊始的近乎無規則、無限制的格斗賽事,到轉型為職業綜合格斗賽事,歷時近8 年時間。
UFC 通過一邊發展一邊改革的方式,轉型為職業綜合格斗賽事平臺,并制定了相應的賽事規則。這些賽事規則的制訂意味著現代綜合格斗運動的形成與成熟,為現代綜合格斗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3.3 興盛:UFC 的快速發展與全球擴張
UFC 在完成從無限制格斗賽事到綜合格斗賽事的轉型之后,重新獲得了美國社會的認可和媒體的關注。相對于“SEG”時期,“Zuffa”時期的 UFC 更具有抗風險性,Fertitta 兄弟以雄厚的資本為“UFC”在美國各州的合法化鋪平了道路。
“Zuffa”時期,UFC 的“PPV”銷量不斷攀升,財務狀況趨于好轉。隨著UFC 賽事組織的財務狀況的好轉,“Zuffa”將推動UFC 向美國主流體育賽事發展作為最終目標。躋身美國主流職業體育賽事,擴大UFC 的影響,僅依靠現場觀眾和“PPV”還遠遠不夠,使用免費電視和互聯網推廣勢在必行。為此,在UFC 的核心賽事基礎上,“Zuffa”推出了“TUF”——“真人秀”電視節目,旨在通過“真人秀”電視節目選拔選手,擴大UFC的影響力。同時,UFC 也加強了“格斗明星”的培養,培養出的“格斗明星”諸如“蜘蛛人”——安德森·席爾瓦、“GSP”——喬治·圣皮耶、“大力鼠”——狄米崔斯·約翰遜等。“明星是UFC 轉播按次付費收視的決定因素,無論格斗選手的級別如何,觀眾對冠軍選手都存在偏好,特別是聯盟排名靠前的選手和冠軍選手”[25]。在“格斗明星”的影響下,UFC 的轉播收視率與日俱增,UFC“PPV”付費收視的觀眾數量快速增加,其中:2006 年12 月UFC 第66 期賽事便創下了單期賽事超過100 萬人付費收視的盛況。
在“Zuffa”時期,UFC 還通過一系列賽事并購,不斷完善賽事體系,以主導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發展。在2007 年,美國“Zuffa”全面收購了日本因涉黑丑聞曝光而倒閉的綜合格斗賽事“PRIDE”,將其與UFC 合并,并將“PRIDE”的格斗選手納入UFC 的旗下。早期的UFC 只注重舉辦大體重級別賽事,賽事體系并不完善。為進一步完善賽事體系,彌補中小體重級別賽事的不足,在 2006 年 12 月,UFC 與 WEC 合并。在合并之初,兩者并行舉辦,經過近5 年的并行舉辦后,2011年UFC 與WEC 全面合并,形成一個由輕、中、重體重級別構成的綜合格斗賽事。同年,又將北美綜合格斗“勁旅”——“Strikeforce”收于旗下。有研究表明,企業通過并購與自身在產品和服務方面相匹配的競爭對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導市場[26]。通過幾次并購,UFC 既籠絡了優秀的選手,又完善了賽事體系,更重要的是奠定了自身作為世界綜合格斗賽事“霸主”的地位。自 2001 年“Zuffa”入主 UFC 后,經過 15 年的發展,UFC 的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在2016 年,“WME-IMG”出資40 億美元收購UFC,這是世界體育史上最大的收購案。
在UFC 走向中興的同時,也推動了職業綜合格斗賽事及綜合格斗運動的全球化發展。在UFC 的帶動下,各國的各種職業綜合格斗賽事不斷涌現。在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芬蘭、挪威、荷蘭、丹麥等國家都已舉辦了職業綜合格斗賽事。中國、韓國、泰國、菲律賓等國家也都開始舉辦職業綜合格斗賽事。在UFC 的主導與推動下,綜合格斗運動逐漸成為一項在全球范圍流行的新興體育運動。
在格斗類運動項目的3 大類型賽事序列演化過程中,其賽事組織演化呈現出2 個特征,其中的職業拳擊賽事組織呈現出賽事組織分化的特征,而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組織與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組織則體現為賽事組織更替的演化特征。3 大類型賽事組織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演化特征,與3 大類型賽事組織的性質相關。
一方面,職業拳擊賽事組織的分化受4 大職業拳擊組織的非營利性影響。WBA、WBC、IBF 與 WBO 這4 大職業拳擊組織同屬于國際性的、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4 大職業拳擊組織之間雖有競爭,但每一個組織都不絕對擁有職業拳手這一賽事核心要素。職業拳手也不與職業拳擊組織簽訂賽事合同,而是與職業拳擊經紀公司簽約。經紀人在職業拳手的參賽與賽事推廣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職業拳擊運動中,諸如拳手的訓練與參賽、賽事推廣等事務更多由職業拳手經紀人與賽事推廣公司完成。這4 大職業拳擊組織掌控著職業拳擊選手的最高榮譽——各量級“拳王”頭銜,即各量級“拳王金腰帶”。這4 大職業拳擊組織不直接參與職業拳賽的市場運營,而主要靠收取職業拳擊選手“頭銜”認證費與“組織”認證費維系拳擊組織的發展。職業拳擊組織對“拳王”頭銜的掌控,加之統一的職業拳擊賽事規則,以及職業拳手經紀人制度,使得職業拳擊賽事組織發生分化與序列演化。
另一方面,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組織與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組織的更替則與其賽事組織營利性密切相關。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組織與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組織均為企業,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通過舉辦高水平的職業站立格斗賽事與綜合格斗賽事,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還需承擔相應的經濟風險。與職業拳擊組織不同的是,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組織與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組織直接與職業拳手簽訂參賽合同,賽事組織通過合同約束職業拳手。如果說4 大職業拳擊組織的維持主要依賴于“認證費”,而較少受市場規律影響的話,那么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組織與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組織則直接參與賽事的市場運營。職業格斗賽事與其他市場化運作的職業體育賽事都遵循市場規律,即通過賽事的市場營銷獲取利潤。唯有盈利,才能推動職業站立格斗賽事與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的發展,而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組織與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組織一旦出現不可化解的財務危機,賽事資金鏈斷裂,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組織與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組織就將面臨破產。而賽事的延續將依賴于新資本的介入,新資本的介入往往會引起賽事組織的更替。當然,UFC 的組織者從“Zuffa”到“WME-IMG”的轉換,并非由于賽事組織危機,而是由于賽事組織控股股東套現離場產生的結果。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職業格斗賽事經歷了類型分化與序列演化的發展過程。經由賽事類型分化,以及同質性的格斗類運動項目的聚類融合,職業格斗賽事呈現出職業拳擊賽事、職業站立格斗賽事和職業綜合格斗賽事3 大類型賽事并行發展的態勢。在職業拳擊賽事方面,經過組織分化,呈現出以WBA、WBC、IBF 和WBO———4 大拳擊組織為主,17 個級別序列演化的賽事特征。在職業站立格斗賽事方面,“K-1”格斗賽事開啟了站立格斗賽事的新局面,近30 年來,“K-1”格斗賽事曾一度引領站立格斗賽事發展方向,后因賽事組織財務危機趨于衰落,在后“K-1”時代,職業站立格斗賽事經過了一個多元競爭與發展階段。在職業綜合格斗賽事方面,以美國UFC 為主導的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經過從早期的無限制賽事向綜合格斗賽事的轉型,從“邊緣化”走向中興。在一定時期內,美國UFC 主導了國際職業綜合格斗賽事的發展方向。在UFC 的主導下,職業綜合格斗賽事進一步擴張,并呈現全球化發展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