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體育教研室 山東 濟南 250100)
2019年4月,教育部發布深入學習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將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重點改革之一,進一步明確了發展在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路線。高等職業院校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主力軍,以培養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高度融合的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為目標,其培養規劃體系設計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從指導思想、培養規劃目標、培養規劃內容、培養過程、評價體系等方面與學生的職業技能緊密結合,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高職院校的體育培養規劃設計也應遵循這一原則。據此,根據應用型(職業)本科教育體育培養規劃的現狀,初步構建了符合其職業特色的體育培養規劃體系,為體育培養規劃方案設計提供新思路。
2019年6月教育部經過多次評審,審批通過了一批民辦高職(高專)院校,這部分院校由于升級時間短,招生計劃改變,學生素質提升、學制拉長等因素,導至其培養體系構建無法與之相適應。現僅從體育培養過程的現狀與問題做以下總結:
以山東幾所應用型(職業)本科院校體育培養規劃為例,由于升級時間不長,體育培養目標的設定主要參照高職(高專)和普通本科高校的體育培養大綱設定。在目標定位方面展現出較大的局限性。其主要矛盾表現為:與高職(高專)相比,學制延長培養目標定位應得以升級;與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無法凸顯應用型(職業)教育的特點。由此,作者認為針對應用型(職業)本科體育培養目標的定位應在普及知識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職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作者在走訪觀摩山東幾所應用型(職業)本科院校體育課堂時發現,現階段本科層次培養內容與高職(高專)課堂培養內容區別不大,辨識度不高。根據多位一線體育教師反饋,首先,體育作為公共基礎課在職業院校的重視程度遠低于專業培養規劃知識學習;其次,在培養內容方上缺乏趣味性,且與職業教育契合度不高,很難實現培養學生終生體育參與的目標。
現階段應用型本科層次的培養方法與高職(高專)區別不大,部分是根據之前的培養準備進行上課,運用教師講授、學生聽學為主的灌輸型培養方法,沒有系統分析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對體育培養規劃內容的實際需要,以共性取代了個體差異,學校已升級為本科層次,學生綜合素質也必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考慮問題的能力也必將提升,再延續之前的培養方法將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目前應用型本科層次考核仍然處于專科層次階段,執行專科層次標準,劃分不明確,而且過分依賴《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沒有與學生專業測試相匹配,沒有充分認識學習能力對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忽略學生職業病預防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對提升學生職業生涯質量助力有限。
2009年安徽科技學院成為安徽省第一批應用型本科院校重點建設學校。學院實行的是“1+3+4”體育培養規劃模式,2011年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提出了《全國普通高等職業(專科)院校公共體育培養規劃培養指導綱要(試行)》,部分高職院校專家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和改革。
2019年4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主要涉及七個方面:一是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二是健全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框架;三是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四是建設多元辦學格局,著力激發企業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五是完善技術技能人才激勵保障政策;六是加強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督導評價,建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七是做好改革組織實施工作。
培養目標要包含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與社會適應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掘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活動,掌握一項或多項與其專業有關的運動技能,學以致用,達到預防職業病與體育保健的功效,通過運動,使其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更要充分考慮本科層次培養時間、專業特征與職業發展,彌補后期培養時間的空白,與學生專業結合,為職業發展服務,達到終身體育的終極目標。
培養內容選擇既要滿足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的基本要求,又要體現各專業職業技能的現實需要和學生健康保健的實際需求,遵照“體育教育貫徹于大學教育的始終”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力求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改善學生的職業生涯,促進學生的終身健康。具體包括基礎課、興趣課、職業實用課三個方面(見表1)。

表1 培養內容設計
(1)基礎課內容設計。
本科階段學制的延長,體育培養由之前的2學年改變為3學年,在第1學年開設基礎理論課、基礎素質課以及基礎保健課。基礎理論課主要涉及田徑場及器材設施理論,教給學生怎樣正確使用運動器材及注意事項;運動生理、運動損傷與處方理論,讓學生了解基本的運動生理、運動損傷知識和預防運動損傷以及受傷之后正確的處理;基礎素質課主要涉及與《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有關的培養規劃以及增強學生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的運動項目和體能訓練,具體包括大肌肉群力量訓練、心臟功能強化訓練、小肌肉群力量訓練;基礎保健課主要是人體穴位以及基本推拿按摩手法的學習(見表2)。

表2 基礎培養規劃設計
(2)學生興趣選項課設計。
在第二學年開設學生興趣選項課,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師資力量和場地設施盡可能多地開設專選培養規劃方案,讓學生根據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學習,包括場地對抗類項目:籃球、足球、排球等,隔網對抗類項目: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動作技能類項目:武術、散打、跆拳道、拳擊、健美操、體育舞蹈等,各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進行培養,讓學生學到不同項目的運動技能,學以致用,以達到終身體育的目標(見表3)。

表3 興趣選項培養規劃設計方案
(3)與職業相關的培養規劃內容設計。
在第三學年開設與學生職業相關的培養規劃內容,針對學生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類型,職業所需的身體素質、職業病及職業可持續發展需要,構建了“五型”培養規劃體系,即:室內活動型、戶外活動型、動態活動型、靜態活動型和創意活動型培養新體系,使體育培養規劃為學生職業服務,達到預防職業病與身體保健的作用,進而達到終身體育目標。
講授法與演示法相結合,教師口頭講授同時配合動作演示,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討論法,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討論提問不會的動作,教師因材施教;游戲培養法,將教育內容以趣味游戲的形式呈現出來,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慕課、微課等網絡培養方法,網絡與演示法結合,教師系統地為學生示范動作,學生通過獨立學習、獨立思考、自行發現知識,從而掌握動作技能,有利于激發學習者的求知欲,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利用暫停、重播、調整播放速度等技術,從不同的角度細致觀察教師示范動作,確保學會每一個動作,掌握每一個動作的要領,即使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動作演示,沒有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學生也能在上、下課進行預習復習,更好的因材施教。
考核評價過程按照“過程+結果”的形式進行考核,即“身體素質考核+技能考核+平時表現考核”。身體素質考核參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所占比例為30%;技能考核包括運動項目技能和保健技能,所占比例為40%,其中運動技能和保健技能各占20%;平時表現考核所占比例為30%,主要有出勤、課堂表現、比賽組織參與、學生互評等。教師在考核過程中可以利用網絡建立學習討論組(群),學習者之間就可以互相監督,相互促進,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通過對應用型(職業)本科院校中體育培養規劃的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方法、培養規劃考核以及培養評價的設計,使體育培養更加適用于應用型(職業)本科教育,為學生職業發展與終身體育的目標服務,促進應用型(職業)本科院校培養規劃體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