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紅
菏澤市立醫院分院神經內科,山東菏澤 274000
缺血性腦卒中屬于神經系統常見病之一,早期溶栓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然而此方法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與時間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應用范圍[1]。目前,積極的抗凝、抗血小板、降纖與神經保護劑是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主要藥物治療手段。依達拉奉屬于腦保護劑,其可抑制梗塞周圍局部血流量減少,阻斷腦梗塞與腦水腫進展,緩解相應的神經癥狀,減少遲發性神經元凋亡[2]。然而,部分研究[3]發現單純對癥治療與單一用藥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仍有所欠缺。中醫對于腦血管疾病一直卓有成效,其中苦碟子注射液是由天然藥材提取制成的中成藥物,其主要成分為腺苷類與黃酮類物質,具有提高細胞抗缺氧能力、減少血管阻力與抗凝等功效。2018 年1 月—2019 年12月該院對51 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用了苦碟子與依達拉奉聯合治療,收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的102 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1 例。納入標準:符合全國第4 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對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初次發病,發病時間≤48 h;入院時無意識障礙;近1 個月內未應用過抗血小板聚集、他汀類與抗炎藥物;該次研究內容已告知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高血壓(收縮壓≥180 mmHg,舒張壓≥110 mmHg);伴有腦出血或有出血傾向;腦部占位性病變;其他疾病所致的腦組織損傷;凝血功能異常;昏迷狀態;惡性腫瘤;嚴重臟器功能障礙;過敏體質;有精神疾病史。對照組男30 例,女性21 例;年齡45~78歲,平均(60.5±4.8)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7~36 h,平均(12.5±4.7)h;合并的基礎疾病有高血壓24 例,糖尿病18 例,高脂血癥9 例。研究組男31 例,女20 例;年齡46~77 歲,平均(60.8±3.9)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7~35 h,平均(12.4±4.5)h;合并的基礎疾病有高血壓26 例,糖尿病16 例,高脂血癥9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方案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兩組患者均應用常規對癥治療,包括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抗血小板聚集、降顱內壓,以及控制血糖、血壓與血脂水平等。對照組應用依達拉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30133)治療,即30 mg 依達拉奉注射液+10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30 min 內完成滴注,2 次/d。在此基礎上,研究組應用苦碟子注射液(國藥準字Z20025449),即20 mL 苦碟子注射液+100 mL 的0.9%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2 次/d。兩組1 個療程均為14 d。
①根據全國第4 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的相關標準對比兩組臨床療效。顯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91%~100%,生活自理,病殘程度0 級;有效:NIHSS 較治療前降低在46%~90%,能夠獨立生活,病殘程度在1~3 級;改善:NIHSS較治療前降低18%~45%,需要他人照料生活;無效:NIHSS 較治療前降低<18%或死亡。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骨保護素(OPG)的水平,采集患者空腹狀態下靜脈血5 mL,以ELISA 法對血清中OPG 進行檢測,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③觀察并記錄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觀察指標心電圖、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異常等。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20%高于對照組70.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前,兩組OPG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OPG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OPG 水平對比[(),ng/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OPG 水平對比[(),ng/L]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肝腎功能、血尿常規與心電圖等癥狀均無變化。
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進展快速、變化多、致殘率與病死率高等特點,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影響[4]。多項研究發現[5-6],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時局部腦組織血流量明顯減少,并可形成大量氧自由基,繼而導致神經細胞凋亡,加重腦水腫。因此,清除腦組織氧自由基,減少再灌注損傷,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關鍵。
依達拉奉屬于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劑,該藥不僅可以清除腦組織缺血介導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改善腦水腫,且避免了血管內皮損傷,抑制遲發性神經元凋亡[7]。然而,單純應用依達拉奉的療效仍有一定的欠缺[8-9]。中藥制劑通過多途徑、多靶點的藥理作用,現已在腦血管疾病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苦碟子注射液是一種活血止痛、清熱祛瘀的中成藥,其內容物包含黃酮、腺苷、生物堿等活性成分。現代藥理研究認為[10],苦碟子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腦血管,以及清除自由基等多種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腦組織缺血再灌注損傷。學者孫水平[11]將74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僅應用依達拉奉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聯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75.68%高于對照組43.24%。陳文軍[12]對108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別應用了依達拉奉與依達拉奉聯合苦碟子治療,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的總有效率96.30%高于單純依達拉奉組的85.19%。該研究結果與上述結果相近,研究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20%高于對照組70.59%(P<0.05)。可見,兩種藥物聯合應用不僅可以抑制缺血所致的神經細胞過氧化反應,緩解神經細胞損傷進程,并使神經細胞得到保護,繼而提升了整體治療效果。此外,該研究對不同治療方案對患者OPG 的影響進行了研究。OPG 屬于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相關性凋亡誘導配體(sTRAIL)受體,可以協同sTRAIL 促進缺血性病變的進程。該研究中,研究組OPG 水平(112.0±30.5)ng/L 低于對照組(140.5±28.0)ng/L(P<0.01)。結果說明,苦碟子與依達拉奉聯合應用能夠下調OPG 水平,這可能與血清細胞因子調節作用中,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具有更強的調節細胞因子平衡與內環境的作用機制有關。從安全性來看,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在依達拉奉的基礎上聯合苦碟子并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具有理想的用藥安全性。
綜上所述,苦碟子與依達拉奉聯合應用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效果顯著,并可以調節OPG 水平,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