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開遠
貴港市人民醫院麻醉科,廣西貴港 537100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疾病發病率也隨之增高,其中高齡股骨頭骨折、股骨頭壞死患者亦逐漸增多,顯然已成為公眾健康問題之一。近年來認為,傳統的全身麻醉術對于高齡股骨頭置換術患者存在局限性,可造成患者心肺功能異常,甚至影響預后,而局部超聲引導區域神經阻滯術取得令患者及臨床醫師均較為滿意的麻醉效果[1]。該研究將66 例2016 年1 月—2019 年10 月于該院收治的行股骨頭置換術高齡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全身麻醉與超聲引導區域神經阻滯對高齡股骨頭置換術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F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66 例行高齡股骨頭置換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33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8/15,平均年齡(72.35±3.64)歲,平均體重(59.36±6.73)kg。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9/14 例,平均年齡(71.85±5.42)歲,平均體重(59.67±7.22)kg。兩組患者上述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年齡>65 歲;符合股骨頭置換術指征;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心房纖顫者;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者;脊柱畸形者。
對照組給予靜脈全身麻醉,即給予咪達唑侖(國藥準字H20143222)0.1 m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3 mg/kg,舒芬太尼0.4 mg/kg 靜推,常規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術中8 mg/(kg·h),0.1 g/(kg·min)丙泊酚(國藥準字H20123138)維持麻醉;觀察組給予超聲引導區域神經阻滯,即給予常規麻醉檢測,采用Vivid E9 彩超,超聲下尋兩側髂前上棘高點,沿脊柱尋腰大肌影像,Out-ofplane 法穿刺針穿過L3~4橫突間隙到達腰大肌后2/3處,完全進行藥液神經叢麻醉浸潤。臀大肌下行坐骨神經麻醉阻滯;各神經穿刺針尾端回抽無血液流出后,緩緩注入局麻藥5 mL,觀察3 min 無不良反應且無血液回流后注入剩余藥液,腰叢阻滯共注射局麻藥40 mL,坐骨神經阻滯共注射局麻藥30 mL。局部神經阻滯麻藥配制:2%利多卡因15 mL(國藥準字H20059049),1%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052690)15 mL,生理鹽水40 mL。術中給予常規持續鎮靜。
分別記錄并比較患者術前及術后1 d 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即舒張壓+1/3 脈壓差;用力肺活量(FEV)、1 秒呼氣量(FFV1)、殘氣量(RV)、肺總量(TLC)。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高血壓、低血壓、心動過速、心動過緩、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心絞痛、心力衰竭。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術前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 d HR、MAP 升高;與對照組術后1 d 比較,觀察組HR、MAP 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與術前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 d FEV1/FEV 值降低,RV/TLC 值升高;與對照組術后1 d 比較,觀察組術FEV1/FEV 值升高,RV/TLC 值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HR、MAP 對比()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HR、MAP 對比()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FEV1/FEV、RV/TLC 值變化[(),%]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FEV1/FEV、RV/TLC 值變化[(),%]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心動過速、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心絞痛發生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n(%)]
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及呼吸系統疾病均可引起心肺功能衰退,尤其是80 歲以上高齡患者在接受麻醉時更易引[2]。麻醉是臨床手術必須進行的治療方法,全身麻醉并不能完全阻斷患者痛覺、溫覺,部分患者術中仍可感受,增強自身應激反應,影響血流動力穩定[3]。與全身麻醉比較,局部神經阻滯在老年患者骨科手術中更具有優越性,可放寬患者麻醉條件,盡量維持了患者術前狀態[4]。高齡患者多黃韌帶鈣化、椎間盤變性,易導致穿刺或局部神經阻滯失敗,故而超聲引導下穿刺顯得尤為必要。高齡股骨頭置換術患者由于其本身老年生理特點,合并心肺系統疾病較為普遍,即便無明顯心肺系統疾病,高齡患者心肺系統功能亦會出現心肺功能衰退情況[5]。
心率是評價心功能重要指標之一,當心率過快時,縮短心臟舒張期供血,可導致心肌缺血。另有研究[6]顯示,圍手術期心肌缺血發病率高達73%,若合并冠心病者心肌缺血發生率更達到90%以上。該研究結果證實,全身麻醉與超聲引導區域神經阻滯對高齡股骨頭置換術患者心肺功能均有一定負面影響,術后1 d HR、MAP均升高,其中觀察組術后HR(86.44±7.37)次/min,MAP(93.67±8.46)mmHg,對照組術后HR(93.67±9.48)次/min,MAP(106.73±9.16)mmHg,觀察組術后HR、MAP 較對照組均降低,這與孟雪等[7]研究結果相似。有研究[8-9]顯示,老年患者胸廓順應性下降,全身麻醉后負向影響呼吸動力學,提升氣道阻力,3 d 內均可出現肺功能減低,而外周局部麻醉對肺功能影響更小。該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FEV1/FEV、RV/TLC 值降低,且觀察組患者術后1 d 后肺功能較對照組有所改善,說明超聲引導區域神經阻滯對高齡股骨頭置換術患者心肺功能雖有影響,但影響較弱,更為適合高齡患者術后康復。該研究對兩組患者術圍手術期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統計,發現對照組患者心動過速、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心絞痛發生例數分別16 例、16 例、13 例,遠高于觀察組4 例、6 例、5 例。說明超聲引導區域神經阻滯已在較大程度上積極保護心肺功能,防治患者在術中或圍手術期出現心肺功能降低,改善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區域神經阻滯對高齡股骨頭置換術患者心肺功能影響較低,同時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有利于高齡患者術后恢復,降低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