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麗
山東濟寧腫瘤醫院內三科,山東濟寧 272000
在臨床婦科中,卵巢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等均具有很大的危害。卵巢癌早期并沒有特異性的癥狀,因此很難予以確診,往往直到疾病發展到晚期擴散到骨盆和腹部的時候才會被發現[1-2]。目前臨床上大多采用手術或者化療的方式對卵巢癌患者進行治療,雖然現在的手術水平變得越來越高,但是很多患者在手術之后會出現疾病復發的情況,這些患者具有非常復雜的臨床癥狀,而且預后效果也不理想[3]。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作為一種分子靶向藥物,甲磺酸阿帕替尼開始廣泛地應用到了晚期卵巢癌的臨床治療中,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對此,該文方便選擇該院2016年5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相關病例52 例,分析并研究了晚期卵巢癌患者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的效果?,F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晚期卵巢癌患者52 例作為該次研究納入的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這些患者劃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26 例。在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的條件下,筆者實施了該次研究。納入標準:①與卵巢癌診斷標準(《卵巢惡性腫瘤診斷與治療指南(第4 版)》)相符合[4],且經過細胞學、病理學檢驗確診為晚期卵巢癌的患者;②對該次研究知曉同意,且在知情同意書中簽字確認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具有精神病史或者合并神經疾病的患者;②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③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婦女;④預計生存期不超過2 個月的患者。常規組年齡最小28 歲,最大73 歲,平均年齡為(52.7±6.9)歲;病程最長5 個月,最短1 個月,平均病程為(2.5±0.7)個月。研究組年齡最小29 歲,最大75 歲,平均年齡為(52.1±6.7)歲;病程最長6 個月,最短1 個月,平均病程為(2.6±0.6)個月。在上述基本資料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常規常規化療方案對常規組患者予以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在第1 天,采用多西他賽注射液(國藥準字H20 080443;規格∶1 mL∶40 mg)對患者實施靜脈滴注,注射劑量為75 mg/m2,在完成滴注之后,先將患者的腹水排除干凈,然后實施穿刺,將導管留置好,通過導管將生理鹽水1 800 mL 和順鉑注射液60 mg(國藥準字H20 030675;規格∶20 mL∶20 mg)注入,要控制好液體的溫度,大約為45℃。在完成灌注之后,定時對患者進行體位更換,確保在患者腹腔內的順鉑能夠實現均勻的分布[5-6]。以21 d 為1 個化療周期,對患者進行共計3個化療周期的治療。
在此基礎上,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規格:0.25 g)對研究組予以治療,治療方法為口服,1 片/次,1 次/d。對該組患者進行共計3 個化療周期的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和比較,具體療效評價標準如下:①完全緩解:患者在治療后其靶病灶基本消失,而且沒有產生新發病灶;②部分緩解:患者在治療后其靶病灶面積達到了30%及以上的縮小幅度,而且達到了4 周及以上的持續時間;③穩定:患者在治療后其靶病灶面積具有一定程度的縮小,但是低于30%;④進展:患者在治療后其靶病灶面積沒有出現縮小,甚至與治療前相比有所增大。其中(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26×100.0%)=客觀緩解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穩定例數)/26×100.0%=總有效率。
對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和比較,主要包括脫發、骨髓抑制、惡心嘔吐等。
應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在治療后客觀緩解率50.0%,總有效率69.2%,研究組在治療后客觀緩解率65.4%,總有效率92.3%。研究組的客觀緩解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常規組在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30.8%,研究組在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34.6%。常規組的不良反應率略低于研究組,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卵巢癌是一種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其多發群體為絕經時間晚或者具有不孕癥的女性,在臨床中具有很高的發病率高[7]。卵巢癌在早期并沒有特異的臨床表現,因此在很容易被患者忽視,在臨床上也容易漏診和誤診,而直到病情發展到晚期才會確診,這時候患者喪失了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病情很難得到根治,具有比較差的預后效果[8]。
目前,臨床上在治療卵巢癌時采用了手術治療、化療、放療和藥物靶向治療等方式,不過對于晚期卵巢癌患者而言手術治療的作用并不理想,因此大多采用化療的方式[9]。卵巢癌治療的一線化療方案為紫杉醇類藥物+鉑類藥物,不過很多患者在采取化療后由于耐藥等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療效不斷下降,而眾多的二線治療方案在治療效果方面則表現的并不理想[10]。作為一種抗血管生成藥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可以有選擇性地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 產生阻斷作用,并且降低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性,減少內皮細胞的增殖和遷徙,從而最終對血管的生成起到有效地抑制作用,其在治療各種實體惡性腫瘤的臨床實踐中都起到了很好地作用,比如乳腺癌、胃癌、腎癌、肝癌和肺癌等[11]。在該次研究中,采用常規化療方案對常規組患者予以治療,在此基礎上,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對研究組予以治療,結果顯示,常規組在治療后客觀緩解率達到50.0%,總有效率達到69.2%,研究組在治療后客觀緩解率達到65.4%,總有效率達到92.3%。研究組的客觀緩解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邵瑞雪等[12]的文獻報道:觀察組有效率92.85%高于對照組78.57%(P<0.05)結果相近,表明在治療晚期卵巢癌時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能夠達到很好的近期療效,而且還可以使患者的腫瘤進展得到有效延緩,從而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此外,在該次研究中,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現常規組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出現了8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30.8%,研究組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出現了9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34.6%。常規組的不良反應率略低于研究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晚期卵巢癌具有較少的不良反應,安全性比較高。不過由于該次研究納入的患者的數量相對較少,再加上對研究對象的觀察時間有限,因此所得出的結論仍然需要得到進一步地論證。
綜上所述,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具有比較理想的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