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清
五華縣人民醫院護理部,廣東梅州 514400
ICU 是醫院必不可少的科室,主要收治各種危重癥患者,但因患者病情嚴重,在治療期間需要安置多種導管,便于臨床醫護人員更好地監護、治療患者病情,一旦護理服務不到位,非常容易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的現象,例如導管意外脫落、患者私自拔管等,繼而在一定程度上損傷患者身體,增加住院時間,嚴重阻礙患者的病情改善力度,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臨床應該加以重視,積極尋求一種簡單、高效的護理方法來降低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風險,保證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故該次實驗選擇該院ICU 2018 年1 月—2019年7 月收治的70 例患者旨在研究集束化護理在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住院時間、臨床療效等的影響?,F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ICU 收治的患者70 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 例,一組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9 例,女性16例;年齡25~69 歲,平均年齡為(52.13±2.41)歲;患病類型:腦外傷13 例、腎功能衰竭8 例、重癥肺炎14 例。另外一組為觀察組: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齡27~70歲,平均齡為(52.14±2.43)歲;患病類型:腦外傷11 例、腎功能衰竭9 例、重癥肺炎15 例。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試驗開展前已充分詢問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意見;②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該項試驗過程,同意書已簽字。
排除標準:①年齡不足25 歲者;②語言障礙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服務:①調節病房溫濕度,定期通風、消毒,減少人員走動,規定探視時間,最大限度的為患者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②導管常規護理;③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病情變化、按要求進行巡視等。
觀察組接受集束化護理服務:(1)增強培訓力度:選擇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對護理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制定統一的護理服務標準。(2)風險評估:充分了解患者基本資料,如心理素質、學歷水平、家庭經濟狀況等,將這些資料與臨床經驗評估相互結合,及時評估可能會誘發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相關因素,并記錄、制成風險評估量表,判斷危險程度,并放置在患者床頭,叮囑患者注意。(3)安全防護措施:①探視人員進入ICU 病房前,告知其不可觸碰患者導管,同時在病床前張貼提醒標識,妥善固定好導管,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并適當通過鎮靜藥物約束情緒激動患者,監測其生命體征;②加強病房巡視力度,特別是夜間巡視;③很多患者因病情因素需留置多種導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舒適度,基于此,護理人員需要及時作出解釋,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每根導管存在的意義、用途和重要性,重點講解非計劃性拔管的危險性,爭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認可和配合;針對意識不清患者,可主動向患者家屬解釋適當約束患者肢體的必要性,并嚴格監測患者病情變化,適當調整約束力度;④做好導管的固定工作,但要注意導管固定不僅要牢固,還要不影響患者翻身和坐起;⑤做好排班制度,特別是夜間值班者,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年限、性格、臨床經驗等情況,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交接班做好重點防范,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好解決。
①應用該院自制調查問卷評價護理服務工作,評價指標包括護理態度、護患溝通、護理執行力以及健康宣講,采用百分制,分數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呈正比,即分數越高,患者越滿意護理工作。
②密切觀察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例數、原因并進行分析。
③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轉出ICU 時間,評估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療效判定:護理后患者病情已恢復即顯效;護理后患者病情基本得到好轉即有效;護理后患者病情未見好轉,甚至惡化即無效??傆行蕿轱@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和轉出ICU 時間均比對照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對照組顯效14 例、有效11 例,總有效率71.43%,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14 例,總有效率91.43%,比較發現觀察組療效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與轉出ICU 時間對比[(),d]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與轉出ICU 時間對比[(),d]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對照組非計劃性拔管7 例,拔管率20.00%,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1 例,拔管率2.86%,對比顯然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在護理態度、護患溝通、護理執行力以及健康宣講方面的評分均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評價情況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評價情況比較[(),分]
對于臨床危重癥患者來說,最易多發的并發癥便是意外拔管。據統計[2],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近年來不斷升高至10.3%左右,已成為ICU 治療的護理難點。非計劃性拔管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留住ICU 的時間,加長機械通氣時間,從而大大增加臨床拔管和再置管難度,引起患者局部損傷,使得感染風險不斷增加,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不利于患者預后改善效果[3]。
一般情況下,意外拔管的發生原因較多,且好發于老年人群。究其原因在于老年患者因自身的特殊性,自身抵抗能力差,心理素質不斷降低,加上病情的嚴重性,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機體耐受能力相對更差[4];另外,還有部分患者因病情發展出現精神煩躁和意識障礙等情況,從而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除此之外,不少ICU 患者因自身神志不清、煩躁不安情緒、肢體制動不及時、護理人員尚未妥善固定導管、患者翻身和坐起時未注意導管等原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幾率[5]。因此,臨床務必要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來降低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
集束化護理是將一系列具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和護理舉措相結合,從而有效解決某類難治性的臨床疾患,其目的在于幫助臨床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優化的醫療護理服務和護理結局[6]。該試驗中,觀察組住院時間(14.92±11.20)d 和轉出ICU 時間(11.45±14.01)d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1.43%顯著較對照組71.43%更高(P<0.05);觀察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2.86%明顯較對照組20.00%更低(P<0.05);觀察組患者在護理態度(89.53±2.08)分,護患溝通(91.24±1.90)分,護理執行力(90.76±1.97)分,健康宣講(90.83±1.82)分方面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集束化護理通過風險評估制定風險評估量表,并根據臨床護理人員掌握的患者基本資料來制定全面的護理措施,如妥善固定導管、張貼提醒標識、合理排班、加強病房巡視、交接班重點防范、適當約束患者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風險,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臨床療效顯著[7]。朱奕婧等人[8]研究結果為“與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相比,接受集束化護理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10%更高,且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3.45%更低(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護患溝通(89.16±2.64)分,疾病知識宣教(89.04±2.71)分,護理服務態度(90.40±2.67)分,護理操作執行力(91.05±2.79)分更優(P<0.05)”。該項研究結果與該文相同。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在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