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奎林,黎毅斌,黃英杰
(江門市新會區中醫院放射科,廣東 江門 529100)
髖關節是人類重要的關節部位,與肢體活動密切相關,發生于髖關節的疾病[1],從骨骼開始的疾病主要包括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等;從軟骨開始的病變有原發性骨性關節炎、發育性髖關節炎、創傷性髖關節炎、扁平髖等;從滑膜開始的髖關節病變有急性滑膜炎、類風濕髖關節炎、強脊性髖關節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滑膜軟骨瘤等[2]。早期診斷治療,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在髖關節病變診斷中使用多層螺旋CT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髖關節病變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18~80歲,平均(49.95±10.62)歲。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均確診為髖關節病變;均配合研究。排除標準:器官障礙、惡性腫瘤;精神性疾病。
1.2 方法 多層螺旋CT:CT設備采用進口16層螺旋CT,患者取平臥位,對髖關節進行常規CT 掃描,具體數值設置如下。窗寬:85~100 Hu,窗位:30~55,矩陣512×512,掃描時間:2~3 s,管電流125 mA,管電壓120 kV。層距10 mm,層厚10 mm,當CT 掃描結束后,靜脈注射含碘造影劑(碘佛醇)300 mg)進行增強掃描。通過后處理軟件處理CT 數據,觀察髖關節情況。
1.3 觀察指標分析兩種方法的診斷準確率,不同疾病(單純性骨折、復合型骨折、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創傷性髖關節炎、急性滑膜炎、類風濕髖關節炎、強脊性髖關節炎)的檢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方法診斷準確率比較 多層螺旋CT 診斷準確率為98.33%,明顯高于普通CT的68.33%(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診斷準確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accuracy between two methods[n(%)]
2.2 兩種方法不同疾病檢出率比較 多層螺旋CT 對單純性骨折、復合型骨折、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創傷性髖關節炎、急性滑膜炎、類風濕髖關節炎、強脊性髖關節炎等疾病的總檢出率明顯高于普通CT(P<0.05),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不同疾病檢出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rates of different disease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n(%)]
單純性骨折、復合型骨折、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創傷性髖關節炎、急性滑膜炎、類風濕髖關節炎等均是常見的髖關節病變[3]。骨折主要是由于交通意外、高處墜落、撞擊等導致的[4]。股骨頭壞死主要是由于骨細胞死亡,導致股骨頭的機械結構和股骨頭的破壞,進而導致股骨頭塌陷,關節活動受限甚至喪失工作能力[5]。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骨病,髖關節是高發的部位,主要由于骨量低,骨微結構破壞,易造成骨折[6]。髖關節炎通常是指一種骨關節炎疾病,是由于髖關節表面長期負荷不平衡而引起的關節軟骨退變或骨結構改變所致[7]。急性滑膜炎通常是由于骨關節區在短時間內過度的應激活動,或長期的寒冷潮濕環境以及骨關節損傷所致[8]。這會導致關節突然出現明顯的發紅、腫脹、疼痛和活動受限[9]。類風濕關節炎的髖關節病變主要使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10]。這些髖關節病變均會影響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疼痛劇烈,影響生活質量,但由于在診斷上易出現漏診和誤診,耽誤治療,給患者造成痛苦,因此,需精準的診斷方法。
對于髖關節病變臨床常用CT進行診斷,本研究中,對髖關節病變使用多層螺旋CT 和普通CT 進行診斷,發現多層螺旋CT 的診斷準確率較高,可有效檢出不同種類的髖關節病變。普通CT 是一排的,有一長串的電纜,球管旋轉一次,掃描一層圖像,然后返回原位置,再轉一圈掃描一層圖像,然后返回原位置,再產生另一層圖像,掃描速度非常慢,圖像只能達到一個厚度,因此,圖像是單行圖像,分辨率不高。多層螺旋CT 球管一次曝光可同時獲得多層數據圖像,包括4 層、8層、16 層,目前已達到64 或128 層,所以一次可以產生的圖像數量在增加,圖像越多表明掃描速度更快,所需的時間是普通CT的1/8~1/6[11],所以患者需要配合的時間相對較短。且患者受輻射量大量減少,與普通CT 相比,輻射量減少了40%,采集的信息更完整,分辨率更高,顯像更清晰[12]。
綜上所述,在髖關節病變診斷中使用多層螺旋CT,診斷準確率高,漏診率低,對不同的髖關節病變的檢出率均較高,因此,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