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林笑芳,何金秀
(1.龍巖人民醫院護理部,福建 龍巖 364000;2.福建省龍巖衛生學校,福建 龍巖 364000)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炎癥性鼻腔鼻竇病變,患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可出現長期鼻塞、流膿涕、頭痛等臨床癥狀,且該病病情遷延反復,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1-2]。鼻內鏡微創手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的常用方法,但術后較長時間內需進行鼻腔沖洗、藥物治療、清除鼻腔囊泡等綜合治療,患者往往會出現負性情緒及治療依從性下降,導致手術治療失敗,增加疾病復發率,也給醫療糾紛和暴力傷醫事件帶來隱患[3-4]。因此,了解慢性鼻竇炎術后患者延續性護理需求,并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提高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效果,降低疾病復發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延續性護理是一種將醫院護理服務延伸至醫院外的護理模式,使患者在離開醫院也能接受持續的護理服務,也能強化患者自覺、主動地配合完成出院后的治療和護理[5]。本研究旨在探討慢性鼻竇炎術后患者延續性護理需求調查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齡(42.6±8.8)歲;平均病程(8.9±4.6)年;鼻竇炎分型:Ⅰ型19例,Ⅱ型20例,Ⅲ型13例;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27例,大專及以上14例。觀察組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齡(42.8±9.0)歲;平均病程(9.0±4.5)年;鼻竇炎分型:Ⅰ型20例,Ⅱ型20例,Ⅲ型12例;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27例,大專及以上13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鼻竇炎的診斷標準,且符合鼻內鏡手術適應證;患者無精神疾病史,意識清楚,與人溝通無障礙;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精神疾病或不愿配合者;合并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無法堅持隨訪者。
1.2 方法
1.2.1 延續護理需求調查 觀察組患者術后采用自制調查表對其延續護理需求進行調查,包括延續護理服務方式(門診復查、電話隨訪、微信隨訪、家庭訪視),提高服務對象(醫生、護士),隨訪次數(每月1次、每月2次),隨訪至出院后(1、2、3、4個月),每次隨訪時間(<10 min、10~20 min、20~30 min、≥30 min)。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出院后給予出院常規指導,觀察組患者出院后實施規范化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組建延續性護理小組。在科室主任的領導下,組建由護士長、科室醫護成員組成的延續性護理小組,護士長任組長,定期開展相關培訓,一起學習延續護理干預的理念和方法,培訓結束后進行合格性考核,根據患者病情、治療情況制定規范化的延續性護理方案,并在患者出院時到治愈期間開展相關宣教、康復指導及隨訪工作。②建立患者檔案。出院當天幫助患者填寫健康檔案表,主要包括患者一般信息、疾病情況、治療情況及復診情況,根據患者護理需求制定個體化的延續護理方案,并將每次復診相關信息保存,以便對干預方案進行調整。③隨訪干預:按制定的延續護理方案進行干預,出院時強調鼻竇沖洗、藥物干預及清除鼻腔囊泡的意義,鼓勵患者務必嚴格遵從醫囑,建立延續性護理服務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有關慢性鼻竇炎的防治措施、飲食指導、術后康復注意事項、健康知識,邀請患者關注公眾號,建立延續性護理服務微信群,每周開展在線健康講座及在線答疑解惑,安排康復病友進群分享康復經驗,每個月進行1 次常規門診復診或電話隨訪,可先在微信上進行預約以縮短門診待診時間,采用醫護聯合隨訪方式,時間為20~30 min,了解患者是否遵從醫囑,對于依從性好的患者給予表揚,鼓勵患者再接再厲,對于依次性差的患者,幫助患者分析原因,并定期給予及時提醒、督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分析觀察組患者延續護理需求服務方式及需求頻次情況;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3 個月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進行自我效能評分,包含癥狀管理和共性管理2 個維度,每個維度5 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4 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好。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進行主觀癥狀評分,無不適癥狀為0分,有嚴重的不適感為10分。出院后3 個月采用自制治療依從性調查表進行疾病預防依從性、用藥依從性、生活方式依從性及飲食依從性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堅持鼻竇沖洗、清除鼻腔囊泡及定期復查等自我管理能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延續護理需求服務方式及需求頻次分析患者對延續護理需求主要是采取門診復查、電話隨訪的服務方式,采用醫護聯合隨訪,隨訪次數每個月1次,隨訪至出院后3個月,隨訪時間控制在20~30 min,見表1。

表1 觀察組患者延續護理需求服務方式及需求頻次分析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分比較出院后3個月,兩組癥狀管理、共性管理、自我效能總分均明顯高于出院時(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出院時比較,aP<0.05;與對照組出院后3個月比較,b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5252時間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癥狀管理5.53±0.546.57±0.70a 5.66±0.527.68±0.77ab共性管理5.40±0.507.70±0.77a 5.33±0.548.76±1.02ab自我效能總分10.93±1.1814.27±1.55a 10.99±1.1616.44±1.50ab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主觀癥狀VAS 評分比較 出院后,兩組主觀癥狀VAS評分明顯低于出院時(P<0.05),出院后3個月,觀察組主觀癥狀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主觀癥狀VA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主觀癥狀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5252出院時6.94±1.426.88±1.380.475>0.05出院后3個月2.28±0.681.11±0.854.296<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治療依從率為98.0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778,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n(%)]
2.5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觀察組堅持鼻竇沖洗、清除鼻腔囊泡、定期復查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n(%)]
鼻內鏡手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可避免會對機體產生一定創傷,術后繼續給予鼻竇沖洗、清除鼻腔囊泡、鼻腔用藥等措施對提高鼻內鏡手術效果至關重要,而大部分患者術后是在家中度過,因而,有必要將護理服務從醫院延伸至社區、走向家庭,以促使患者自覺、主動地配合完成出院后的治療和護理,故越來越多鼻內鏡手術患者需要延續性護理。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對延續護理需求主要是采取門診復查、電話隨訪的服務方式,采用醫護聯合隨訪,隨訪次數每月1次,隨訪至出院后3個月,每次隨訪時間控制在20~30 min,因而,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應在延續性護理方面進行針對性調整,以提高隨訪率,降低拒訪次數。
自我效能是影響患者健康行為、選擇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的關鍵。鼻內鏡手術術后仍需要長時間的綜合干預,如鼻腔沖洗、藥物治療、清除鼻腔囊泡等,因而,如果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對進一步鞏固手術治療的效果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院后3個月癥狀管理、共性管理、自我效能總分均較出院時明顯升高,且明顯高于對照組,與文獻研究[6]相符,表明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患者術后給予延續性護理能夠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效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后,觀察組主觀癥狀VAS 評分較出院時明顯降低,且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患者術后給予延續性護理能夠促使患者疾病相關癥狀消失,促進疾病康復,與文獻研究[7]相符,這是由于延續性護理在隨訪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并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還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使患者長時間保持健康行為,進而提高術后癥狀改善效果,鞏固手術效果。
內鏡手術術后鼻竇黏膜上皮再生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致使患者往往不能按醫囑進行規范治療及定期隨訪復診,無法及時調整綜合治療方案,影響手術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依從率為98.0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85%,與文獻研究[8]相符,表明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患者術后給予延續性護理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有效強化遵醫行為,這是由于延續性護理能耐心回答患者問題,提高術后自我護理方法和注意事項的熟悉程度,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的判斷能力,且在干預過程中醫護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從而使患者主動參與術后治療過程中。
鼻腔清洗能有效加快鼻內鏡術腔黏膜康復,避免術腔粘連及減少術腔內結痂,改善鼻腔通氣,出院后如不能按照醫囑使用鼻腔清洗器沖洗鼻腔,易導致術后鼻竇炎復發。術后術腔囊泡形成是導致術后鼻腔粘連的重要因素,及時清除鼻腔囊泡是降低鼻腔粘連的重要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堅持鼻竇沖洗、清除鼻腔囊泡、定期復查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與文獻研究[9]相符,表明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患者術后給予延續性護理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患者術后給予延續性護理能提升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強化遵醫行為,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