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嵐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內分泌一科,遼寧 沈陽 110024)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并發癥。遠端神經病變、節段性脫髓鞘與神經纖維,病變累及包含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1]。相關資料表明,80%患者會出現DPN,長時間不治療將導致肌肉萎縮、致殘;DPN發病因素諸多,因為局部血流循環受阻、高血糖引起多元醇旁路激活、脂代謝紊亂[2]。由于糖尿病無法完全治愈,因此DPN 治療以穩定血糖、血脂為主,促進循環系統、抗氧化應激、醛糖還原酶抑制劑。依帕司他是一種醛糖還原酶抑制劑,可以加快神經傳導。甲鈷胺屬于內源性輔酶B12,對周圍神經變化治療有明顯療效。本研究旨在分析依帕司他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72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45~76歲,平均(62.1±2.5)歲;病程6~20年,平均(10.3±2.1)年;空腹血糖(6.35±0.87)mmol/L;糖化血紅蛋白(6.48±0.17)%。研究組男23例,女13例;年齡46~77歲,平均(63.8±2.6)歲;病程7~22年,平均(9.7±2.6)年;空腹血糖(6.44±0.88)mmol/L;糖化血紅蛋白(6.27±0.18)%。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40~80歲;空腹血糖<6.5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0%;自愿入組并簽署同意書;肌電圖顯示運動感覺神經功能異常。排除標準:近30 d 內服用抗氧化藥物,如:維生素C、E;肝腎功能不全、伴有急性并發癥;中途退出,依從性不高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飲食、運動、降糖藥控制。合并高血壓、高血脂患者穩定血糖與降脂,停止使用鎮痛藥物。對照組:甲鈷胺(山東科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570)每次500 μg,口服,每天3 次。研究組:依帕司他(北京優你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229)每次50 mg,口服,每天3 次。甲鈷胺用藥方法同上。兩組患者均用藥12 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效果效果,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肌電圖可見神經傳導速度>5 m/s;有效:臨床表現好轉,肌電圖可見神經傳導速度<4.9 m/s;無效:臨床表現無好轉,肌電圖顯示治療前后無變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神經傳導速度變化:MNCV(正中神經、脛神經)、SNCV(正中神經、脛神經)。③比較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包括高熱、惡心、頭暈。④采用多倫多評分系統TCSS評估,包含神經癥狀、神經反射、感覺功能檢查。0~5分為無DPN,6~8分為輕度,9~11分為中度,12~19分為重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高于對照組的69.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2.2 治療前后兩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MNCV、SNCV 比較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正中神經、脛神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56%,低于對照組的30.56%(P<0.05),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4 兩組治療前后TC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C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TCSS 評分明顯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TCSS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TC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636治療前12.56±2.5712.98±2.490.700.48治療后9.87±3.4611.59±2.482.420.02
DNP 是糖尿病發展后期常見并發癥,通?;疾『?年易發生周圍神經病變[3]。目前,具體發病機制尚無統一定論,有學者提出:DNP 是代謝紊亂共同作用于神經組織引起,如多元醇-肌醇途徑、氧化應激、蛋白糖基化異常。合并高血糖條件下,醛糖還原酶活性增多,多元醇代謝旁路激活,葡萄糖被轉化為山梨醇。山梨醇脫氫酶生成果糖,神經組織缺少果糖激酶難以代謝果糖,導致山梨醇、果糖堆積在周圍神經,神經細胞結構與功能障礙[4]。
依帕司他屬于廣泛應用的可逆性醛糖還原酶非競爭性抑制劑,阻止醛糖還原酶活性,抑制多元醇代謝旁路[5]。同時,增加Na+-K+-ATP 酶的活性,促進臨床癥狀好轉與神經功能,抑制糖尿病神經病變。甲鈷胺是內源性維生素B12,因在中央鈷分子中融合1個甲基基團,可參與甲基轉移作用和核酸、蛋白質與脂質代謝,有助于改善周圍神經病變表現[6]。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MNCV、SNCV 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治療能改善臨床表現,增強治療效果,促進神經傳導。聯合治療DNP 效果顯著。甲鈷胺可以改善周圍神經病變,依帕司他減少山梨醇與果糖在周圍神經組織蓄積時,血栓經注射液調整血小板,避免血小板聚集,提升纖維蛋白溶解酶活性[7],調節微血管,促進微循環血液供給可以防止缺血血管損傷,且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研究組無明顯發熱、惡心、頭暈癥狀。研究組TCS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因此,聯合治療效果顯著,不同藥物可發生協同作用,促進局部微循環血液流動,改善組織缺血、缺氧,抑制炎癥反應,有利于增強治療效果[8]。
綜上所述,依帕司他+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顯著,可加快神經傳導,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降低TCSS評分,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