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洋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遼寧 遼陽 111000)
血常規檢驗為臨床實驗室基礎檢驗項目,由于血液中包含各種細胞因子,血漿等成分,通過采用血常規檢查能夠掌握血小板、血紅蛋白、紅細胞等多種指標形態與數量,在臨床早期診斷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并且為患者治療提供有效依據,尤其是全身性疾病患者[1]。目前,臨床血常規檢查主要方式有靜脈血、末梢血。相關研究顯示,采血方式不同,臨床檢查結果會存在一定差異[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兩種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進行血常規檢驗患者80例,均接受靜脈采血與末梢采血進行血常規檢驗。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26~55歲,平均年齡(38.65±3.85)歲;體重指數17~21 kg/m2,平均體重指數(19.25±1.51)kg/m2;泌尿系統疾病20例,呼吸系統疾病18例,婦科疾病14例,消化道疾病16例,其他12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血常規檢查標準;②配合度理想者;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伴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者;③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④伴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者。
1.3 方法 ①末梢采血,采集末梢靜脈血進行血常規檢驗。具體方法為:按壓患者指尖,使其充血充分,并進行消毒,將采血針扎入指尖內部后即刻拔出,采用微量血管收集指尖血液約20 μL,收集后進行指尖止血。采集的血樣使用BC5390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檢測患者血常規指標水平,所有檢測操作均在2 h 內完成。②靜脈采血,采集靜脈血進行血常規檢驗。具體方法為:常規消毒采血部位,采用采血針刺入患者靜脈血管,并把采血末端與血常規試管連接在一起,收集2 mL靜脈血,拔出采血針,并輕微晃動血常規試管中的血液,避免血液凝固。采集的血樣使用BC5390 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檢測患者血常規指標水平,所有檢測操作均在2 h內完成。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種采血方法對血常規指標的檢測結果,包括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比容(HCT)、血小板計數(PLT)、血紅蛋白(Hb)、紅細胞計數(RBC)、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②比較兩種采血方法的平均采血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靜脈采血檢測結果顯示,PLT、RBC、Hb、HCT、MCV、MCHC 水平均高于末梢采血檢測結果,WBC水平低于末梢采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采血方法對MCH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種采血方法血常規指標比較(±s)

表1 兩種采血方法血常規指標比較(±s)
采血方法末梢采血(n=80)靜脈采血(n=80)t值P值PLT(×109/L)218.12±8.56237.71±9.1513.9840.000 RBC(×1012/L)3.62±0.213.82±0.394.0390.000 Hb(g/L)101.51±12.25108.54±12.193.6380.000 HCT(%)38.71±4.1543.52±4.287.2170.000 WBC(×109/L)6.65±2.345.32±1.364.3950.000 MCV(fL)82.29±2.3689.91±8.547.6920.000 MCH(pg)26.71±5.1227.16±3.840.6290.530 MCHC(g/L)307.51±20.15328.56±25.445.8020.000
2.2 兩種方法采血時間比較 靜脈采血時間12~18 s,平均靜脈采血時間為(15.21±1.21)s;末梢采血時間35~61 s,平均末梢采血時間為(40.26±4.69)s;平均靜脈采血時間短于平均末梢采血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258,P=0.000)。
血常規檢驗是依據血液中細胞的形態、數量變化判斷患者身體狀況的一種方法,有利于及早發現疾病。血液為機體營養運輸介質,為運輸營養、激素的有效媒介,在人體新陳代謝調節中起到重要作用[3]。血液廣泛分布在身體各個器官與組織中,當機體發生病變時,血常規指標水平均可產生相應的變化,因此,準確的血常規檢驗對輔助臨床診斷具有積極作用[4]。
靜脈采血、動脈采血、末梢采血均為臨床常用的采血方法,其中靜脈采血與末梢采血為臨床最常用的兩種采血方法,而動脈采血多用于血氣分析[5-6]。肘靜脈為靜脈采血常用部位,指尖為末梢采血常用部位,由于末梢采血具有出血量少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采集血液的難度。末梢采血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如溫度、針刺深淺等,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7]。此外,指尖血液循環速度相對肘靜脈較慢,采集血液時需要多次按壓,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采集血液樣本穩定性;而肘靜脈血液循環速度較快,抽取方便,不易受溫度等外界因素影響,樣本穩定性較高,血液純度高,因此檢測結果準確度高[8]。本研究結果顯示,靜脈采血檢測結果顯示,PLT、RBC、Hb、HCT、MCV、MCHC 水平均高于末梢采血檢測結果,WBC水平低于末梢采血檢測結果,兩種采血方法對MCH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平均靜脈采血時間短于平均末梢采血時間,提示靜脈采血準確度高于末梢采血,受外界因素影響相對較少,穩定性高,且可縮短采血時間。李明等[9]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規檢驗結果具有較大差異,且靜脈采血檢測結果準確度更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同時,全自動細胞分析儀為目前常用于血常規檢驗的手段,要求檢驗血量較多,而末梢采血一次采集血量較少,常需多次采血,而靜脈采血一次性采血量較大,利于減輕采血疼痛感[10]。
綜上所述,血常規檢驗采用靜脈血檢測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檢測結果準確度較高,采血時間較短,可為臨床診斷疾病提供科學依據,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