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新疆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兒科,新疆 喀什 844000)
肺炎在兒童生長發育期間極為常見高發,也是造成兒童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以往定義重癥肺炎有所局限,現代醫學根據患兒是否存在嚴重的換氣功能、通氣功能障礙或炎癥于全身發作確診嚴重肺炎疾病[2]。小兒重癥肺炎極易引發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因此,損害其他器官導致肺炎并發癥[3]。根據我國小兒重癥肺炎診治的整體狀況,由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制定相應診斷標準:患兒腋溫≥38.5 ℃,心率每分鐘70 次及以上,同時伴有紫紺、鼻扇、呼吸不連貫并存在呻吟,偶有脫水情況發生[4]。肺炎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確診,早期接受抗生素治療,有效預防并發癥等[5]。本研究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重癥肺炎患兒118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聯合阿奇霉素治療重癥肺炎患兒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重癥肺炎患兒11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按奇偶數原則分為常態組與科研組,各59例。常態組男33例,女26例;年齡0.4~5.8歲,平均年齡(3.78±0.84)歲;病程1~5 d,平均(3.23±0.79)d;肺部病變部位:左側22例,右側24例,雙側13例。科研組男34例,女25例;年齡0.5~6.1歲,平均年齡(3.69±0.96)歲;病程1~4 d,平均(2.85±0.61)d;肺部病變部位:左側23例,右側25例,雙側11例。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制定的嬰幼兒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均為初診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類型并發癥患兒;存在傳染性疾病患兒;存在惡性腫瘤或先天性心臟疾病患兒。
1.3 方法 首先,所有重癥肺炎患兒實施吸痰、止咳、平喘、吸氧等常規治療措施。常態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每次50 mg/kg 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深圳立健藥業,國藥準字H20054880,規格:1.0 g×10支)靜脈滴注,每天2 次,連續用藥5 d,期間注意觀察患兒是否發生不良反應,如發生則適當降低用藥劑量與滴速。
科研組在常態組用藥基礎上增加阿奇霉素,每天1 次,為患兒靜脈注射10 mg/kg阿奇霉素(浙江尖峰藥業,國藥準字H20000728,規格:0.25 g),連續用藥5 d,期間注意觀察患兒是否發生不良反應,如發生,則適當降低用藥劑量與滴速。
1.4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胸部陰影、肺部濕啰音、高熱、咳嗽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療效指標,據此綜合評價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療效評價:治愈,治療后,影像檢測患兒的肺部陰影完全消失,肺炎癥狀也已消失,各項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顯效,治療后,影像檢測患兒的肺部陰影已被大面積吸收,肺炎癥狀有明顯改善,血常規檢查結果趨于正常;無效,治療后,影像檢測患兒的肺部陰影未被吸收,肺炎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后,科研組患兒胸部陰影、肺部濕啰音、高熱、咳嗽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常態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科研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92%,高于常態組的69.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科研組中發生輕微腹瀉2例,嘔吐2例,無故哭鬧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47%;常態組患兒中發生輕微腹瀉3例,嘔吐4例,無故哭鬧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56%;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780,P=0.3777)。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d)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d)
組別常態組科研組t值P值例數5959胸部陰影消失時間8.87±1.035.93±0.6418.62260.0000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7.28±1.084.51±0.6217.08550.0000高熱消失時間6.71±1.214.61±0.5812.02120.0000咳嗽消失時間5.04±1.072.94±0.4913.70630.0000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肺炎與病毒、細菌、衣原體及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有關,大量臨床研究顯示[6-7],小兒重癥肺炎的發病機制主要為以下3個方面:其一,嬰幼兒的氣管往往較狹窄,且肺黏膜分泌少,由于疾病導致的免疫功能減弱極易誘發重癥肺炎;其二,感冒時由于感染細菌引發肺炎;其三,患兒所處的環境相對較封閉,空氣流通性差,大大增加感染率。治療應遵循控制病情、降低不良反應以及減少死亡率的基本原則,臨床多選用廣譜殺菌力強的藥物進行治療[8]。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主要是對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產生抑制而導致細胞壁破壞與缺損,細菌因此膨脹變形,直至破裂、溶解,最終達到殺菌的目的[9-10]。該藥物屬于β-內酰胺酶類抗菌類藥物,是一種復合制劑,同時也是繁殖期殺菌劑。阿奇霉素屬于大環內酯類藥物,作為第二代抗生素,能與細菌細胞內的核糖體50S亞基充分結合,可有效避免細菌轉肽的形成,并將依賴于RNA 的蛋白質合成予以強有力的抑制,最終達到抗菌、抑菌目的,促進患兒快速恢復[11-12]。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聯合阿奇霉素能大大增強頭孢的功效,并改善內酰胺類藥物難以在肺組織中達到一定濃度這一缺陷,可以更好控制疾病[13]。與此同時,聯合用藥還可對多種陽性球菌、陰性桿菌、嗜肺軍團菌等產生較強的抗菌活性[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科研組患兒胸部陰影、肺部濕啰音、高熱、咳嗽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常態組(P<0.05);科研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高于常態組(P<0.05);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采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與阿奇霉素聯合治療重癥肺炎患兒臨床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