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姝,李義連,王志苗,肖玲君
(深圳市宇馳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地下水是我國城市用水的重要來源,也是我國水資源的重要形態。從城市水源地供水質量上來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良好,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隱患。城市水源地地下水與地表水的質量具有密切的關聯,從檢測結果上看,地表水污染超標因素包含氨氮、高錳酸鉀指數及化學需氧量,而地下水超標因素包含重金屬、氨氮及高錳酸鉀指數。兩者共同受到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排水的污染。地表水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向地下水遷移。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止地下水的進一步污染。
城市水源承載著提供城市居民用水,同時為工業生產和農業灌溉供水的重要作用。按照城市水源功能,可以劃分為:自然保護水、生活用水、旅游資源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這是對水質是否能夠應用于人類活動的設定指標。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對城市水源地水質的要求正在逐漸提升。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決定著不同的供水需求。衡量城市水源污染程度指標值以及對污染程度的耐受度,會隨著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而降低。所以,對城市水源功能進行科學劃分,能夠分類施策,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有利于構建完善的城市水源地地下水保護體系[1]。
從城市水源對污染的耐受性來看,以河流胡泊水庫為代表的地表水體系對污染的耐受性最低,地下水由于土壤的過濾作用,對污染的耐受性較高。除了城市水源地所處地理位置對保護的區別外,水源地周邊的政策監管措施,以及人類活動都會對城市水源地下水產生影響。對一些采取封閉式管理,并在周邊設置有緩沖地帶的城市水源保護區,地下水保護情況相對來說比較理想,能夠有效提高城市供水系統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地下水污染的風險。但即使采取嚴格管控措施,如果不能有效防止污染物的排放,那么也會造成污染物從地表水遷移到地下水,從而造成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污染風險的提高。
城市地下水污染產生的主要危害集中在對城市居民身體健康的損害上。一方面,城市水源地受到污染物的污染后,會隨著城市供水系統管道輸送到千家萬戶,被城市居民直接飲用,造成污染物在人體內的富集,從而危害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城市水源地受到污染之后,通過農業生產活動,被農作物或者水產品吸收,通過食物鏈的傳遞,最終也會被城市居民吸收,對健康造成影響。比如,如果城市水源地受到重金屬污染,用受到污染的水灌溉農作物,用于農業生產,在造成土壤二次污染的同時重金屬還會進一步污染到瓜果蔬菜和主糧,城市居民食用含有重金屬的農作物后會危害自身的健康。從對近年來發生的水污染事件中分析可以得出,造成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屬、硝酸鹽類,以及有毒有害有機物。這些污染物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損傷,能夠誘發多種疾病,使人體發生急性或者慢性中毒癥狀[2]。比如,重金屬污染的危害周期比較長,會在人體中有一個漫長的富集效應,最終會對人體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傷,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污染帶來的另一個嚴重后果是加劇了工業用水的成本;對一些精密加工業和對水質有較高要求的現代產業,城市水源污染會加重企業處理污水的成本,以及加大污水處理的難度,從而增加工業運行的成本,對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城市水源地地下水,作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農業用水的重要來源,是重要的水資源供應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受到城市水源地自然條件的限制,地下水監測工作開展存在不小的難度。在城市的邊界等廣大農村地區,依然存在生活廢水處理不及時,直接排放到河湖進而對城市水源地造成危害的現象;部分城市地區的水污染處理能力不達標,污水收集措施和處理技術落后,由于污水處理不達標后排放,滲濾到地下水造成水體污染。
部分城市在對水源地下水保護政策層面,沒有出臺有效的指導性政策;對城市水源地地下水的各項規劃和保護性條款分散在其它文件當中,沒有權威性的單獨文件對保護城市地下水作出明確規定;城市水源地地下水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觀念不強;部分城市結合實際制定了水污染防治規定,但沒有與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污染治理的方向相互統籌,導致各項治理政策措施沒有形成合力;對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和管理工作落后于其它污染治理,且地下水受到地表水和土壤污染的影響比較大,應當在政策上予以重視。
在過去一段時間,城市水源地地下水的監測責任由水利、環保、國土等多個部門承擔,監測的手段、監測方向和評價指標不統一,各項監測指標數據間缺乏溝通共享機制,造成城市地下水監測工作體系管理混亂,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也限制了社會發展的活力。近年來,雖然地下水監測網絡逐步規范,但是仍然沒有形成像大氣監測一樣的全國性的數據信息平臺對全國不同城市水源地地下水開展實時監測;監測網絡仍然相對局限,對重點地區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出現漏洞和失管,存在較大的城市水源地地下水安全隱患[3]。
政府應當在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污染中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城市水源地地下水監測體系的構建,針對城供水系統的實際情況與地表水監測相結合,構建完善的水源地地下水監測體系;選取適當區域,設置水源地地下水監測點,強化對地下水水質的動態監測分析,增強對地下水污染的預警能力;根據地表水水質變化,做好地下水水質的協同監測;對城市水源地受污染區域做好重點監測,嚴密監測地下水水質變化;全面了解城市水源地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的變化特征,為做好水源地污染防治提供參考;加強對城市水源地地下水保護區域的規劃,在保護區域內嚴禁工業和生活用水排放,有效降低水源地發生污染事件的概率。
地下水污染有其特殊性,污染物一旦從地表水滲透到地下水當中,就會在地下水層中形成富集,其遷移稀釋的效率要遠小于地表水。相對于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物移動緩慢,很難被徹底消除。所以,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重點應該集中在污染物的防治上。要做好城市供水系統的科學設計,做好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處理后排放,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填埋應當遠離城市水源地保護區,并做好防滲漏措施。在農業生產中,應當推行科學合力的化肥和農藥使用技術,結合高效灌溉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通過地表水滲透到地下水的總量;工業廢水應當集中處理,更新處理設施,采用先進的處理工藝,加強對廢水排放的檢測,確保處理達標后排放。
政府部門是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污染管理的責任主體,應當充分發揮職能職責,健全對地下水污染的責任追究制度;要健全完善對城市水源地地下水的監管體系建設,嚴格按照制度規定規范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標準,嚴密監測排放位置,嚴禁無序排放;要在廢水污水排放前做好污染物的處理,確保處理達標后再進行排放,嚴厲打擊利用滲坑和滲井偷排漏排污染地下水的行為;對使用滲坑滲井進行污水廢水排放的單位或者個人,要求立即停止排污行為,并追求其法律責任;要做好對城市運行中產生的有毒有害廢水的防滲處理工作,并在處理后對廢水進行回收,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嚴格執行水污染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嚴重污染水源地地下水的企業或個人處理嚴厲的處罰,在社會上營造對水污染零容忍的氛圍,對水污染行為形成強力震懾。
城市水源地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點任務是構建完善的城市水源地地下水保護法律法規。在對城市水源地地下水保護中應當運用好法律手段,加快對城市水源地地下水的地方性立法保護。要落實好環保、水利、規劃等部門的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責任體系和監督體系,在制度上保障城市地下水資源安全可靠。完善城市水源地地下水保護責任考核機制,建立起城市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協調機制,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以法律為保障推動城市水源地地下水的保護與防治。
城市管理者要在城市污水治理中加強水源地保護區域周圍污水截排系統的建設,加強對城市和鄉村污水集中收集裝置的完善,廣泛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對城市和鄉村生活廢水的集中處置和安全排放[4];要抓好城市水源地周邊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大范圍的植樹造林和植被恢復,在農業生產中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降低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業污染源向水源地地下水的遷移;要增強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廣泛開展垃圾分類活動,樹立文明新風尚,提升垃圾分類處理的效率。特別是,要減少有毒有害垃圾對環境的危害;要大力開展地表水生態恢復工程,在城市工業區、生活區與水源地之間構筑緩沖地帶,加大建設濕地公園等設施,做好對城市水源地的周邊治理,減少污染物對水源地的影響,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綜上所述,過去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給城市水源地地下水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隨著污染物通過滲透的方式向地下遷移,對地下水環境產生了不小的威脅。因此,城市地下水應當作為水污染治理的重要領域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政策支持,同時要做好城市水源地地下水的環境監測,加大對污染地下水行為的懲治力度,增加污染違法的成本,切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保護城市水源,為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水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