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夢霞,趙 焱,鄧年偉,李紹仙,王宇飛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學校教育是教師和學生組成的雙邊活動——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在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韓愈曾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其意為教師是用來給學生傳授道義、教授學業和解釋疑難問題的人。從中看出,教師不僅僅是教授知識的人,更應該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入,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有品德的人才,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可以看出,從古至今,我國的教育都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思政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思政“可以看作是一種廣義的課程觀,其目標是德育,其載體是課程,從立德樹人的根本出發,充分發揮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等其他課程的德育功能,構建全員、全程以及全課程的綜合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1]。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思政教育不是簡單的開展純粹的思想教育課,而應該在其他學科中融入思政教育,在不同的學科中挖掘出相應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學中展開實踐。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在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可以看出,課程思政在各學科中的全面實施指日可待。高中階段,作為學生由中學到大學過渡的階段,開展思政教育可以看做是高等教育課程思政的基礎。
高中是思維活躍發展的階段,此時的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化學是一門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學好化學不僅有益于學生更好的適應現代化的生活,也有益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在高中化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更能鞏固加深這一觀念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能對高中生的成長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對于學生而言,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讓他們能不斷地建構自身的價值觀體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對于教師而言,可以在備課的過程中提升自我,同時在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價值觀之后獲得職業成就感;對于社會而言,具有正義感和正確價值觀念的人存在于社會中,社會會變得更加的安定和諧。因此筆者就如何在高中化學課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提出了想法,希望能為廣大化學教育工作者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參考。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2],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在化學課堂中,滲透思政教育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培養健全的人格。現階段,各高校的思政教育已經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高中是中學連接大學的橋梁,高中階段是學生思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因此在高中化學日常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勢在必行。
愛國主義教育倡導集體主義價值觀,國家利益重于個人利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高中化學思政課程的應有之義。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符合該學科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促使學生形成良好唯物主義世界觀,熱愛祖國和家鄉,為社會進步而努力奮斗的責任感[3]。
在高中化學課本中有很多具體的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以新人教版教材為例,比如,在2020新冠疫情局勢下,消毒劑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作為消毒劑的“84”消毒液,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鈉,這和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氯及其化合物”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進行“氯氣的性質”教學設計時,可以以消毒劑作為教學設計的主線,將氯氣的性質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講述、播放疫情防控過程中的視頻,向學生介紹在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領導下,我國的疫情防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過程中同時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再比如,在講必修第二冊第五章第三節“無機非金屬材料”——“硅酸鹽材料”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陶瓷的發展史,突出在制作陶瓷方面我國具有的悠久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燒制陶瓷,在商代就已經出現原始瓷器;在 1470 年,我國的制陶技術就已經傳入意大利,歐洲國家才相繼制作和生產瓷器,因此在西方國家“China”不僅有中國之意,也有陶瓷之意。在導課的過程中給學生介紹陶瓷的發展史,不僅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應該只關注到教材正文的內容,就知識講知識,而應該關注知識點本身,關注時事熱點,將有益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實例融進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這也對教師的認知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的化學工業經歷了由弱至強的發展歷程,現階段我國的化工能力在國際上已經名列前茅。在高中化學課程中,適時給學生講述我國的化學成就,以此作為思政教育的入口,不僅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可以在感受化學成就的同時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嚴謹求學的精神。給學生講述我國的化學成就,教師首先要了解我國的化學史實,在給學生講述學科知識的同時也可以給學生講述我國的化學史實,融入化學成就,讓學生感受我國化工行業的精神。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是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教材在介紹完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之后設置了科學史話——侯德榜和侯氏制堿法。侯德榜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他從小時候開始就非常喜歡學習,由于家境貧寒,只能偷偷地趴在學堂的外面聽課,但他對聽過的內容都過目不忘。侯德榜在制堿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終于在1943年,他在實驗室里完成了多個研制純堿的技術,即侯氏制堿法,但他并沒有出賣專利技術,而是將研究成果貢獻給國家,希望讓中國的化學工業能夠發展壯大起來。在《有機化學基礎》課程中,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適當給學生介紹現代科學家在化學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比如,在進行“蛋白質”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科普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國家。從1958年開始,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的相關負責人開始探索用化學的方法來合成胰島素,歷經7年時間,科學家最終在1965年9月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為人類研究蛋白質提供了較好的基礎。再比如,在講解“有機合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的給學生介紹黃明龍還原反應。黃明龍是第一個作為以其名字命名的有機化學反應被寫進教材的中國化學家,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奮戰在科研的第一線,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科研人才。學生在體會科學家事跡的過程中,將科學家嚴謹治學、求真務實的態度內化于心,可以激發學生為祖國偉大事業做出貢獻的火種,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增強民族自豪感。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高中化學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包含了多種物質,涉及的知識內容復雜,在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中學科內容不斷充實,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同時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也包含了各個階段的特征,因此,化學知識會體現出傳統文化[4]。習總書記曾說過,文化自信即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那么我們的高中教育不僅僅是教予學生學科知識,更應該教予學生“精神上的食糧”。在高中化學課程中融入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切實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乙醇是酒的主要組成成分。在“乙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我國的酒文化,我國的制酒工藝源遠流長。早在夏禹商湯時期,我國已有釀酒方法,比世界釀酒技術早一個世紀。傳統的釀酒工藝主要包含原料選擇、糧食發酵和酒精蒸餾三個階段,過程中蘊含了豐富的化學知識。酒是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給學生講述我國的酒文化,不僅可以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運用這類資源去給學生感受我國的飲食文化。另外,我國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可以每天在課前給學生分享一句詩句或是一個成語,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化學知識或是化學物質。例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百煉成鋼”“火樹銀花”“鳥語花香”等。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悟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進行化學實驗的過程中能有效發展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實驗動手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等。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為“新課標”)指出,認識化學實驗是研究和學習物質及其變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重要途徑[2]。新課標是學生學習的最低要求,它明確了各個主題下的學生必做實驗,同時在新教材中也有與其對應的實驗活動,足以可見化學實驗對于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對于實驗而言,百背不如一看,百看不如一做。對于中學化學實驗,學生要遵守實驗室安全準則、提前做好實驗預習、在實驗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實驗設計進行、實驗完成之后要對實驗進行分析等。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認真仔細的品質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得到鍛煉。目前,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實驗對于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性,但在升學壓力大、學業負擔重的情況下,高中實驗教學基本上是以播放視頻為主,有少部分教師能做到在課堂中做演示實驗,很少的教師會帶領學生到實驗室進行實驗,但這不應該成為不進行實驗的原因。出于化學實驗對于學生積極的發展作用,建議在學校設施完善的基礎下,盡可能積極的開展化學實驗,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將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化學教學中,課堂無疑是重要的培養平臺,但卻不是唯一的培養平臺。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在課堂中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不僅要在課堂中滲透思政教育,在課外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比如“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之后,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去查閱有關我國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方面的科技成果或是論文的作業,下次課上課之前請學生們展示他們的成果。在查閱和閱讀資料的過程中,學生能自己感悟到我國科技的發展,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科技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等。再比如,學習完“酯化反應”之后,可以布置學生放學回家后給辛苦工作的爸爸媽媽做一頓美味的飯菜,感恩父母的疼愛等。這樣的課后任務還有很多,總之,思政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滲透,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中,更應該拓展到課堂之外。
“思政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只關注學科知識的傳授,更應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高中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意識等。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模范”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綜上,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在課堂教學中適時講述我國的化學成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帶領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落實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