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潔
3月12日,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聯合發布北京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亮出了2020年北京市經濟發展成績單。其中,全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7.2萬億元,增長9.1%;實現技術收入1.5萬億元,增長14.9%。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10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7.6億元,下降8.5%;第二產業增加值5716.4億元,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30278.6億元,增長1.0%。三次產業構成為0.4、15.8、83.8。全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483.9億元,比上年下降5.7%。其中,增值稅1653.1億元,下降9.2%;企業所得稅1182.5億元,下降3.7%;個人所得稅611.9億元,增長12.5%。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7%。其中,食品價格上漲6.1%,非食品價格上漲0.9%;消費品價格上漲2.2%,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1%。全年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比上年上漲10.9%。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0.9%,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0.5%。全年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總體平穩,二手住宅價格小幅上漲。1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指數為100.3,價格同比指數為102.3;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指數為100.5,價格同比指數為106.3。
農業方面,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3.4億元,比上年下降6.5%。其中,農業種植業產值增長5.1%。糧食總產量、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分別增長6.2%和23.7%,生豬存欄增長1.4倍。全市設施農業播種面積43.5萬畝、實現產值50.1億元,分別增長7.2%和6.3%。農業觀光園925個,實現總收入15.5億元。實際經營的鄉村旅游單位(農戶)5832戶,實現總收入9.5億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均消費增長22.2%。
工業方面,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21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5%和9.2%;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2.5%;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和5.3%。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9983.5億元,增長2.8%。其中,內銷產值18427.3億元,增長1.5%;出口交貨值1556.2億元,增長20.1%。
建筑業方面,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2905.9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在本市完成3134.2億元,下降7.7%;在外埠完成9771.7億元,增長13.6%。本年新簽訂合同額19404.7億元,增長12.3%。
近日,中關村示范區民營航天企業千乘探索宣布完成了超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該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千乘一號”星座的快速組網和相關產品的研發和市場開拓工作。
千乘探索成立于2017年,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主要聚焦衛星研制與地球空間信息服務,以衛星遙感服務為基礎,有機結合低軌衛星通信互聯、物聯網服務及北斗導航服務,為大眾提供定制化、可快速響應的空間信息服務等。“這次的融資將支撐起我們千乘衛星的精益智造廠房,以及千乘測控網的建設和擴容等工作。”千乘探索CEO苗建全表示。
通過近四年時間的發展,千乘探索在國內民營商業航天公司中率先完成了“遙通融合衛星+地面站+指揮控制中心+數據處理中心”的天地系統全產業鏈落地布局,實現了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雙閉環,正在加速邁入規模化發展快車道。
這輪融資后,千乘探索將進一步做大做強空間信息服務、產品交付和星座智能運營三條業務線,借助新基建的東風,發揮“遙通融合”商業低軌星座體系的服務優勢,力圖為大眾帶來智能衛星應用的新體驗。
“我們在‘十四五期間將力爭抓深吃透交叉融合衛星技術,走出一條技術驅動、科技創新的發展之路,開拓并突破衛星應用市場空間,構建出商業航天生態圈。”苗建全說:“A輪融資的成功將督促我們加快完成千乘一號衛星星座的組網,拓展出更多衛星應用服務場景。”
3月23日上午,市委書記蔡奇到海淀區調研數字經濟發展。他強調,北京是數字經濟的藍海,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必須要有標桿企業。要立足自身優勢,瞄準世界一流,鼓勵支持企業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力度,取得更多顛覆式創新成果,培育更多數字經濟標桿企業。
一流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工業級深度學習框架、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核心平臺的研發,其產品OneFlow深度學習框架獨創四大核心技術,技術水平世界領先,已被多家互聯網頭部企業及研究機構應用。蔡奇了解公司運營發展情況,指出,顛覆式創新與差異化競爭是數字經濟領域的制勝法寶。要聚焦核心底層技術,加大研發投入,保持技術領先地位,在全球競爭中取得主動權。堅持以我為主,保持定力,提升產品易用性和完備性,拓展應用場景,完善產業生態,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平臺級公司。
作為一家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技術的科技公司,快手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營業收入為529億元,當前快手APP日活躍用戶達3億,日均視頻播放量超過150億。蔡奇察看地標AR特效技術、語音機器人等產品展示,了解企業發展情況,向企業上個月成功在港股上市表示祝賀,指出,要在做好商業模式創新同時,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在算法、人工智能等領域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建設數字經濟標桿城市要惠及社會,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要依托平臺優勢,履行社會責任,發揮在弘揚正能量、促進消費、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多推介北京網紅打卡地。
蔡奇在調研時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超前布局前沿底層技術,搶占數字技術制高點。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加緊布局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提高數字賦能實體經濟能力,投放數字應用場景,支持數字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發展。完善“服務包”“服務管家”制度,為數字經濟企業量身定制服務措施,打造更富活力的創新生態,培育更多硬科技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堅持以開放引領創新,加速構建以北京為核心的國際化開源社區,打造開源軟件基地。用好“兩區”政策,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加強規范和監管,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3月15日,大北農集團重磅發布:面向全球千萬年薪招募一名首席科學家,同時,在2021-2023年,面向全球百萬年薪招募百名高級研發人員,向作物科技、疫苗科技、飼料動保科技、養豬科技、農業互聯網等領域的精英伸出橄欖枝。為了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戰略和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推動農業高科技創新,前瞻性的引領產業發展,大北農集團全面開啟高端人才戰略,全速邁向世界級農業科技企業。
大北農集團創建于1993年,始終秉承“報國興農、爭創第一、共同發展”的企業理念,致力于以科技創新推動我國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2010年,大北農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大北農是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飼用微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生物育種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生物技術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獸用生物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科研平臺。近三年年均研發投入近6億元人民幣(近1億美元),研發投入比例在國內農牧企業中名列榜首。
目前,大北農集團正在北京海淀中關村翠湖科技園建設“大北農國際農業科技創新園”,預計2021年年底投入使用,創新園占地80余畝,投資價值60億元人民幣(約9億美元),是大北農集團全球總部、全球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和未來農業科技與人才的硅谷。
大北農不僅具有探索農業前沿技術的決心,也已經為農業科技攻關、技術創新研發培育了肥沃的土壤。首席科學家與百名高級人才的加入,將進一步充實集團的核心研發團隊,打造國際化的智庫,為大北農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廣按下快進鍵。
大北農始終堅信農業最具潛力、值得奮斗。此次高端人才戰略的發布,是大北農人才隊伍結構升級與優化的關鍵一步,未來,集團將著力構建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不斷優化培育成長體系,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我們期待各位科學家的加入,與大北農攜手并進,打造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團隊,共同為突破農業科技核心關鍵技術、為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