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

全國兩會之后,中國經濟在后疫情時代和未來更長遠的時期內,將迎來什么樣的新轉型與新發展?3月18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第56期“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CEO)”,解讀兩會之后的政策與經濟。全國政協常委、“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對中國經濟未來將迎來哪些新挑戰,以及如何應對做了重點解讀。據他分析,中國經濟在2035年之前仍有8%的增長潛力。
今年全國兩會最重要的任務是討論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其實在2020年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給“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提出了建議,他談到我們考慮問題時必須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兩個大局下,中國經濟未來會有怎樣的挑戰?又該怎樣應對?
中國未來的發展確實有很多挑戰,比如人口老齡化,環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對全世界做出的承諾:2030年我們要實現碳排放達峰,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新科技革命,中美關系摩擦,等等。要應對這些挑戰,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如何?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中國經濟的潛力像藏獒,就看我們怎么養。如果把它當做京巴狗來養的話,未來它也就只能長成一條小京巴狗。因為京巴狗跟藏獒的生長潛力是不一樣的。
怎么看我國未來的發展潛力?先從過往的歷史來看。大家知道,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2020年這42年間,我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是9.2%,這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沒有任何國家、任何地區,可以以這么高的速度持續增長這么長時間。
未來會如何呢?國內外學界和輿論界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潛力普遍不看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在過去42年發展得太快了。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的報告,2019年中國人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達到14129美元。而德國人均GDP在1971年就已經達到14120美元。此后的16年,德國年均增長速度是2.3%。日本人均GDP在1975年的時候達到這個水平,此后的16年,日本年均增長速度是4.4%。德國和日本是世界發達國家,他們的增長速度尚且如此,中國未來16年(從2019年—2035年)的增長潛力也好不到哪里去。
林毅夫對上述研究觀點持不同看法。他認為中國過去42年能夠實現年均9.2%的增長有很多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了跟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差距所給予的后來者優勢,依靠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
德國和日本在人均GDP達到14120美元之后的16年為什么放緩了增長速度?因為他們的技術產業在全世界已經處于最前沿水平了,沒有更先進的技術和產業可以直接引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都必須自己發明,這樣的話,投資、風險都非常大,增長的速度就非常有限。
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完全可以利用跟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差距,引進成熟的技術作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來源。直接引進比自己發明,在成本和風險上顯然都更低。懂得利用這種方式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可以比發達國家快。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42年就是這樣發展的,未來16年仍可以利用這種方式繼續發展。
與發達國家美國比較,德國人均GDP達到14120美元左右是在1971年,當時已經是美國人均GDP的72.4%。日本人均GDP達到14120美元是在1975年,那時候已經達到了美國人均GDP的69.7%。德國和日本但是已經是世界發達國家了,沒有任何后來者優勢。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都必須自己發明,經濟增長速度自然會慢下來。
但是中國人均GDP達到14129美元是在2019年,只是當年美國人均GDP的22.6%。同樣占美國人均GDP的22.6%,德國是在1946年,日本是在1956年,韓國是在1985年。而德國從1946年—1962年這16年間,經濟年均增長達到9.4%。日本從1956年—1972年這16年間,經濟年均增長達到9.2%。韓國從1985年—2001年這16年間,經濟年均增長也達到了9%,期間還遭受了亞洲金融經濟危機,曾經有一年的經濟是負增長。如果按照這樣的發展來推理,中國從2019年—2035年這16年間,經濟年均增長也應該大于9%。
“中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22.6%,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后來者優勢,把勞動力從低附加值的產業往高附加值的產業配置的空間非常大。這樣的話,即使人口不增長,我們也可以比發達國家增長得更快。”林毅夫強調,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人口老齡化的因素要考慮。德國在1946年—1962年這16年間,人口年均增長0.2%。日本在1956年—1972年這16年間,人口年均增長1%。韓國從1985年—2001年這16年間,人口年均增長0.9%。而中國2019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0.3%,將來也許會降到0%。“即使不考慮把勞動力從低附加值產業配置到高附加值產業的可能、延長退休的可能以及提高教育質量的可能,那我們跟德國、日本、韓國頂多也就是1個百分點的差距。所以到2035年之前,從增長潛力來看,中國應該還有每年8%的增長率。”
當然,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環境問題(碳達峰、碳中和)、城鄉差距問題、地區差距問題,以及中美關系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增長潛力。剔除這些因素的影響,到2035年之前,平均每年實現5%—6%的增長還是有可能的。這樣的話,就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立時提到的:到2035年的時候,GDP的規模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人均收入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
按照年均5%—6%的增長,到2025年,中國的人均GDP會超過12353美元,將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到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會在23000美元以上,會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到2049年,中國的人均GDP可以達到美國的一半,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經濟規模是美國的兩倍,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指標。
在這種狀況下,中美關系可能就會從緊張趨向緩和。為什么?因為到那時候美國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卡中國脖子了。美國經濟要發展好,就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而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在中國。美國為了自己的就業,需要中國市場。這從日本的發展經驗中可以看出。
2000年,日本是八國集團當中的一個,是亞洲國家當中唯一進入的。但是在2010年的時候,中國經濟規模超過了日本,那時候的中日關系也很緊張。而現在中國的經濟規模是日本的2.8倍,日本經濟要發展必須依賴中國市場,所以現在的中日關系又緩和了。
林毅夫預測,如果能夠按照中央的建議,按照“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上的政策導向,到2049年,中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