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杰
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35處提到就業問題,足見就業在政府工作中的分量之重。

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將超過6000萬人,其中2021年要解決1100萬以上的新增就業目標。《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另一個與就業相關的指標是,“十四五”期間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如何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就業問題的論述?怎樣看待就業問題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呢?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從經濟學邏輯講,就業問題不僅是民生之本,是百姓獲得收入的主要形式,也是宏觀經濟中最重要的議題,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
對于絕大多數城市居民和部分農村居民而言,沒有在二三產業的就業,就沒有收入,就難以保障家庭的生活所需。而在整體經濟的發展中,就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更多的勞動者加入產業大軍,社會將享受人口紅利,獲得更高的產出。
就業工作也是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亮點。2013年至2019年,我國連續七年每年解決的新增就業崗位均在1300萬以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之所以能在解決就業方面取得驕人成績,首先得益于在制度設計、政策安排上的高度重視。2019年5月成立了國務院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就是要凝聚就業工作合力,更好實施就業優先政策。2019年12月,為緩解外部環境所帶來的不利沖擊,國務院專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意見》。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國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在應對疫情的“六保”工作中,“保居民就業”是排在第一位的。從本質上講,“保市場主體”也就是保就業。企業正常經營,勞動者才不會失業。2020年,國務院連續出臺《關于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帶動作用進一步促改革穩就業強動能的實施意見》(〔2020〕26號)和《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國辦發〔2020〕27號)等文件,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帶動就業,支持多渠道個體工商戶、兼職等靈活就業。
2020年,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紓困助企的措施,如減稅降費、鼓勵房東減免租金等,以穩崗擴崗,共克時艱。為解決大學生就業,政府的“三支一扶”項目招募了3.2萬名畢業生從事支教、支農、支醫等服務,增加招募5000名特崗教師,擴大見習培訓規模,以政策兜底。在穩定農民工就業方面,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幫助返鄉貧困勞動力再就業,努力穩定其務工收入。
經過多方努力,2020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降至5.2%,確保了就業大局的穩定。
“十四五”期間就業目標的順利實現,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包括人口總量和結構、經濟增速、經濟結構等,其中主要的挑戰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來自人口總量和結構的壓力。盡管2012年我國的勞動力人口已經見頂,但“十四五”期間每年都有八九百萬的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這是我國就業工作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雖然這些高學歷人才知識水平高,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然而,除了少數自主創業、繼續深造情形外,絕大部分都需要在畢業時獲得社會提供的工作崗位。另外,隨著延遲退休政策的逐步實施,曾經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60后們會推遲離開工作崗位,影響每年因退休所空出來的崗位數量,增加年輕人的就業壓力。
其次,來自經濟、技術方面的壓力。一方面,除了2021年因基數效應導致數據偏高外,整個“十四五”期間我國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將仍處于下降通道,各個產業擴張速度逐漸慢下來,對新崗位需求的旺盛程度將不及以前。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新技術、新設備對勞動力的替代,也會帶來一些傳統操作崗位的消失。
此外,來自城市管理、產業政策等制度因素的制約。盡管我國的戶籍制度正在快速放開,但一些主要的人才目的地還存在出于戶籍管理、城市人口規模控制等原因設置的人口流入障礙,影響了勞動力供求雙方的相互選擇。另外,一些地區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環保政策的收緊,會導致特定產業在一段時期內出現崗位縮減,造成區域勞動力市場的過剩。
最后,制約就業增加最重要的一點,是市場主體活力能否完全被激活。在經濟尚未完全從疫情中走出的背景下,終端需求可能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一批深受其害的企業還沒有完全恢復元氣,部分疫情中倒下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可能徹底“退場”。只有市場需求旺盛了,企業的投資才會增長,老板才會多雇工人。所以,就業問題的最終解決要看市場發展。
毋庸置疑,旺盛的用工需求才是治療失業的“靈丹妙藥”。但也不能否認,當宏觀經濟處于衰退,甚至在蕭條中徘徊時,就業問題的解決也需要相關政策的助力。
2021年我國的宏觀經濟,各行各業都在恢復的進程中。面對疫情之后的經濟生態重塑,政府一方面需要在財稅、金融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支持性政策,并通過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擴大失業保險返還等階段性穩崗政策,幫助企業早日走出低谷。另一方面,政府要進一步優化勞動市場的制度環境,減少不必要的管制,支持各類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提供更便民的技能培訓,降低或取消部分準入類職業資格考試工作年限要求,形成勞動市場自由流動,勞動者職業技能與時俱進等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增加普通勞動者就業的自主性,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水平。
另外,考慮到不同群體就業能力的差異,還應制定相關的幫扶性就業政策。例如,針對剛剛脫貧的重點地區的農民工制定對口支持政策,穩定其就業崗位;對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困難人員需要優化就業幫扶政策。通過自己的勞動來增加收入,就是激活低收入者的“造血機制”,是提升家庭收入的最有效手段。
就業問題始終是宏觀經濟研究者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宏觀經濟管理部門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以民為本的政策思路,需要完善相關制度,規范勞動力市場,提高就業率,最大限度發揮各類勞動力資源的潛在生產能力,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讓這些勞動者能增加收入,不斷提升生活水平。筆者認為,這才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本質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