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惑之
新時代,新北京,生機盎然,“風景這邊獨好”,彰顯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我們欣然看到北京市“規自委”聯合海淀區政府組織編制的《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2019—2035)》,體現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的發展理念。
“三山五園”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區,原本是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的統稱。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系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近百年來,隨著時代的前進,使之“舊貌添新顏”,豐富了內涵底蘊,諸如北大紅樓、雙清別墅、高校院所、中關村符號等。
“大手筆”經營擘畫“大格局”。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創新浪潮高。雙清別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曾經是新中國誕生的總指揮部,是“進京趕考”的第一站,是新中國成立的偉大見證地。學府院所林立,精英輩出,囊日“五四”精神發祥地,今朝中關村創新排頭兵。
“三山五園”新建設規劃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唯有“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高質量發展”,才能繼承“先人”的寶貴遺產,且不給“后人”留遺憾。科學整體布局,瞻前顧后,堅守文物安全防線。加強環境整治,舊貌依稀,新顏養眼,完美繼承融入科學發展。文化融合吸納世界精髓,成為全國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互動樣板典范窗口。
“三山五園”復盤重要歷史文化景觀。本著“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的原則,不僅要全面系統地保護好歷史文化精髓,撫今追昔,更要挖掘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復盤截圖需要考古專家耐得住寂寞的努力工作,記錄創新需要當代人的遠見卓識。
“三山五園”新畫圖,凸顯特色,張揚亮點。《規劃》中,俯瞰全景,一目了然。一是“南北文化帶”渾然天成。北部文化傳承發展帶,從頤和園到青龍橋,重在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修復和利用。南部生態環境重在美化保護提升質量,滿眼盡是綠油油。二是凸顯“三個特色分區”的亮點。西部提升景觀質量盡善盡美,重點放在休閑游憩功能完善。東部張揚教育科研文化,充分體現當代文明的內涵。中部形成歷史文化旅游區,厚古“博”今,是展示和交流的示范區。
“三山五園”的保護建設是系統工程,穩步進行,日臻完善。諸如,保護好“三山五園”聯系老城的長河、御道和視線通廊。保護好山水形勝的整體格局,水為本底,山為屏障,皇家苑囿為核心。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的園林集群,蓄水系、古村落、歷史道路。更要凸顯現代教育傳播地、革命紀念館、農業水利遺產樣貌。保護好山園綠色的生態基底屏障,恢復水系、湖面和疏通補水工程,再現京西稻田景象。保護好今古和諧的文化景觀,古有底蘊,今有創新,望西山夢寥廓,觀東隅牛氣沖天。保護人居環境,完善公共設施,營造“小而美”的共享空間。
“三山五園”新時代的內涵須錦上添花更具魅力。《規劃》中的總面積約為69平方公里,業界專家認為,當是:東臨地鐵13號線和京密引水渠,西至海淀區區界;北起西山山脊線和北五環,南至北四環。這些年來,海淀區腳踏實地,在環境整治、恢復風貌、修復河流水系、恢復種植京西稻、改造街區形象、規劃綠色通道等多方面,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保護好“三山五園”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切忌局限于海淀一隅。比如,在地名文化的研究上,從皇城根到香山“鬼見愁”,若把景點的名字串起來就如珍珠般炫目閃光,需要精雕細琢,一一落實。再如,“三山五園”的研究課題,學術性、專題性、針對性、歷史和現實的融合性等,需要更上層級,既挖掘歷史底蘊的光彩又要照進現實。無須諱言,要看到近代戰亂,“文革”扭曲,建設經驗匱乏,致使“三山五園”遭到極大破壞,修復起來定然有很大難度,要做好長期思想準備和資金合理投入。
《規劃》一經公示,引發熱烈反響,深得民心,符合民愿。落實《規劃》是首都發展建設的題中之義。北京可以比肩世界上任何著名的大都市,“三山五園”將成為首善之區一張獨具魅力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