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川

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全球接受電動汽車最高的國家,這很容易讓中國成為世界汽車制造大國。況且,現在中國5G基礎建設以及中國高速公路質量和里程領先全球,一旦快速切入智能駕駛領域,恐怕傳統汽車代步工具的概念將被徹底顛覆。
智能駕駛,是“通信基礎建設+交通系統基礎建設+車輛智能系統+車輛能源提供系統”等復雜的技術集成,若要在整個國家廣泛普及智能駕駛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可能會讓中國領先世界10—20年。車輛智能系統,中國基本處于引領地位。主流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基本都在開發推進,百度、智行者等非電動汽車廠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車輛能源提供系統,技術日趨成熟,部分車充一次電后可行駛600—800公里。但是補能焦慮,也就是充電設施基礎建設,是制約中國引領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堵點。伴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車主充電難的問題引起了國家能源局相關領導的重視,特委托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從能源規劃角度提出解決方案。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4月,該學院擁有堪稱豪華的學術團隊,其學術委員會院士就高達15人。研究院全方位參與國家能源互聯網戰略、模式、技術、裝備和標準的前沿研究和產業與人才培育,牽頭發起了國家能源互聯網產業及技術創新聯盟,推出了多個能源互聯網新技術成果。
經過市場調研,清華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張羅平團隊認為,導致中國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根本原因是充電樁私人化,另外部分原因是小區電荷問題。如果能在包括小區在內建立起共享充電樁,將極大的方便用戶充電,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依據上述設想,2016年8月,清華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開展“能源互聯網共享智能插座”科技攻關,推出了基于5G、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共享充電樁。
“能源互聯網共享智能插座”在2017年8月正式推出,經過近三年時間在北京、株洲、韶關、南昌的一些居民小區和寫字樓進行試運營,設備性能穩定,簡單易用,極大的方便了充電車主的使用,已經適合進行大規模生產和推廣應用。目前,“能源互聯網共享智能插座”獲得了5項國家發明專利,被《中國電力報》列為2020年輸配電設備十大新聞之首。
北京萬博知好樂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核心團隊是清華校友,依托于清華萬博和清華大學相關資源,公司專注于國際化聯合辦學、“中文+職業教育”、大學生創業孵化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2021年3月9日,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宣布授權北京萬博知好樂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能源互聯網共享智能插座”成果轉化及市場運營合作方。
2020年,國家把充電樁納入新基建,與新能源汽車一樣,充電樁也會獲得國家補貼。特斯拉、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紛紛加入自建充電站、超級充電樁。從2019年12月到2020年11月,月均新增公共類充電樁約1.7萬臺,截止2020年11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53.9萬臺,同比增加31.1%。
充電樁快速擴張導致的一個潛在問題就是用戶體驗很差。不同的充電設施需要下載不同的APP,充電速度慢、充電樁數量少、充電費用高和充電樁壞損多成為用戶對于公共充電樁的痛點所在。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市場機會在哪里?張羅平教授說:“我們的核心技術優勢是不需要下載任何APP,只需要用微信掃描就能充電。另外,和建設充電樁動則需要10萬元資金的投入相比較,我們的硬件投入成本極低,只是他們的一個零頭。”
萬博知好樂公司總經理楊建飛告訴記者,我們下步的主要目標是聯合政府及高職院校建立創業孵化基地進行“逆向創業”。高職院校學生創業熱情高,但是創業成功率低,重要原因是創業團隊缺乏有競爭力的技術。依托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共享智能插座”相關專利技術,高職院校學生可以進行二次技術開發,也可以直接進行市場運營。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將達到1000萬臺,在新能源汽車每年銷量高速增長的環境中,充電樁行業仍處在一個不飽和的增量市場,行業格局尚未確定,但是清華大學的這項科研成果為什么把項目孵化定位于助力大學生“逆向創業”呢?
楊建飛說:“2020年3月,有行業巨頭想花巨額資金獨家購買‘能源互聯網共享智能插座擁有的5項專利技術,但是我們拒絕了。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得到了國家能源局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成都市政府每年高達1個億的資金支持,我們不希望產生的極具商業價值的科研成果被個別機構壟斷,希望能與更多的社會機構分享,共同促進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在全球的引領優勢。”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要求“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但是在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中,中西部地級城市和沿海地區城市招商引資面臨比較大的競爭劣勢,一些科研院所好的成果基本被沿海發達城市吸引。在國家“共同富裕”政策號召下,作為融入了清華基因的公司,萬博知好樂公司將首選聯合西部地區開發區和高職院校共建逆向創業孵化器,協助清華大學科研成果向欠發達地區轉移。
中國每個地級城市基本都有一所高職院校,這些高職院校本應該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但現實是西部地區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大量外流,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有限。如果能有專業機構協助地方政府及高職院校引入中關村、清華科技園項目,讓這些合作方提供專利技術及項目,聯合地方院校學生共同成立公司進行“逆向創業”,這一定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也有利于科研成果方擴大市場規模,進而促進欠發達地區和沿海地區實現“共同富裕”。
楊建飛表示,中美競爭的根本在于科技創新競爭和科技成果轉化力的競爭。國際專利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力的重要指標,2020年中國有68,720件申請,美國有59,230件專利申請,中國國際專利申請已經連續2年超越美國成為國際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中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領域的專利已經超過美國,但是我們的科技轉化力還不如美國,重要原因在于美國大學的國際化程度很高,美國大學創業者年齡一般不超過25歲,大學國際化也導致了美國科技成果全球擴張力強。
借助清華大學國際化的資源,北京萬博知好樂科技有限公司還在促進國內的高職院校與國外相關大學合作,共建“萬博一帶一路創業學院”,開展“中文+創業教育”。要促進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進行經濟教育交流,讓來華或者出國的學生能掙錢最關鍵,“逆向創業”有助于協助創業者提高存活率,也有利于協助中國的相關產品和科技成果更好的走向世界。
科技成果轉化力是落實“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關鍵,中國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成功率不到10%,祝愿中國的科研成果能更好的和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結合進行“逆向創業”,科研成果能更好的進行國際化轉移,促進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