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可及”和“資源可配”應是選擇構成合作綜合主體成員的標準,也應成為在整個合作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優化合作方共同體的指導原則。
現代社會沒有合作將是不可思議的。本質上,合作是社會互動的一種方式,是個人或群體之間為達到某一確定目標,彼此通過發揮各自作用的聯合行動。
劉卓軍
合作的參與者須具有共同的目標、相近的認識、協調的互動、一定的信用、互補的資源等,缺少這些,就很難會使合作達到預期效果。可以說,合作的根本追求就是要創造新的能力,人類社會越發展,合作的范圍越廣大。
合作有形式上的合作和效果上的合作之分。不是所有的合作都能形成新的生產力,也不必然都會產生出共贏的效果。好的合作既圖形式更求效果和質量,毫無疑問要做到這些是有前提的,其中,“兩合三可”的合作原則非常值得倡導,即“合情合法、有利可圖、能力可及、資源可配”。
合作,既要說,更要干。從操作的角度做概括,合作是一個追求目標的過程,是(制定計劃)實現計劃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會很復雜,但要點是,干事!
干一件事,特別是要長期地干一件事,一定要有意義,要符合情理,也就是應當做到合情合理,所以概括起來說,合情將與干事的動機密切相關,合情能促發沖動、激發熱情;同時,干事業既不能想當然也不能持不管不顧的態度,必須要符合現行的法律規范,而合法合規是處理好各類約束和限制的必然選擇。當然,社會的發展總會遇到法律規章有空白,甚至滯后、落后的情形,這正說明了改革和深入改革的必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對于想干事業的主體來說,不可能總是坐享其成,還要積極地為法律法規環境的改善和進步做積極的努力。企業主體,尤其是大的企業平臺必須在獲得法律咨詢服務上做出相應的投入安排。總之,“合情合法”是第一位的。
接下來必須要正視“有利可圖”的問題,旨在務實地解決和明確利益的(預分配)問題,追求的(共識)問題。合作總是有成本和風險的,究竟圖什么?無利可圖的合作不可持續,也根本不應該啟動。當然,利益的形式和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分不同層次和類型,但各合作方的利益訴求從根本上必須受到情與法的約束。親兄弟明算帳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責權利的約定清楚了,不論共同的努力能否取得最后成功,合作的展開都會動力十足。回避利益劃分之事,采取躲躲閃閃、語焉不詳,甚至過多地大講情懷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利說清楚了,責和權也要明晰。參與合作的各方都必須能對合作的展開做出相應比例的貢獻,這其中無外乎是要出力氣、出智慧和出包括資金在內的各種資源。
既然是合作,就要形成和建立參與合作的綜合主體——合作方共同體。進一步,還需要經常客觀理性地分析綜合主體是否具備與實現所追求目標相適應的整體能力,合作方共同體能否整合到或導入進為有效實施基于目標的計劃所必須的各類資源。可以說,“能力可及”和“資源可配”應是選擇構成合作綜合主體成員的標準,也應成為在整個合作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優化合作方共同體的指導原則。
在社會實踐中,原則被普遍認為是行事所需依據的準則,通常是通過長期經驗或理性觀察與分析而得出的合理化的總結。不可否認,合作及其合作原則是一個常議常新的話題,認識會與時俱進地變化。所有參與過不同類型合作的人,不論成功與否都會有各自的體會和感悟。來自不同的領域,關注不同的事務,得到的認識也會多彩繽紛。例如,已故的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就曾提出過包含量的準則、質的準則、相關準則和無歧義準則在內的合作原則,旨在有效地指導人們在對話交往中有節制、有分寸地使會話符合公認的目標或方向,即會話中傳遞出的信息量要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不傳遞虛假及缺乏足夠證據的信息;不傳遞無關聯的信息以及要清楚而無歧義地盡可能簡練地傳遞信息。
國際社會在經歷了2020年的嚴峻考驗之后,走出困境煥發精神肯定需要看到更多更高質量的合作。而成功的合作也肯定不是說出來的,要實踐、要干!
中國經濟的發展,說到底要靠企業的發展,而合作是值得寄予期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