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怡
從法臺到講臺,從辦公室到街頭巷口,張鵬始終牢記,“我們是祖國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守護者。”

第五屆“北京市審判業務專家”,第三屆全國法院“百篇優秀裁判文書”……2021年開年,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副庭長張鵬的名字,頻頻出現在獲獎名單里。
榮譽背后的張鵬,是一位能在幾百本卷宗前坐到深夜的刑事法官,是一位能在庭審現場“鎮住”黑惡勢力的審判長,更是一位會逐字逐句精研裁判文書的“作者”。
精耕刑事審判16年,張鵬信守著第一天披上法袍時的承諾:既執法槌,就須做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公正判決,寫出嚴謹周密的裁判文書。因為辦案和文書不僅面向個案當事人,更面向全體公眾,面向刑事司法的未來。
司法為民、慎始敬終,“北京審判業務專家”張鵬“行遠自邇,厚積薄發。
“掃黑除惡不走過場,國徽全程見證,你怎樣為平安生活,守望正義底線。”2020年7月,為加快推進“四個高地”建設、推動全面發展奠定人才基礎,海淀法院隆重表彰海淀法院首屆審判業務專家,這是給張鵬的頒獎詞。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開展以來,張鵬共審理了3件涉惡案件,均已審結,涉及被告人29名。
(2018)京0108刑初2644號,是張鵬榮獲第三屆全國法院“百篇優秀裁判文書”的裁判文書,該案是張鵬審理的掃黑除惡大要案之一——惡勢力團伙張艷超等17人涉嫌犯破壞生產經營罪、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聚眾斗毆罪一案。
“不掃黑除惡,完善社會治理無從談起。”在134本案卷中,張鵬看到了讓他駭然的事實:在石河營村,靠暴力起家的“村霸”張艷超不過30出頭,卻斂得了財、養得了打手、做得了全村的主。他們在實際未出資的情況下強行與他人“合作經營”;強占已出租的土地,威脅、恐嚇正在進行正常耕種的工人;在共同犯罪案件中讓一人頂罪,事后用一輛車和“第一打手”的地位讓事情順利“翻篇”……長期籠罩在陰霾中的石河營村村民,已經開始對法律產生懷疑:“無論怎么查,都查不到張艷超吧?”
這樣的聲音讓張鵬痛心,黑惡犯罪作為有組織性犯罪,認定被告人參與個罪可以遵循通常的審判標準;但相比于一般參加者而言,組織、領導者危害性更大,但他們往往不會出現在案發現場,甚至用一個眼神就可以下達指令。“如果‘頂罪一再成功,如果組織、領導者始終逍遙法外,那被害人對黑惡勢力的恐懼和對法律的怨氣會越來越大。”面對事實證據,張鵬分析證人證言和同案犯供述,結合買賣合同、土地租賃協議、事后諒解協議等諸多客觀性證據,組成閉合的證據鏈條,固定犯罪組織的形態和架構。一旦發現疑點,他就第一時間聯系控辯雙方進行核實。第一次庭前會議,他開了2個整天。平時,他也常常翻案卷、看證據直到凌晨,電話也打了上百通,“對任何一個證據你都不能淺嘗輒止,而是必須尋根究底,如果不能明確惡勢力團伙的分工層級,尤其是對組織領導者作出公正的判決,那惡勢力的根就除不了。”
掃黑除惡案件審理的另一個難點在于被告人對法庭的輕視——“法庭就是走個過場!”庭前會議上,“每個人說話之前,都會不由自主地抬眼看看張艷超的表情。”此時,對證據的全盤掌握化為張鵬控制庭審的底氣,他提前和看守所做好溝通,對于如何關押,如何安排警車和暫看室等,都做了詳細規劃,并合理安排發言順序,避免串供。在庭前會議的扎實基礎和合議庭的穩定控制之下,法庭審理高效進行,比預想中快了一天。“法庭一方面是依法審判的場合,另一方面,審判過程本身必須讓黑惡勢力認識到,國家政權和法律威嚴絕不容挑釁。”
“黑惡犯罪的非法控制特征體現了它的根本危害性,就是隔離了黨與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獲評北京市審判業務專家,張鵬更加篤定了自己的信念:尋根究底、除惡務盡,捍衛法律尊嚴,守護基層平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張鵬對待文書的態度恰是如此。“把案件辦成鐵案不是終點,要讓每份判決經得起推敲,并發揮出它的教育和示范意義。”
判決是法官張鵬的工作內容,更是他將法律精神、法律邏輯運用于現實生活的藝術作品。他不斷從過往的優秀判決中汲取營養,“事實表述清晰、用語嚴謹、詳略得當、層次分明、邏輯統一,是文書最基本的要求。”張鵬時常提醒自己“三不要”——不要故作高深、不要晦澀艱深、不要孤芳自賞,“要在法言法語的基礎上盡量通俗地把理說好。”一篇好的判決,不僅要讓當事人服氣,讓同行認可,更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中看得懂、信得過。
張艷超案判決長達96頁、66424字,雖不是他寫過最長的判決,卻稱得上是職業生涯中的難度top3。11起犯罪事實、214組證據,深夜的辦公室里,張鵬熟悉每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和性格特點,知道每份證據材料在卷宗中的具體位置。大前提、小前提,法律原則、法律規則,他在腦海中畫出一條條邏輯鏈,再落實到每字每句,“對用詞的嚴謹性、論據的準確性、論證邏輯的周延性都要反復琢磨、推敲。”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副庭長張鵬
張艷超案是一個有組織的犯罪案件,下筆時,張鵬要求自己首先要準確表述案件事實,清楚展現犯罪組織的輪廓、特征和危害性。在尊重客觀事實和證據基礎上,張鵬會適時投入感情,“并非用感情代替理智和證據,而是要將黑惡犯罪的危害性向全體公眾表達到位。”最終,張艷超案判決獲得海淀法院第九屆“金玫獎”優秀裁判文書評比第一名、“2020年北京法院優秀裁判文書網上互評活動”三等獎、第三屆全國法院“百篇優秀裁判文書”。張鵬也完成了作為法官的自我挑戰——把高難度的判決,寫成優秀的判決。
立足審判,張鵬從不曾停止書寫和思考。辦完張艷超案,他撰寫的《司法審查認定“惡勢力犯罪組織”的要點及思路》獲評全國法院系統2020年度優秀案例分析三等獎。他和法官助理計莉卉撰寫的《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王欣等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對互聯網領域犯罪定罪量刑、推動互聯網行業環境規范進行了專業分析和思考,入選《刑事審判參考》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典型案例。論文曾獲全國法院學術討論會三等獎,多篇案例被《刑事審判參考》《中國審判案例要覽》《中國法院年度案例》等刊物刊載。參與的調研課題獲得北京市法院調研成果一等獎,提出的建議被相關司法解釋所采納……“撰寫案例、開展調研,不僅能再現法官的心路歷程,還能將法院的判決向社會進行傳播,讓大眾看到法院對犯罪行為的態度,看到違法犯罪的后果。這也是法院參與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方式。”
“厚積薄發”方能“下筆有神”。除了深厚的刑訴法學專業基礎和多年辦案的積累,張鵬始終保持著“空杯心態”,堅持自我學習。“一些新型案件可能會對原先的知識結構和傳統刑法理論帶來挑戰,所以必須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的思維,把法律規定、法學理論與實際審判規范、審判技巧融會貫通。”面對高科技犯罪、金融犯罪等領域出現的新問題,張鵬要求自己和團隊成員每天深入學習兩高出臺的司法解釋,查閱各地相關案件的裁判文書,在碎片時間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學習業務知識。除此之外,他還時常閱讀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著作。在他的帶領和督促下,張鵬審判團隊被評為海淀法院模范審判團隊,張鵬也用專家型法官的“工匠精神”,將刑事司法打造成了一門精密而充滿美感的藝術。
2005年刑訴法學碩士畢業后,張鵬來到海淀法院,從刑庭書記員慢慢成長為刑事審判專家,“刑庭無小事”的教導一直伴隨著他。“定罪量刑是大事,判決書上的日期、刑期的起算日期和刑滿釋放的日期也絕對不是小事,如果計算錯誤,要么是超期羈押,要么是私放人犯。哪出了錯對當事人和他們的家庭影響都很大。”無論是簡單案件還是疑難復雜案件,張鵬都要求自己拿出全部的注意力和責任心,“時刻牢記,法官是代表國家在審判。”
“如履薄冰”辦好每一個案件,不僅是對當事人負責。刑事審判事關國家安全穩定,“公正司法、懲惡揚善,讓人民群眾感到安全、幸福”,就是他作為一名刑事法官始終不變、最樸素的初心。
2011年1月,劉社會等四人組織殘疾人乞討案在海淀法院開庭審理。該案是2006年刑法新增組織殘疾人、兒童乞討罪的罪名后,北京市首例以該罪名被起訴的案件。被告人劉社會家境貧寒,就和自己的家人商量出一條“生財之道”——從河南老家找到被害人盛某等四名會拉二胡的盲人,以到北京賺錢為由將其帶至北京,采用毆打、辱罵、言語威脅等方式迫使四名被害人長期進行乞討活動,并以此非法牟利。
當時,獨立辦案三年的張鵬是此案的審判長。庭上,一名被告人稱“公訴人念的全都不對!”張鵬在保障其訴訟權利的同時,對其陳述中出現的關鍵信息結合其他事實證據及時追問。經審理,法院以組織殘疾人乞討罪分別判處了被告人劉社會等四人2年2個月至2年6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分處人民幣1.5萬元至2萬元不等的罰金。
“開庭時要有足夠的準備和自信,要平等對待各方,保證意見能得到充分的闡述。還要有意識地引導當事人圍繞案件的爭議焦點進行陳述。”張鵬以出色的庭審把控能力完成了此案的審理,并承辦了全市首例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首例組織出賣人體器官案等疑難復雜、新類型案件。
“審理案件需要站在社會的角度上去思考。在城市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如果違法犯罪的行為不被打擊,那么人民的生產生活都無法保證。心中沒有安全感,還何談安居樂業、科技創新?”
因此,張鵬要求自己不時走出法臺和書齋,將司法正能量更廣泛地傳播到基層,“在加強和改善社會治理中,法官大有可為。”他積極參加掃黑除惡普法活動,向公安等單位發送司法建議,督促相關管理部門、機關、組織及時整改,堵塞漏洞,建立長效機制;赴高校、企業等單位講授普法課程。在辦案中,他注重對被害人和基層群眾進行釋法和安撫,告訴他們要相信國家、相信法律,一定還社會一片朗朗晴空。
2020年新冠疫情突襲,海淀法院全院上下在遵守疫情防控規定的前提下,堅持工作不停擺,以司法保障疫情防控。海淀法院刑事審判庭(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在防控疫情的同時,堅定維護區域安全穩定,打擊涉疫犯罪,快審快判制售假劣醫療用品等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案件21件,“北京某大藥房有限公司及鄭某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入選最高法院依法懲處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
作為隊伍中的一員,白天,張鵬和同事一起保障刑事審判的正常進行,依法從嚴從快審理數起涉疫刑事案件,對虛構具有口罩、體溫槍等防疫物資供貨能力,騙取被害人財物的詐騙案件作出公正審判。晚上,他積極投入社區防疫工作中,共參加社區值守7次,并用業余時間撰寫了3篇案例和多篇普法宣傳稿件。2020年,張鵬共審理各類刑事案件155件,審結128件。
從法臺到講臺,從辦公室到街頭巷口,張鵬始終牢記,“我們是祖國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守護者。”
“我將繼續不斷學習,在審判業務上尋求新突破,讓這份榮譽永不褪色。”張鵬獲得的榮譽,脫胎于專業素養撐起的強大氣場,來源于持之以恒的精益求精,也將因他始終不改的為民初心,而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