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涵
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5年規劃,此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備受社會各界和海內外關注。3月6日,出席會議的上海代表團全體代表認真審查了綱要草案。代表們普遍認為,綱要草案準確把握時代方位,廣泛吸收民意民智,全面部署目標任務,確定了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的行動藍圖,是一個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好綱要。同時,代表們立足國家發展大局、緊密結合上海實際積極建言獻策,使這份與14億人息息相關的藍圖變得愈發清晰。
“三新”和“高質量發展”貫穿全文
綱要草案總篇幅超7萬字、內容多達142頁,共分19篇、65章,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邏輯主線,覆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各個方面。代表們在審查時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三新”主線和高質量發展的主題貫穿全文。
陳靖代表說,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實現高質量的GDP和財政收支,建議加強政策聚焦,完善創新財政稅收金融政策,賦予臨港新片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更大的改革、開放自主權,鼓勵上海先行先試,加大壓力測試;用好績效考評指揮棒,創新完善GDP等核算辦法,更好引導高質量發展。
劉新華代表說,資本市場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大有可為,要發揮好資本市場促進創新資本形成的作用,更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發揮好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經濟金融的良性循環,引導要素向先進生產力聚集;要穩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增加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深化投資端改革,增加發展韌性。
約束性指標聚焦綠色生態和安全保障
相較此前“十三五”規劃設定年均增速高于6.5%的預期性指標,“十四五”規劃中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沒有設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預期性指標,而是強調“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代表們認為,不設具體指標,為應對不確定性預留了空間,是實事求是、負責任的體現。同時,不設指標并不意味著不要GDP增速,綱要草案當中其他主要指標,比如失業率、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等和GDP高度相關,因此在定性表述中其實隱含了定量表述。
相比預期性指標,約束性指標則是政府必須確保實現的“硬任務”。綱要草案設置了8個約束性指標,7個集中在“綠色生態”和“安全保障”方面。代表們對此高度贊同。
丁光宏代表說,綱要草案提出碳達峰、碳中和,亟需加強以氫能為載體的低碳綠色可再生能源體系建設。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做好“十四五”低碳綠色可再生能源規劃;以國家為主導,加強氫能基礎研究,啟動多學科協同攻關;大力拓展氫能應用場景,加速構建氫能運輸體系;探索綠電、綠氫認證機制,構建與碳排放權聯動的綠色交易機制。
壽子琪代表建議,圍繞“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兩個關鍵詞,進一步強化大江大河治理保護,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突出系統治污、精準治污;加快恢復岸線生態功能,突出空間協同管控;嚴格實施“十年禁漁”,突出生物多樣性恢復和保護;健全法規制度體系建設,突出全社會共治共享。
“建議加強生態環境領域法治建設,強化監督檢查,適時將碳達峰、碳中和完成情況納入中央環保督察,用法治力量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王秀峰代表說。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被提到新的高度
綱要草案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驅動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讓不少來自科技界、教育界和企業界的代表倍感欣喜和振奮。
丁仲禮代表建議,強化對創新領域“牽一發動全身”的重要問題的研究,完善科研經費分配體系,下大力氣解決我國科技經費使用中經常性經費過少、競爭性經費偏高的問題,更好鼓勵引導科研人員安心從事“十年磨一劍”式的研究;統籌規劃好我國南北方土地、水利等各類資源,進一步優化戰略布局、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王建宇、李林、馬蘭代表說,要對標發達國家,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特別是基礎研究占科技總投入的比重要進一步提高;要盡快建立重大科技項目立項、計劃制定和推進實施的機制,加快國家實驗室建設,推動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復制推廣。
針對創新領域頂尖人才相對匱乏的實際問題,許寧生代表建議國家制定加強頂尖人才培養的專項行動方案,支持一批有條件的高等學校承擔這一培養任務。針對企業轉型過程中數字化人才緊缺的現狀,王霞代表則建議高校增設數字化課程,建立數字化人才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加大國內領軍企業培育和海外人才引進力度,更好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人民”成為最鮮明的主題詞
據相關起草部門介紹,此次綱要草案的20個主要指標中,有7個是民生福祉類指標,占比超過三分之一,是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的,覆蓋了就業、收入、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各民生領域,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代表們在參會發言的過程中,也注重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急難愁盼”問題帶到兩會,打通“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把14億人的所思所盼融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更好體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長期關注殘疾人事業的陳國民代表建議,將易返貧、致貧殘疾人作為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重點人群,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提升殘疾人康復服務質量,推動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和就業創業,保障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服務水平。
針對我國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形勢,沈春耀代表建議在報告有關部分增加“推進公共設施、生活設施適老化改造”的表述,通過政府支持、基層組織介入,加快完成老舊住宅加裝電梯、小區環境適老化改造。朱國萍代表說,推進智能化不能忘記人工化,更不能讓老年人邊緣化。同時,丁仲禮、殷一璀、沈春耀、潘向黎等代表均建議,重視人口長期發展戰略研究,高度關注低生育率問題,出臺更大力度、更加積極的綜合性生育鼓勵政策,助力生育意愿回升。
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劉艷代表建議,建立多渠道的社會健康風險信息匯集機制、公共衛生風險實時研判機制以及多主體的風險決策響應機制,打造“衛生—公安—民政”基層防線,做到“急救—海關—疾控”無縫銜接,筑牢防控網底,守護安全國門。要探索特殊形勢下公共衛生應急人員的“應急”激勵機制,建立良好的職業價值導向。
關于加快實施城市更新,曹立強代表建議,國家層面建立統一、完備、有效的城市更新法規政策體系;探索通過配建、結建、存量房改建、代理經租等方式擴大租賃住房供給,解決好城市住房問題;通過中央財政專項補貼、安排城市更新專項債券、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相關金融產品等手段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沈彪代表建議,打好“轉型牌”,推進村級產業轉型升級;打好“鄉愁牌”,編制村莊規劃,滿足人民群眾的“安居”心愿;打好“生態牌”,建設復合型美麗村莊;打好“特色牌”,加強公共體育等鄉村配套設施建設,提高村民幸福感、獲得感。
根據代表和各方面的意見建議,規劃綱要草案最終作55處修改,并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這份凝聚著全黨全社會智慧、承載著億萬人民期盼的綱要,讓人讀出了信心、讀懂了未來,更讀懂了“全過程民主”的實踐邏輯、獨特優勢與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