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縱觀多年選考(高考)地理試卷,以教材的文字、插圖為載體進行命題,已成為新高考試卷的重要特征。文章分析了試題回歸教材的表現、聚焦教材的三大特征,并提出教師在教學中聚焦教材的四大策略。
關鍵詞:地理教材;高考試題;聚焦;農業
自2014年9月浙江省啟動新高考以來,已經組織了十次選考科目考試??v觀所有浙江省地理選考試卷,命題已凸顯出新時代的特征,地理試題以教材為載體,以教材的文字、插圖為素材直接或間接命題。教材是編者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其中《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且必修課程的內容應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1]。以考試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試題聚焦地理教材的表現
筆者全面統計十次浙江選考試卷,統計發現試題聚焦教材的分值比重一直穩定在20%~40%,其分值遠遠高于2016年及之前的文科綜合卷(表1),試題往往以教材素材為切入點,其本質就是直接命題或加工后命題。這樣考查有利于教師、學生更加重視回歸教材、聚焦教材,也為一線教學提供了更加明確的復習方向。
地理選考試卷在“考試大綱”和“課程標準”基礎上命制,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原理與規律、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形成高中地理網絡體系,強化對主干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圖1)。
二、試題聚焦地理教材的特征
近年來,地理選考試題愈加側重“關注熱點、聚焦教材、注重基礎、凝聚能力”,復習中發現選考(學考)試卷正在逐漸聚焦教材的回歸。如例1,可從教材示意圖中直接判讀得出答案。試題呈現出凸顯主干知識、關聯地理要素、全面覆蓋教材的特征。
例1.(2019年4月選考第6題)美國生豬養殖實行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圖2為美國部分農業帶分布圖。
(1)乙農業帶為
A.棉花帶 B.混合農業帶
C.亞熱帶作物帶 ? ? ? ? D.水果和灌溉農業帶
參考答案:(1)C
教材鏈接:必修Ⅲ教材P53,插圖2-19:美國乳畜帶、小麥帶、玉米帶、棉花帶分布示意圖(圖3)。
1.凸顯主干知識
歷屆地理選考、高考試卷立足三本必修教材和兩本選修教材的所有章節,強化對自然地理知識、人文地理與區域地理知識的考查,特別凸顯出對地理主干知識、核心考點的落實[2]。同樣,新課改新選考以來,在主干知識的考查中,更加凸顯出聚焦地理教材(圖4)。
通過統計十次地理選考試卷,發現“資源跨區域調配” “土壤的形成因素” “洋流分布影響”“各大洲分界線” “農業地域類型”“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三大自然區四大經濟地區”等考點出現頻次較高,其中農業專題相關考點合計頻率最高,這類考點在復習中需要強化“教材聚焦”,提高復習效率。
2.關聯地理要素
選考(高考)試題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解題的切入點就是各地理要素的聯系,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與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環境等)之間的聯系,結合教材時需更深刻、徹底地把握各知識點的邏輯聯系,筆者將以“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以美國為例”來深入探討,如例2。
例2.(2018年4月選考第3題)20世紀中葉,美國乙地區出現新的棉花種植區。圖5為美國部分農業專門化地區分布圖。
(1)甲地農業地域類型屬于
A.乳畜業? ? ? ? ? ? ? ? ? ? B.混合型農業
C.商品谷物農業? ? ? ? D.大牧場放牧業
參考答案:(1)C
教材鏈接:①同例1;②必修Ⅱ教材P64,閱讀“商品谷物農業”(內容略)。
第一步,判讀圖5中甲地農業帶,按照教材示意圖(圖3)可知,對應的農業帶是“玉米帶”;第二步,根據農業地域類型的分布與特征,該地的典型類型為商品谷物農業(圖6)。
3.全面覆蓋教材
地理試題要求聚焦教材,回歸課本,從新選考開始一年兩考,無疑對命題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所有正文、活動、閱讀、插圖等內容都值得關注,這都可能成為命題的素材和答案,需要學生細讀、精讀、通讀教材的每個部分,如例3。
例3.(2018年11月選考第26題第4小題)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美國部分區域略圖(圖略)。
材料二:苜蓿是一種上等飼料,它的根部具有固氮作用。乙地附近某農場采用苜蓿與玉米輪作,用秸稈、殘茬覆蓋地表,成為一種成熟的保護性耕作方式。
(1)從農業生態保護的角度,簡述乙地農場發展苜蓿與玉米輪作的作用。
參考答案:降低水和風對土壤的侵蝕;提高土壤肥力;減輕土壤污染。
教材鏈接:必修Ⅲ教材P56,閱讀“保護性耕作”(內容略)。
乙地為美國五大湖附近,苜蓿與玉米輪作的作用在教材中是以閱讀的形式呈現,容易被教師、學生忽略。閱讀內容、活動內容是對主干知識的補充和拓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這些“細枝末節”進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聚焦地理教材的教學策略
教材是命題之本、命題之源,選考試題的素材甚至答案都是取之教材,同時又高于教材,復習時需要重視教材與基礎,深入理解教材,構建更系統、更完善的知識體系,落實綜合思維的培養。
1.初識教材,解讀術語
地理專業術語一直是選考關注的重點與難點,且隨著近年來試卷對學生認知能力考查的提高,解讀教材專業術語更是解題的關鍵,課堂復習中加強概念教學勢在必行。地理教材中原本就有眾多的專業術語,這都是地理教材的基礎,是構成地理學科知識體系、體現地理學科思想的樞紐,教學中需要重視概念教學的重要價值。如在“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厘清和研究每個專業術語的含義(表3),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如例4,圖7所示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用到GPS,另外還有RS、GIS,根據之前的聚焦教材,解讀地理專業術語,比較容易得出正確答案是“精確農業”。
例4.(2015年10月選考第17題)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美國等國家嘗試了許多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圖7示意的是
A.精確農業? ? ? ? ? ?B.有機農業
C.節水農業? ? ? ? ? ?D.生態農業
參考答案:A
2.開發教材,形成網絡
合理開發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顯性、隱性知識。第一步,細讀教材,根據《考試說明》細讀主干知識,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概念、原理、規律,包括重要的示意圖;第二步,精讀教材,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把握各知識點的聯系,融會貫通;第三步,研讀教材,探究命題素材和規范答題技巧,精益求精,對教材進行有深度的延伸與拓展,提升復習效率(圖8)。
3.整理教材,完善知識
從第一次浙江地理學考到第十次地理選考,筆者搜集并深入研究所有試卷,統計試題中與教材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與試題素材相關的、與選項答案相關的內容,每次整理都有新的發現和突破。依托學考、選考試題,本著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原則,筆者主要圍繞必修教材,整理適合不同考試的“填空”系列,從“初級版”(共4頁),到“中級版”(共20頁),再到“提高版”(共45頁),全面聚焦教材,夯實基礎知識,完善知識體系(表4)。
4.挖掘教材,尋找亮點
挖掘教材需要立足基礎、多元綜合、活躍思維、尋找亮點。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包括正文文字、閱讀材料、各類活動與地理插圖等,這類素材都是正文的補充與延伸,特別是地理插圖可分為地圖、景觀圖、統計圖、示意圖、實物圖和其他。在地理新課改“無圖不成題”的背景下,以地理插圖作為素材命題,無疑是地理學科的一大亮點與特色。在運用插圖時,按照認識、解析、拓展等過程,重視圖圖聯系、圖文轉化,為教材插圖學習提供一種高效的方法[3](圖9)。
以教材中“美國乳畜帶、小麥帶、玉米帶、棉花帶分布示意”插圖為例,其呈現直觀形象,滲透隱性知識,通過圖文結合、圖圖結合培養學生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圖10)。
題在書外,而理在書中,聚焦教材回歸,解讀選考試題,提升課堂效率。
高考總復習是高三學生對地理原理、規律的再學習、再認識、再提高、再整合的重要過程,是學生深入夯實基礎知識、培養綜合思維、提高分析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需立足近幾年浙江地理選考試卷的命題特點,研究教材、聚焦教材、超越教材,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促進地理教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林霞.浙江選考地理試題特點及啟示[J].地理教育,2017(07):41-43.
[3] 沈朝偉.例談高中地理教材插圖的高效運用[J].地理教學,2018(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