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忠良
近期,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判決的一起有關離婚家務補償案件引起了全網熱議:法院判決一名陳姓男子向其前妻王女士支付5萬元作為5年婚姻期間家務勞動的補償。同時,法院判決孩子由王女士撫養,陳先生給付撫養費2000元/月,夫妻共同財產則由雙方平均分割。網友有擊掌大贊的:認為“沉睡”的家務勞動補償制度被“激活”了,體現了法律對于為家庭默默付出的女性的權益保護;但也有不少網友吐槽:結婚5年,辛苦帶娃,勞務補償,只判5萬,所謂正當性不低,侮辱性極高。
我國的家務勞動補償制度是在2001年修改婚姻法時確立的,旨在維護家庭的穩定,保護弱勢方的利益,實現平等原則下對弱勢方的保護,但適用的前提是實行分別財產制的家庭。婚姻法第四十條規定:“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而在我國,絕大多數家庭實行的是夫妻共同財產制,因此家務勞動補償制度實際上成了空中樓閣,是遠方的一抹彩虹。于今年開始實施的民法典對家務勞動補償制度作了重大調整,取消了適用這項制度的前提條件,其中第一千零八十八條規定:“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民法典的這一規定,體現了尊重家務勞動價值,平衡了夫妻經濟利益,彰顯了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精神。
毫無疑問,在民法典實施后的離婚訴訟中,一方尤其是女方主張家務勞動補償將成為一個重要訴求,使家務勞動補償判決成為常態。但具體應當如何補償,補償與否的邊界如何劃定,補償的標準如何確定,仍是一個需要在審判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厘清的問題。有婚姻法專家撰文指出,具體補償的方法可以考慮三大因素:夫妻雙方的收入差距、婚姻關系存續的時間和一方在家務勞動方面付出的相應貢獻等。甚至還有專家借鑒國外相關立法和司法實踐,設計了一種直接明了的補償公式:家務貢獻補償=收入差距(夫妻雙方的年收入差除以2)×婚姻關系存續年限。事實上,這種機械的補償方法既不公平也不合理。舉兩個極端的例子即可一言道明:東家夫妻雙方年收入各有30萬元,職場回家后的妻子要包攬所有家務、照顧孩子,丈夫則逍遙自在,獨享清福,若離婚時按此公式補償,則補償額為零;西家夫妻,丈夫年收入30萬元,妻子無業在家料理家務、照顧孩子,結婚十年后雙方離異,若按此公式補償,在雙方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后,丈夫還需補償妻子150萬元。按照東家情況,民法典的家務勞動補償即成一紙空文,按照西家情況,恐怕男性都不愿送出戒指。
筆者認為,民法典讓“家務勞動補償”有法可依,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也體現了法律對婚姻的保障越來越人性化。大文豪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現實生活中,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相同,用同一個標準或公式去作為“家務勞動補償”的依據,顯然有失偏頗。因此,對于家務勞動補償的具體數額,不宜以計算公式的方法直接規定,而是應該結合當地的經濟生活水平、婚姻關系存續時間、一方對家庭所作的貢獻、另一方的經濟能力等綜合因素,公平合理地予以裁量。現實生活中,不同夫妻對家庭的分工也有不小的差異,尊重并且倡導夫妻之間互相關愛、互相包容,合情合理分擔家務、共同撫養教育子女、尊重贍養父母公婆應當成為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