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默

燕子是一位躁郁癥患者,那年剛生完孩子,她就有了產后抑郁。原本活潑外向的人突然安靜下來,每天躺在床上發呆,不吃不喝,十天半月才洗一次澡。親友同事前來探望一律不見,連看見孩子都覺得“煩死了”。孩子奶奶看不慣,抱著孩子在旁邊挖苦:“你看看你媽,成天睡,也不起來。”誰也沒認為這是病。
過了兩三個月,燕子的“懶”病一下好了。半夜兩點多就醒,打了雞血一樣跑到廚房里擦洗抽油煙機。燕子的母親起床上廁所,看見她吭哧吭哧干活,不明所以。“你看我,好了,可愛干活兒了。”說話時,燕子頭也沒抬。
那之后,燕子每天都有使不完的精力。兒子沒用的紙尿褲被她一遍又一遍地疊,方方正正摞一排;在菜市場氣沖沖地為陌生人打抱不平,把周圍的人都嚇跑了;一跟人聊天就收不住,說到嘴角冒白沫還停不下來……
那段時間,她的情緒就像坐過山車,忽高忽低。她只顧享受那種被拋到高空的快感,察覺不出任何問題。直到有同事建議她到醫院看看,她才知道自己得了躁郁癥。
在中國,像她一樣的躁郁癥患者大約有700萬例。
“雙相情感障礙”俗稱躁郁癥,和抑郁癥一樣,是心境障礙的一種。所謂“雙相”,簡單講就是躁狂癥與抑郁癥兼而有之,而且患者的心境會在兩種極端狀態下波動———時而登上躁狂的高峰,時而陷入抑郁的低谷,就像在坐過山車。相比之下,重度抑郁患者的心境只沿著單極(低谷)發生波動。
在躁狂狀態時,患者可能會欣喜若狂或極度憤怒和敏感,變得情緒高漲、愛管閑事、容易發脾氣、亂花錢,整天不睡覺,且對自身的能力抱有迷之自信。與此同時,奔逸的思維還會讓患者更加健談,與平時相比,患者的精力和行動力都會明顯提高,注意力和知覺感官都會發生變化,可能會出現沖動和魯莽的行為。
躁狂停歇后,患者可能會逐漸螺旋式地陷入抑郁狀態,也可能會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感覺良好時毫無征兆地出現嚴重的抑郁癥狀。如果說重度抑郁是一不小心摔進了深坑,那么躁郁就可能是撐桿跳外加托馬斯旋轉之后直直砸入坑中。這時,患者可能會變得極度壓抑或極度沮喪,體重減輕,食欲減少,感到疲勞卻難以入睡,覺得自己罪孽深重,在沉思中構想自殺的計劃等等。
躁狂或抑郁的發作所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短則幾天,長則數月。與通常人們所認為的不同,大約有40%的患者并不會交替地體驗到抑郁與躁狂,而是同時體驗這兩種心境。有過混合發作的患者將這種經歷描述為“疲勞但極其興奮”的感覺。混合型躁狂癥發作時,患者會感到格外悲觀、絕望、疲憊,不能全神貫注,但同時也仍感到興奮、焦急、急躁、有緊迫感、缺乏睡眠,而且思維飛速轉動。
所以有人說:“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世界,是停不下來的跳樓機。”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五版(DSM-5)對雙相情感障礙的描述如下:一系列會導致個人的情緒、精力和行為能力出現極大波動的腦部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雙相情感障礙常被誤診。因為抑郁癥和雙相情感障礙都有抑郁這個共同點,大約10%到25%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容易在第一次被誤診為只有抑郁癥。還有一些患者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癥。只有當專業人員更多地了解他們的病情以及過往經歷時雙相障礙才會被發現,才能得到更準確的診斷。
雙相情感障礙中的“躁狂”如何判定?
DSM-5 中指出,患者至少要有一次躁狂或輕度躁狂的經歷,才可以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對躁狂癥的判定標準為情緒高漲、過于充沛或易激惹的癥狀必須持續至少一周,并且幾乎每天的大部分時候癥狀都存在。此外,評估還包括在這一時期內,至少要存在以下癥狀中的三項,且存在極度反常的行為:
(1)過分自信,自我評價達到妄想程度;
(2)與平時相比,對睡眠的需求下降;
(3)言語增多;
(4)思維加速;
(5)注意力容易分散:
(6)目標導向性活動增多,或精神運動性興奮;
(7)作出不考慮不良后果的行為,例如無節制購物狂歡。
雙相情感障礙中的“抑郁”如何判定?
很多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疾病發作時會出現抑郁癥癥狀。雙相情感障礙的抑郁類似于單純的抑郁癥,患者可能出現低能或非典型抑郁癥狀,如過度睡眠和食欲。但與單純抑郁癥不同的是,雙相障礙的抑郁中更可能出現一些精神病癥狀,如幻覺和妄想。
雙相情感障礙主要包括3 種不同亞型:Ⅰ型雙相障礙、Ⅱ型雙相障礙和快速循環的雙相障礙。
Ⅰ型雙向情感障礙:患者至少會出現一次持續一周或以上時間的躁狂或混合發作,并且伴隨有興高采烈的心境和其他3 個與躁狂相關的癥狀(浮夸的思維、急促的言辭、奔逸的思維、跳躍的念頭、沖動的行為等)。患者會以不同順序經歷躁狂和抑郁發作,通常表現為心境從極度抑郁轉變為極度躁狂。某些患者在經歷躁狂階段后接著進入抑郁階段,然后進入心境恢復正常的時期。
Ⅱ型雙向情感障礙:患者會交替出現嚴重的抑郁發作與輕躁狂發作,通常表現為心境從極度抑郁轉變為輕躁狂。輕躁狂是一種溫和形式的躁狂癥,雖然它或許不會像完全躁狂那樣持續那么長的時間(這種診斷的最低標準是4 天),但是所表現的癥狀是相同的。一般來說,輕躁狂不會給工作、家庭或社交生活帶來很大問題,所以并不需要住院治療。
快速循環的雙相障礙:快速循環的亞型要么伴隨著Ⅰ型雙相情感障礙發生,要么伴隨著Ⅱ型雙相情感障礙出現。在快速循環中,患者的心境迅速地在躁狂或輕躁狂或混合障礙與抑郁癥之間來回變化,而且一年中伴隨有4 次或更多的障礙發作。某些患者具有“超弧度循環”,這意味著他們的心境在24 小時之內會從一極轉變至另一極。
一般來說,精神科的疾病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在共同起作用,躁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發病的病因也主要在以下3 個方面:
遺傳因素 躁郁癥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家族聚集性,一般跟患者血緣關系越近,該病的發病率就越高,并且躁郁癥會隨著家族中發病年齡逐代提前,疾病的嚴重程度也會逐代增加。有研究稱,遺傳因素在所有病因中的比例占到了85%。
生物因素 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發現,神經免疫功能紊亂、神經遞質功能障礙以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改變等都可能引起躁郁癥。
心理社會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環境應激事件可以誘發躁郁癥的發作,如失業、失戀、家庭關系不好、長時期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等。遺傳因素在躁郁癥發病中可能導致一種易感素質,而具有這種易感素質的人會在一定的環境因素促發下發病。
相較于抑郁癥,躁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的復雜性、復發率、自殺率都更高,對自身與周圍的殺傷力更大。據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境障礙科主任方貽儒估計,躁郁癥終身復發率高達90%,高于抑郁癥的80%。國外研究發現,其患者中約有20%~40%曾有過自殺行為,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0 倍。
對于躁郁癥患者來說,自殺可能是一個突然的沖動行為,也可能是一件精心策劃的事。自殺行為通常會出現在一次抑郁或者混合發作當中,但也有人是因為處在精神錯亂或躁狂階段由于“一時沖動”選擇了自殺。
需要明確的是,自殺想法的產生并不是因為“懦弱”造成的,真正造成自殺的是大腦中的五羥色胺過低,它歸屬于神經生理學因素,這時患者產生自殺的想法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從心態上講,躁郁癥患者經常感到絕望,仿佛任何事情都不會好轉,他們強烈地渴望從那種越發強烈的、仿佛永無止境的精神痛苦中解脫出來。當患者的癥狀進一步加重,并且感到恐懼和憂慮的時候,雖然他可能拼命地想要活下去,但是那些難以忍受的痛苦和對未來的灰暗預期卻會將他一步步推向絕路。
躁郁癥雖然是較為復雜的一種疾病,但是經過系統、足量的臨床治療是可以治愈的。目前對于躁郁癥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多以藥物的治療為主,這也是對躁郁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快速地控制病情,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但躁郁癥的患者若要徹底康復,僅依靠藥物治療是不足夠的,還要結合專業的心理治療才能獲得真正痊愈。所以患者在整個療程中,一定要積極尋求精神科專業醫生的幫助,遵循醫囑,不亂用藥量,不擅自停藥,尤其不要在抑郁情緒峰值或有自殺想法時擅自停藥!
除了專業療法,躁郁癥患者還可以嘗試一些自我幫助的方法,用來幫助應對癥狀和日常生活的挑戰,比如:
1.積極參與治療。跟你的治療師提問題,表達自己的擔憂和困惑,以及當下的需求。
2.監控自己的情緒、睡眠、壓力源、認知功能和整體生活質量。這能幫助你監測所服用藥物的有效性,并更好地了解是什么觸發了你的癥狀發作。
3.建立日程表。給自己在晚上留出固定的時間,可以平靜地待著或者進行冥想。要有足夠的睡眠,形成固定的生物鐘,試著每天在相同的時間睡覺和醒來。
4.制定安全計劃,包括警告標志、應對策略和自己的支持系統。研究表明,超過70%的傷害自己的行為發生在雙相情感障礙的抑郁階段,所以必須知道當你處于抑郁階段時該做什么。
5.找到健康的方法來管理壓力并讓自己放松。比如冥想、游泳、散步等等。
奧地利哲學家魏寧格說:“疾病與孤獨相似,即使是最輕微的疾病也使人更為孤獨。”對疾病不了解帶來的干擾與指責往往會將抑郁癥和躁郁癥患者進一步推向深淵。
在我們的語境中,常輕易將神經病或精神病作侮辱話語,或者用精神類疾病的名稱開玩笑。實際上,在精神疾病中,抑郁、焦慮、恐懼等不具攻擊性的類型占到一大部分,真正有反社會傾向的暴力型精神分裂癥、偏執型精神分裂占很小一部分。即使這樣,最有效避免受到這一部分精神疾病者傷害的方式也是保持尊重和理解。
由于社會對躁郁癥的認知程度較低,患者能夠得到的關注和尊重并不多,甚至身邊的親人也很可能忽略他們的感受。這種無人知曉的現狀,甚至比抑郁癥和躁郁癥本身更令患者覺得痛苦。
我們當下的認知環境,對痛苦狀態缺乏一種包容的平常心。無論是喜樂還是哀愁,都是生命呈現的樸素狀態,只是我們用趨樂避苦的心態將之區別對待了。精致地抵御“負能量”的人,質問著“你太悲觀”的人,急于要求“你必須開心起來”的人,也許會事與愿違。不由分說的勸導開解,是對患者真實感受的一種否定和排斥,這背后傳遞著一種站在制高點的、自以為是的對于他人痛苦的粗暴審判。人們不會質問坐在輪椅上的人:“你為什么不站起來?”,卻會質問抑郁癥患者:“你怎么想不開?”
抑郁癥與躁郁癥患者往往內心極為敏銳,他們并非“想不開”,患者在此忍受的實際是病理性痛苦,就如感冒發燒一樣。哪怕出于好意,喋喋不休的大道理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打擾。這個時候他們需要安靜的休養、耐心的陪伴與支持,哪怕一言不發。
在精神障礙性疾病面前,我們已證實有效的現代醫學可以治愈。當自身或他人情緒出現異樣時積極就醫遵囑,是對抑郁癥和躁郁癥患者最負責任的方式。我們還能做的,是對生命與未知存有一顆永恒的敬畏心,不讓誤解與冷漠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