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易之
每個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創傷性體驗,有些體驗會促進你成長,但有些體驗會讓你停滯。
童年創傷會影響到我們如今的生活、人際關系和對世界的看法。而且,我們還會在這個過程里,不斷重復曾經不好的體驗。
我們人生中第一個真正的傷害往往是來自于家庭。家庭會給我們帶來3 種童年創傷體驗。
期待性創傷 主要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性別期待。如果說一個家庭一直期盼一個男孩的誕生,可出生的是女孩,那么這個女孩將會覺得自己不如男生,甚至連自己女孩子的身份也無法認同。
因為她最原始基本的價值被剝奪了,所以她會不斷跟男性去競爭,還會把很多問題都怪罪于男性。
因此,這種創傷是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包括她對這個世界和對人際關系的看法。
分離性創傷 會直接打破一個人的安全感。它主要來自于養育環境的不穩定,或養育者本身的不穩定。
所謂養育者本身的不穩定,就是指養育者的情緒波動大,或沒有情緒波動,或根本不具備相對應的父母功能。
這兩種情況,都會讓處于嬰兒時期的孩子產生一種被拋棄的體驗。這樣的成長環境會讓人處于一個安全感缺失的狀態里,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和人際關系中的情感鏈接都很敏感。
為了保護自己,只能一直躲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著自己有多厲害,從而斷絕與他人的交流來往。
忽視性創傷 就是我們自己的感受、意愿或聲音都沒有被真正看到,真正感受到。很多人小時候都會經歷過這個情景,就是自己摔倒了,父母為了讓他學會堅強,叫他不要哭,說哭是一件羞愧的事。
但其實,這種做法就是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也導致了長大后,如果對方沒有及時回應自己,我們就會特別憤怒。
有觀眾看的表演,才是有意義的表演。例如有的人會議上發言時,其他人都在竊竊私語,或者在做別的東西,在那一刻就會感到很生氣,這其實是被忽視的創傷被激發了。
這種創傷還會導致我們,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扮演一個很重視自己、時刻關注自己的父母角色,因為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因此,過分渴望得到關注,其實是忽視性創傷所引起的反應。
那么,面對童年創傷,我們該如何切斷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呢?
下面舉個例子來具體說明一下這3 個步驟:
小敏跟丈夫之間的相處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丈夫無法理解自己的老婆為什么有時候會突然生氣,而小敏也無法表達自己生氣的原因。她經常會因為丈夫的一個有點凌厲輕蔑的眼神而勃然大怒,甚至處于一個歇斯底里的狀態。
這是因為在她6 歲的時候,她瞞著爸爸偷偷養了一只兔子,但不幸的是,還是被爸爸發現了。
爸爸很憤怒,直接把兔子從八樓陽臺扔了下去,摔死了。她當時年紀太小,雖然很難過,甚至很想拿刀把自己的爸爸殺了,但爸爸太強大了,她根本什么都做不了。
可她記住了爸爸的那個眼神。
所以,她看見丈夫凌厲輕蔑的眼神會勃然大怒,并且歇斯底里的原因,正是這種眼神和她爸爸當年摔兔子時的眼神很像,把她曾經的創傷感受體驗激發出來了。
當我們知道創傷形成的原因后需要這樣做:
什么叫接受創傷的存在?就是接納曾經所受到過的創傷,正視這個創傷的存在,而不是否認或逃避。只有當我們接受了創傷的存在后,我們才可以進行一些修復和調整。
所謂的修復,不是說現在去指責父母,埋怨父母,而是跟當時的自己建立一個鏈接。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去保護那時候的自己,讓當時的那種感受能夠得到表達。
心理咨詢師問小敏,如果回到當初,你看到那個小女孩,你會對她做些什么?小敏說,我會走過去抱抱她,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
當那時候的感受被她說出來后,也就是跟過去的自己建立了鏈接。告訴過去的自己,現在的她已經擁有足夠的力量去保護自己了,不需再擔心被傷害而緊張、憤怒了。
當你擁抱自己,跟自己建立鏈接后,可以通過用阻斷的方式來讓自己做出一個新的選擇和改變。阻斷的方式,就是尋找支持性的資源。
比如小敏可以找的支持性資源就是她丈夫,她選擇跟丈夫坦白曾受到的傷害,并告訴丈夫,希望他能夠在她發脾氣的時候給予她一個擁抱。
當他們進行這樣的交流后,彼此之間的關系也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模式。
當然,這種改變的嘗試并不容易,需要一個過程。
童年的創傷已經造成了,不管父母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過錯導致它的發生,這個事實已經無法改變。
與其說,我們去和父母和解,去原諒父母曾經所做的一切,倒不如我們作為現在的自己,去改變曾經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