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靜,趙 俊
(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烏魯木齊 830052)
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既符合中國農業發展的趨勢,也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2014 年提出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又一大創新,其主旨是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其目的是積極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地流轉不僅增加了農戶收入,還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雖然現階段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率較高,但還是存在農地流轉市場發展不完善以及流轉效益不高的現象,對農戶增收幅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因此,研究農地流轉對農戶收入、農戶持續穩定增收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現階段,學者們從多個視角對不同地區農地流轉與農戶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總體來說大致存在2 種觀點。大部分學者認為農地流轉與農戶增收有著極強的關聯性,農地流轉對農戶收入增長有一定正向影響[2,3],農地流轉可以促進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增加農戶的收入[4]。鐘國輝[5]基于空間滯后模型分析得出農民人均收入隨著農地流轉面積的提高而提高。苑明杰[6]通過分析吉林省農地流轉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發現流轉價格直接影響轉出戶的意愿,同時也影響著轉入戶農業生產的成本,進而影響農戶的收入。王倩等[7]認為有效的農地流轉是從低效率生產者轉向高效率生產者,從高收入農戶流轉到低收入小規模經營農戶和中等收入大規模經營農戶,有利于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率,并提高農戶的收入。金焱純[8]基于農戶收入結構視角對比分析農地股份合作制與租賃制的農地流轉對農戶收入的影響,提出無論哪種農地流轉模式都會促進農戶增收,但是股份制流轉促進農戶增收效果更為顯著。曹靜等[9]通過梳理農地流轉對農戶收入的相關文獻,發現農地流轉模式、規模、去向、契約形式及期限對農戶收入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少部分學者認為農地流轉的增收效應并不顯著,農地流轉對農戶增收的效應因地域、收入階層、主體各有不同。洪名勇等[10]研究發現中國中部、東部轉入戶增收效應明顯大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轉出戶增收效應大于中部、東部地區。郭君平等[11]通過多個角度進行了研究,分區域研究發現,中國東部地區農地轉入增收效應大于農地轉出增收效應,中部地區農地轉入增收效應顯著,但農地轉出卻產生了減收效應;按照不同收入階層分析,認為農地轉出的增收效應在部分收入較低的階層更為突出,農地轉入的增收效應體現在除了中高收入以外的農戶家庭。張蘭等[12]通過分析農地流轉的去向發現,農地流轉給規模經營主體并不能有效提高轉出戶的收入。李成明等[13]基于農戶異質性視角分析得出,農地流轉對農戶收入有著顯著的增收效應,但對高收入群體的增收效應大于低收入群體。馬奔等[14]研究發現保護區周邊農戶家庭收入會受到戶主健康水平的影響,但是這一因素對不同收入階層的農戶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李敏等[15]認為農戶素質不高、意識保守影響了現代科技和技術在農村推進的進程,從而制約了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李文會等[16]研究發現農戶文化程度的提高更有利于農戶選擇收入較高的職業,從而提高農戶收入水平。王光耀等[17]研究發現南疆三地州中等小農戶家庭收入受到家庭勞動力個數和平均受教育程度影響。現有文獻中,有基于收入結構、收入水平、生產效率、收入階層、地域、勞動力自身素質等視角研究農地流轉與農戶收入之間的關系,少有學者基于農戶資源稟賦狀況對農地流轉與農戶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鑒于此,本研究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基于農戶資源稟賦狀況,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尼勒克縣農地流轉與農戶收入之間的關系。
廣義的土地資源稟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擁有的土地資源,狹義的土地資源稟賦是指可以被利用的土地資源量[18]。本研究中土地資源稟賦是狹義的概念,專指農戶擁有的耕地面積,以下簡稱農地。農戶通過農地流轉增加土地資源數量,實現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高其總收入。柯炳生[19]認為,農戶經營規模會對農民收入產生影響,當農戶經營規模普遍較小時,難以釆用新技術提高農產品生產率,收入增長受到制約。郭君平等[11]從轉入轉出視角分析得出農地規模經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轉入土地農戶增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①農戶生產土地要素的增加,提高了產出,進而提高了農業經營收入;②轉入戶實現了小規模的專業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③農地的轉入可以增加農戶政策性的轉移性收入。對轉入戶來說,農地流轉價格影響農業生產的成本,農地流轉期限影響收入的穩定性,農地流轉規模直接影響農戶收入;對轉出戶來說,土地資源稟賦是農戶獲得財產性收入的途徑之一,原始的土地資源及農地流轉價格直接影響農戶收入,農地流轉期限影響農戶收入的穩定性。因此,在研究農地流轉對農戶收入的影響時,選擇農地流轉的規模、價格、期限等土地資源稟賦的差異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設1:農地流轉的規模、價格、期限對農戶收入及穩定性產生影響。
人力資本包含了人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家庭勞動力個數等,當受教育程度及技能水平越高時,其獲得的收入及其他福利越高。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基本素質要求逐漸提高,文化程度以及職業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收入。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戶只有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等,才能更好地轉移到其他產業上,從而提高工資性收入。杜瑞贇[20]基于農地流轉的參與主體視角,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實際勞動力數量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農戶的收入。趙坤[21]通過實證分析認為,戶主年齡、勞動力數量影響農戶土地的轉入進而影響農戶家庭總收入,非農收入占比等影響農戶土地的轉出進而影響農戶家庭總收入。家庭勞動力數量及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水平、職業技能水平直接影響農戶收入,務工時間影響農戶收入和穩定性,務工時間越穩定獲得的收入就越多越穩定。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設2:勞動力個數、職業技能水平、務工時間等對農戶收入及穩定性產生影響。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20 年5—9 月在尼勒克縣開展的實地調研,本次調研覆蓋了5 個鄉鎮,17 個村落,274 戶農村家庭。調研內容包含農戶人力資本稟賦情況(戶主年齡、勞動力個數、務工時間、文化程度等)、土地資源稟賦特征(如首次發包獲得的承包地面積、轉入/轉出耕地面積、流轉價格、流轉期限等)、農戶收入情況(如收入來源、收入結構、各類型收入占比等)。調研采取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實際發放問卷274 份,剔除無效問卷11 份,收回有效問卷263 份,有效問卷率達96%。
多元回歸分析是分析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的關系,用于分析各類社會現象變量之間的影響因素和關系。本研究選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農地流轉與農戶收入的關系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分析,以促進農地流轉市場的完善發展、農戶持續穩定的增收。
設Y 為因變量,X1、X2為一組自變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基本形式可表示為:

式中,Yi表示被解釋變量(因變量)農戶收入;i=1,2;X1表示解釋變量(自變量)土地資源稟賦,X2表示解釋變量(自變量)人力資本稟賦;a0、a1、a2為待估參數,也可稱其為回歸系數;θ 為干擾項。
本研究基于資源稟賦視角分析農地流轉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土地資源稟賦方面選擇了農地流轉的價格、面積、期限等;人力資本稟賦方面選擇了家庭勞動力個數、務工時間、職業技能水平等,其中務工時間和職業技能水平用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來衡量。
對自變量和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 可知,調整后的R2=0.739,說明該多元回歸方程對樣本的擬合度較高,反映事實程度為73.9%。該數據符合方程的經濟學意義。

表1 模型摘要
對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的顯著性進行F 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 可知,F0.05=145.741>F0.05(5,251)=2.25,模型通過了F 檢驗,表明因變量與自變量的線性相關性水平較高。
對回歸方程中自變量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3。由表3 可知,土地資源稟賦方面,流轉面積、流轉期限的顯著性都小于0.05,說明流轉面積、流轉期限顯著影響著農戶收入;流轉價格的顯著性大于0.05,說明流轉價格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并不顯著。對轉入戶來說,隨著農地流轉面積逐漸擴大,農戶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就越多,越容易實現規模經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增加農戶的收入;對轉出戶來說,首次發包獲得的承包地越多,其轉出農地獲得財產性收入也就越多,進而增加了農戶的收入。苑明杰[6]通過實地調查發現農戶收入隨著農地流轉期限的延長而增加。農地流轉期限的延長有助于穩定土地經營權,有助于農戶實現穩定增收。假設1 中農地流轉的規模、期限影響著農戶收入及穩定性得到驗證。
人力資本稟賦方面,勞動力個數、務工時間、職業技能水平的顯著性均小于0.05,說明勞動力個數、務工時間、職業技能水平均顯著影響著農戶收入。農戶家庭收入是所有家庭成員收入之和,農戶家庭勞動力數量決定了其收入的多少,勞動力數量越多,其收入來源越豐富,進而增加農戶收入。農地流轉后經濟水平、就業前景都受到是否參與技能培訓變量的影響[22],農戶職業技能水平越高,其薪資水平越高,進而影響農戶收入水平。當勞動力數量、職業技能水平相同時,務工時間決定了農戶的收入及穩定性,務工時間長且穩定時,農戶收入趨于穩定,當務工時間短而不穩定時,農戶收入水平隨務工時間的長短而波動。假設2 中務工時間、職業技能水平、勞動力個數對農戶收入和穩定性產生影響得到驗證。
本研究基于資源稟賦視角,利用尼勒克縣263戶問卷調查數據,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農地流轉過程中土地資源稟賦和人力資本稟賦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土地資源稟賦方面,農地流轉面積和流轉期限顯著影響著農戶收入,主要是通過農地流轉面積增加從而增加農戶收入,農地流轉期限延長進而促進農戶穩定增收;人力資本稟賦方面,職業技能水平、家庭勞動力個數、務工時間顯著影響農戶收入,主要是通過提高農戶職業技能水平增加農戶收入,務工時間越長越能穩定增加農戶收入。
綜上所述,農戶增收與農地流轉的面積、期限、家庭勞動力個數、務工時間、職業技能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關,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因地因人因時制宜,提高農戶職業技能水平。因地因人因時制宜,通過多元化、創新性的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戶職業技術水平。因地是指依據尼勒克縣的自然環境以及市場環境等結合地方特色產業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水平培訓;因人是結合農戶在實際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職業技能培訓方案;因時是指根據農戶的時間合理安排職業技能培訓時間及周期。因地因人因時制定的培養計劃既能滿足農戶的需求,又可以幫助農戶提高其技能水平以促進農戶增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可以通過建立線上互動平臺,實現跨地域的農民之間信息同步及經驗共享,同時還可以通過線上網絡授課對農戶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指導。其次,豐富職業技能培訓的內容及方式,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除了對農業生產技能的培訓,也應注重非農職業技能的培訓,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其他產業以拓寬其收入來源。
2)實現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首先,可以通過農地流轉實現農業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在實現規模經營的同時優化農村勞動力的配置。其次,延長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從出售原材料到初級加工再到打造特色農產品,致力于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還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非農就業崗位,為農戶實現穩定增收提供了基礎條件,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3)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服務帶動能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破解“未來誰來種地”難題的迫切需求,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尼勒克縣現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以農業種植大戶、合作社為主,帶動作用還沒有充分體現。其中,種植大戶雖然種植面積較大、但耕地未形成集中連片,難以實現集約化經營;合作社通過流轉承包農戶土地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但合作社只以出售農產品原材料獲利,獲利方式單一,在農業生產中并不能有效地帶動周邊農戶的生產經營,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因此,在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應注重發揮其服務帶動能力。農地流轉過程中,助力種植大戶實現適度的規模連片經營,壯大當地特色產業,培育一批農業品牌;鼓勵合作社延長產業鏈,創造工作崗位,助力勞動力轉移,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其服務帶動能力。
4)培育并發揮中介組織功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土地規模流轉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23]。尼勒克縣農地還未實現集中規模流轉,這就要求積極培育當地中介組織并發揮中介功能幫助農戶實現農地集中規模流轉。土地流轉中嚴格考察規模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能力,對于有能力、懂技術的規模經營主體,在保障農戶權益的前提下,引導農戶將農地流轉給規模經營主體,以實現集中連片規模經營,運用現代化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依據農戶流轉意愿延長農地流轉期限,穩定規模經營主體的經營權,合理利用農地,以實現穩定增收。對于不具有農業規模經營優勢的主體,中介組織可以通過提供專業的農業生產服務幫助其實現規模經營。同時,中介組織可以依據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不同特征,積極引導農戶參與農地流轉,實現農地流轉的規模經營效應、增收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農村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