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礎研究發展與企業技術創新
——基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視角

2021-04-10 05:38:04張龍鵬
南方經濟 2021年3期
關鍵詞:實驗室國家研究

張龍鵬 鄧 昕

一、引言

基礎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關于客觀世界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大量學者采用宏微觀層面不同國家的樣本數據,使用多種實證方法,從多個維度定量評估了基礎研究的經濟效應,并基本肯定了基礎研究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顯著促進作用。在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轉變和技術水平接近世界前沿的大背景下,基礎研究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要強于應用研究(孫早、許薛璐,2017),因此加大基礎研究對于中國的經濟增長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雖然中國的基礎研究經費規模不斷增長,從1998年的29億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975.5億元,但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的比重并未出現明顯的上升,長期維持在5%左右的水平,說明中國的研發結構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持續優化(張龍鵬、王博,2020)。與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相比,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的比重仍處于偏低的水平(張龍鵬、王博,2020)。面對國家創新發展的事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2018年國務院也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由此可見,推動基礎研究發展是未來中國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

評估基礎研究發展的經濟效應對于基礎研究政策的調整和優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從企業技術創新的角度展開這一主題的研究。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雖然在部分技術領域中國企業已經接近世界前沿,甚至引領世界前沿,但在大多數關鍵核心技術上中國企業同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仍較為懸殊,創新能力不夠強。中國高新技術企業頻頻被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卡脖子”便是明證。已有文獻強調基礎研究是中國企業核心技術創新的源泉(柳卸林、何郁冰,2011;眭紀剛等,2013),因此本文將利用中國城市層面的數據實證研究基礎研究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這對于探討如何推動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雙重重要的參考價值。

現有基礎研究經濟效應評估的文獻主要使用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來度量基礎研究的發展水平。但基礎研究的發展涉及到研發人員投入、經費投入、平臺建設、制度完善等多個方面,單靠經費投入單一維度可能難以準確衡量國家或地區的基礎研究發展水平。此外,具體到中國情境下的研究,學者們基本是從省級層面實證檢驗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對經濟增長、生產率等的影響,缺乏更為微觀層面的考察。鑒于上述原因,本文利用中國每個城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情況從城市層面來深入研究基礎研究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本文采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來度量基礎研究發展的優勢在于,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學家、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基礎研究平臺建設、制度改革、人才培養創新、經費投入等的重要載體(易高峰,2009),能夠較為全面地衡量一個地區的基礎研究發展水平。2020年1月科技部等五部門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也明確指出,要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原始創新能力。

本文接下來的結構安排為:第二部分為文獻綜述,說明本文研究的主要貢獻與創新之處;第三部分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背景與理論分析;第四部分為研究設計,包括計量模型、變量說明與數據來源;第五部分為實證結果與分析;第六部分為內生性處理;最后為文章的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二、文獻綜述

本文的研究與兩支文獻的研究密切相關,一支是關于基礎研究經濟績效評估的文獻,另一支是關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的文獻。

從第一支文獻的研究來看,Aghion and Howitt(1996)、楊立巖、潘慧峰(2003)等人基于研發驅動的增長理論將研發活動區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進而從理論上探討了基礎研究發展的增長效應和福利效應。Mansfield(1980)、Griliches(1986)、Lichtenberg and Siegel(1991)等基于微觀企業的數據檢驗了企業基礎研究活動對生產率的影響,并肯定了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對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在微觀檢驗的基礎上,學者又使用了地區或行業層面的數據檢驗了整體基礎研究活動對經濟增長和生產率的影響(Luintel and Khan,2011;李平、李蕾蕾;2013;蔣殿春、王曉嬈,2015;張小筠,2019)。在評估基礎研究經濟績效的過程中,學者們也關注了基礎研究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影響。Popp(2017)、蔡勇峰等(2019)借助能源行業的專利及其引文數據探討了專利所引用的論文對專利價值的影響,進而說明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程鵬等(2011)以中國高鐵產業的發展實踐為例,研究了基于產業發展需求引致的基礎研究如何推動產業的技術追趕。Toole(2012)、Martínez-Senra et al.(2015)基于產業和企業層面的基礎研究投入數據發現,基礎研究活動有助于提升產品創新績效。王春楊、孟衛東(2019)從區域聚集結構和知識溢出的視角檢驗了基礎研究投入對區域創新的影響。進一步,有文獻注意到基礎研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隨技術變遷而動態變化,技術水平越接近世界前沿,基礎研究的作用就顯得越為重要(Ha et al.,2009;Gersbach and Sorger,2009;孫早、許薛璐,2017;李蕾蕾等,2018)。

在研發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動態關系,因此還有學者研究了研發經費投入中基礎研究的占比所產生的經濟影響,也進而研究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資源配置問題。Henard and Mcfadyen(2005)就指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需要相互互動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績效。Prettner and Werner(2016)、嚴成樑、龔六堂(2013)、王文、孫早(2016)等學者探討了基礎研究在研發投入中的占比對經濟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Czarnitzki and Thorwarth (2012)研究了企業研發投入中基礎研究占比影響企業生產率的行業異質性。李平、李蕾蕾(2014)考察了不同研發結構下地區基礎研究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此外,還有學者嘗試測算研發投入中基礎研究的最佳比重,以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肖廣嶺,2005;黃蘋,2013)。

從第二支文獻的研究來看,雖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重要力量的基本結論已得到已有文獻的一致認可(卞松保等,2011),但關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的文獻并不多見,主要以危懷安、柳卸林等學者的研究為主,學者們重點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運行績效進行評估。王婉娟、危懷安(2016,2018)通過構建指標體系評價了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協同創新能力,并進一步研究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內部創新網絡(共同愿景、內部要素參與度、內部要素協同度、內部非正式關系)對其協同創新能力的影響。聶繼凱、危懷安(2017)在構建創新資源捕獲過程模型的基礎上,研究了該模型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資源捕獲績效的影響。楊超、危懷安(2019)探討了政策助推與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工作者科研績效的關系。楊芳娟等(2019)從支撐國家需求、推進原始創新、促進人才成長、推動學科發展、促進科學合作等方面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的運行成效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此外,有些文獻基于開放式創新的角度評估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運行績效。Meyer-Krahmer and Schmoch(1998)、Carayol and Matt(2004)等人認為,實驗室與產業界的互動能夠獲得更多的經費資助和知識交流,有助于促進實驗室的論文和專利產出。呂萍、柳卸林(2011)較為全面地研究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合作、國際合作、人員流動對其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影響。

根據文獻綜述,本文相對已有文獻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現有文獻主要是利用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來衡量基礎研究發展水平,這一度量方式會忽略基礎研究發展中的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制度改革、交流合作等重要維度。鑒于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基礎研究平臺建設、制度改革、人才培養創新、經費投入等的重要載體(易高峰,2009),本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作為衡量基礎研究發展水平的代理指標,可為基礎研究的度量提供新的視角。第二,概念上基礎研究可區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兩種類型的基礎研究可能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但現有文獻并未區分這兩類基礎研究的影響。國家重點實驗室可分為學科、省部共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的是純基礎研究功能,省部共建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的是應用基礎研究功能。本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來度量基礎研究發展,可進一步區分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第三,已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的文獻重點探討的是實驗室建設的本身績效,但對實驗室建設所產生的經濟社會影響的關注不夠。本文通過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可進一步拓展相關文獻,并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城市布局提供啟示。

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背景與理論分析

(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背景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依托一級法人單位建設、具有相對獨立的人事權和財務權的科研實體。在改革開放初期,針對當時國家基礎研究實力薄弱的問題,1984年由原國家計委牽頭實施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和運行職能統一由科技部管理(易高峰,2009)。2003年為提升地方基礎研究水平,科技部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地方開始建設一批具有區域特色應用基礎研究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006年為加強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依托企業和轉制院所開始建設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2008年中央財政設立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國家重點實驗室迎來新的戰略機遇期(卞松保等,2011)。2018年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進一步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展體系。經過這一系列的建設歷程,中國已形成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三位一體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核心基地,為國家原始創新能力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卞松保等,2011)。

根據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報告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底,中國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452家,其中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254家,占比56.19%,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177家,占比39.16%,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21家,占比4.65%。這些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布在地球科學、醫學科學、數理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化學科學等廣泛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共同支撐起了中國基礎研究的體系化協同化發展。如表1所示,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或參與的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的比重占據了半壁江山,如果加上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獲獎,比重還會進一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作為代表中國最高基礎研究水平的一個獎項,2016年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獲得唯一的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數據表明,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中國基礎研究的中堅力量,并代表了中國基礎研究的高水平發展。

表1 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國家級獎勵情況(2016年)

由于本文從城市層面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來探討基礎研究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此我們可進一步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城市分布情況。由圖1所示,2001-2016年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2001-2004年間,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城市比重一直為7.1%;2005-2011年間,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城市比重從7.7%持續上升到15.4%;2012-2014年間,國家沒有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2015-2016年,國家加速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比重分別為21.9%和23.4%。由此可見,中國45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向79個城市布局,聚集趨勢較為明顯。從三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情況來看,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布局較為緩慢;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2015-2016年的城市布局加快,2016年18.6%的城市擁有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2007-2010年間,國家加速省部共建實驗室的布局,擁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城市比重從1.8%上升到11.5%,而后并未新增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圖1 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城市占比

(二)理論分析

基礎研究是一項增進人類對物質世界一般性認知的基本研究活動,其沒有具體的商業目的(Nelson,1959)。技術創新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包括開發新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具有明確的商業目的,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基礎研究活動將擴充人類知識庫,進而驅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Klevorick et al.,1995)。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基于半導體材料的基礎研究,1948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晶體管。技術創新水平與研發要素的區域聚集密切相關,因為研發要素的區域聚集能夠形成“公共知識池”,進而產生顯著的知識溢出效應(王春楊、孟衛東,2019)。Buzard et al.(2020)的研究表明,R&D實驗室具有明顯的地理聚集效應,進而產生本地化的知識溢出效應。因此,可以推斷,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將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重要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機制在于知識溢出機制。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的基本原則是“開放、流動、聯合、競爭”,也由此可見國家希望通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式創新來推動國家整體創新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著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重要職能,其中有部分人才會流動到企業,這種基礎研究人才向企業的流動,會增強基礎研究成果與企業創新需求之間的交流與碰撞,進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Davis and Dingel,2019)。另一方面,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為強調與各類創新主體的國內外交流合作(楊芳娟等,2019),這不僅可以加快基礎研究成果的分享,擴充“公共知識池”,而且能夠解決企業創新資源短缺的問題,進而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引出本文的第一個研究假設:

H1:國家重點實驗室將通過基礎研究的知識溢出機制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中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分為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三類,不同類型實驗室承擔的使命和目標是不一致的。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目標,重點開展純基礎研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地方基礎研究能力為目標,主要開展具有區域特色的應用基礎研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產業發展共性關鍵問題,主要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等。已有研究表明,基礎研究由于追求的是一般性的原理和知識,通常不產生直接的經濟效應,需要與應用研究實現深度融合,基礎研究方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應(Henard and Mcfadyen,2005)。特別地,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設立能夠激發企業參與應用基礎研究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其技術吸收能力,并通過發展某些技能、方法和專業網絡來利用外部科學,促進其技術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Pavitt,1991;Martínez-Senra et al.,2015)。我們可以推斷,與承擔純基礎研究功能的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相比,承擔應用基礎研究的省部共建與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更為明顯。進一步,研究表明,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存在一個最優的研發結構(Prettner and Werner,2016;黃蘋,2013),這也就是說過度的基礎研究或過度的應用研究都會拖累經濟增長。如果將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看成一個研究圖譜,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圖譜的左端,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圖譜的右端,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圖譜的中間。因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更為接近理論上的最優研發結構,從而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最大。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本文的第二個研究假設:

H2: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依次遞減。

基礎研究的發展還是一項制度性的活動,基礎研究向應用研究的轉化受到市場環境深刻的影響(金杰等,2018)。基礎研究是一項高風險高成本的活動,其對資金投入的需求比較大。基礎研究經費除了來自政府科技財政投入,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社會資本的補充,而社會資本的介入受到地區金融市場的影響。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豐富融資渠道的多樣性,緩解融資約束,激勵社會資本介入基礎研究活動(金杰等,2018;Song et al.,2018)。進一步,基礎研究具有極強的外部性,社會資本是否有動力介入基礎研究領域還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如果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能夠保護社會從事基礎研究所獲得的經濟利潤,社會資本將有動力從事基礎研究活動。由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部分研發經費來自于企業的資助,因此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就會受到地區市場環境的影響。此外,如果一個地區擁有良好的制度環境確保產學研合作的深度開展,這就有利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企業之間的開放合作,實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深度融合,進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Henard and Mcfadyen,2005)。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如果企業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更有可能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實現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Martínez-Senra et al.,2015)。中國西中東部地區的市場和制度環境是逐漸變好的(王小魯等,2017),同時東部地區企業的吸收能力也要強于中西部地區,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在不同的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不同,從而可以得到本文的第三個研究假設:

H3:東中西部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正向影響逐漸減弱。

四、研究設計

(一)計量模型與變量說明

本文擬利用城市層面的數據從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角度探討基礎研究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王文、孫早(2016)使用省級面板數據研究了基礎研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與本文的實證思路相似,因此借鑒他們的研究,構建如下所示的計量模型,以展開本文的實證研究。

Innovationit=α0+α1Labit+βCtrit+ηi+υt+εit

(1)

Innovation是本文的被解釋變量,代表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城市層面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指標來源于寇宗來、劉學悅(2017)的研究。采用他們的指數的原因在于,基于企業的發明專利,通過專利更新模型計算了專利的價值,進而將每個專利的價值加總到城市層面,得到城市創新指數。由于企業創新形式的多樣性,他們還通過新成立企業數據計算了城市創業指數。將創新指數與創業指數結合起來便得到了衡量一個城市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城市創新力指數。由此可見,寇宗來、劉學悅(2017)構造的城市創新力指數不僅反映了城市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更反映了企業技術創新的質量和價值。Popp(2017)、蔡勇峰等(2019)等人也使用了專利價值來衡量技術創新能力,只不過他們利用的是專利引文數量來度量專利價值,相比之下,本文的代理變量更為全面和準確。

Lab是我們關注的核心解釋變量,表示一個城市的基礎研究發展水平。與現有的研究不同,本文不再將利用研發經費投入來度量基礎研究發展水平,這主要是因為基礎研究的發展涉及制度、平臺、人員、經費等多方面內容的建設,單靠研發經費投入難以準確衡量基礎研究的發展水平。由于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中國實施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要載體,是基礎研究多方面建設的綜合體現,因此本文利用一個城市所擁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來度量該城市的基礎研究發展水平。一般國家不會在一個城市布局同一個基礎研究領域的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因此一個城市的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就代表了一類基礎研究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不僅代表了城市基礎研究的規模和水平,也代表了高水平基礎研究的多樣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越多,說明城市基礎研究發展水平越高。

Ctr代表控制變量,用以緩解由遺漏重要解釋變量所帶來的內生性問題。參考于文軒、許成委(2016)、張龍鵬等(2020)的研究,本文控制了以下城市層面的控制變量。①人力資本(HC)。人力資本水平利用每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來度量,研究中取自然對數。②科技財政支出(STE)。利用科技財政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來衡量城市的科技財政支出水平,同時也表征財政支出結構。③人口密度(PD)。人口密度定義為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數,并取自然對數。④外商直接投資(FDI)。本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衡量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資水平。⑤信息基礎設施(II)。信息基礎設施利用每百人中移動電話用戶數來度量,研究中取自然對數。⑥勞動力成本(Cost)。勞動力成本利用城市職工平均工資的自然對數度量。

η表示城市固定效應,用以控制不隨時間變化的城市特征變量,如城市地理特征;ν表示年份固定效應,用以控制不隨城市變化的時間特征變量,如國家宏觀政策沖擊。

(二)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自于三個部分。其一,企業技術創新的數據來自于寇宗來、劉學悅(2017)的研究報告。由于研究報告匯報的數據跨度為2001-2016年,因此本文研究的時間范圍也在此區間。其二,本文首先通過科技部公布的“2016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報告”獲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具體名單,共25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此基礎上,通過網絡搜索獲得每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的年份,進而得到各個城市每年所擁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數。其三,控制變量的相關數據來源于2002-2017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根據變量的測度和數據來源的說明,表2匯報了本文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影響及影響機制

根據公式(1)所示的計量模型,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基本回歸結果如表3第(1)列至第(3)列所示。表3采取逐步加入控制變量的方式,探討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第(1)列未加入任何控制變量,Lab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由于遺漏重要解釋變量,還不能得出明確的因果關系。第(2)列控制了城市固定效應和年份固定效應,Lab的估計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并且系數要大于第(1)列的估計結果,可見遺漏重要解釋變量將會低估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效應。進一步,第(3)列加入了人力資本、科技財政支出占比、人口密度等控制變量,Lab的估計系數依然顯著為正。表3的基本回歸結果表明,在城市層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能夠推動中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說明基礎研究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效應,中國可以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托調整和優化基礎研究布局。

在明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正向影響的基礎上,我們根據理論分析的研究假設,檢驗知識溢出機制是否存在。如果知識的空間溢出機制是存在的,那我們應該可以看到其他城市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會對本市的企業技術創新產生正向影響。因此,參考Ling et al.(2018)、余麗甜、詹宇波(2018)的做法,計算省內除本市外其他城市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的均值(Lab_)來度量省內其他城市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情況,相應的回歸結果如表3的第(4)列所示。回歸結果顯示,Lab_的估計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表明省內其他城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越多,本市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這也就是說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通過知識的空間溢出機制推動了企業的技術創新。結合基本回歸結果的結論,可以認為本文的研究假設1是成立的,即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基礎研究的知識溢出機制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表3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企業技術創新的回歸結果

(二)不同類型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由于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基礎研究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這三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可能也存在差異性,表4便探討了這種差異性。由表可知,學科、省部共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這說明三類實驗室均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但值得關注的是,它們的估計系數存在顯著的差異。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估計系數最大,為37.61;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估計系數次之,為25.36;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估計系數最小,為10.34。由此說明,省部共建、企業、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依次遞減,進而檢驗了本文的第二個研究假設。表4的回歸結果表明,如果從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角度看,國家可以適當提升省部共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區域布局,加強區域和產業的應用基礎研究。

表4 不同類型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的回歸結果

三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存在差異的原因在于,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的是純基礎研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的是面向區域和產業重大需求的應用基礎研究。相比之下,省部共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更能針對企業的發展需求,與應用研究展開協同合作,突破制約企業發展的基礎性技術難題。相關的研究也表明,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協同合作更能帶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Henard and Mcfadyen,2005)。因此,省部共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要大于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另外,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促進作用大于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方面,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相對較少,城市布局一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邊際效應大于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另一方面,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的基礎研究功能介于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之間,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具有純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作用,又能與應用研究實現有效對接。

(三)不同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東中西部地區基礎研究發展的演變軌跡存在顯著的地區異質性(張龍鵬、王博,2020),同時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不同,這就有可能導致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存在地區異質性。本文將實證檢驗這一異質性是否存在。在本文的研究中,東部地區包括的省份為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包括的省份為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的省份為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根據地區分組,表5匯報了東中西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回歸結果。

由表5可知,在東部地區,Lab的估計系數為8.04,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在中部地區,Lab的估計系數為6.09,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在西部地區,Lab的估計系數為2.14,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回歸結果表明,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由東向西逐漸遞減,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技術創新效應越強,從而驗證了本文的研究假設3。導致存在地區異質性的原因可能來自于三個方面。其一,東中部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高于西部,并且東中部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水平也要高于西部地區,這就使得東中部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更有能力幫助當地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其二,相比西部地區,東中部地區企業擁有更強的技術吸收能力,這就使得企業更有能力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成果內在化和商業化,以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其三,東中部地區擁有更好的知識產權環境、融資環境等制度環境,良好的制度環境有助于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研究的深度融合,進而帶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表5 不同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的回歸結果

六、內生性處理

前文已從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角度就基礎研究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展開了詳細的研究與討論,但研究結論還會受到內生性的影響。本文可能的內生性存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遺漏共同沖擊變量,比如在創新環境和創新基礎比較好的地區,申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創新都會更容易;另一方面是企業技術創新不僅僅是基礎研究的結果,也可能作為需求源頭推動基礎研究發展。因此,本節將從這兩個方面著力解決研究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內生性問題。

(一)遺漏共同沖擊變量所帶來的內生性處理

大部分國家重點實驗室尤其是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依托高校建設的,因此高校較多的城市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也較多,同時高校也能促進城市的企業技術創新。為了處理遺漏高校數量可能帶來的內生性問題,表6的Panel A在前面回歸的基礎上控制了高校數量(University)。Panel A的回歸結果顯示,在全樣本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估計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但高校數量的估計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考慮遺漏高校數量問題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依然是成立的。從不同類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回歸結果看,在控制高校數量后,省部共建、企業、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技術創新促進作用依次遞減的結論沒有改變。在分區域的回歸結果中,東部和中部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且東部估計系數比中部大40.92%,但西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估計系數為負,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見控制高校數量后,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依然是由東向西依次遞減。

高校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創新基礎,進一步本文還將排除創新環境這一共同沖擊因素的影響。知識產權保護、技術成果轉化市場等都是創新環境的重要維度,表6的Panel B控制了省份層面的知識產權保護(IPR)、技術成果轉化市場(Market)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知識產權保護、技術成果轉化市場的評價數據來源于樊綱、王小魯(2010)的研究報告。由于這份研究報告只匯報了1997-2007年的數據,因此Panel B的研究時間范圍為2001-2007年。從Panel B的回歸結果來看,在考慮了創新環境的共同影響后,文章提出的三個研究假設依然是成立的。

表6 遺漏共同沖擊變量所帶來的內生性處理的回歸結果

(二)雙向因果關系帶來的內生性處理

除了遺漏共同沖擊變量所帶來的內生性問題外,本文的研究結論還會受到雙向因果關系帶來的內生性影響,因為企業技術創新不僅僅是基礎研究的結果,也可能作為需求源頭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為解決該問題,本文使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滯后一期作為工具變量,然后利用2SLS對研究建設進行再檢驗,相應的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根據全樣本回歸結果,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估計系數仍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表明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此外,省部共建、企業、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估計系數依此遞減,東中西部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估計系數也依此遞減。表7的回歸結果表明,當考慮雙向因果關系的內生性問題后,本文的三個研究假設依然成立。

表7 雙向因果關系所帶來的內生性處理的回歸結果

七、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城市層面2001-2016年的數據從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角度探討了基礎研究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這不僅可以更為全面地度量中國的基礎研究發展,而且可以檢驗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成效。本文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顯著提升了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基礎研究具有顯著的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效應。從異質性分析的結果來看,省部共建、企業、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技術創新效應依次遞減,表明應用基礎研究的企業技術創新驅動效應要強于純基礎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由東向西依次遞減,說明隨著地區制度與市場環境的完善,基礎研究越能發揮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上述研究結論經內生性處理后依然成立。本文的研究結論可為中國基礎研究的調整和優化提供以下政策啟示。

第一,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步伐,明確各類實驗室的建設目標。國家應向尚未布局實驗室的城市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布局,增強區域基礎研究實力,全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如果城市尚不具有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條件,也應支持和指導城市加快省級重點實驗室的布局。由于各類實驗室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動具有差異性,因此對于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不應過分強調基礎研究成果的技術轉化,應聚焦原始創新成果的產出,而對于省部共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加強面向區域和產業重大需求的應用基礎研究,主要目標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當前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偏少,但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最大,因此國家可考慮在總量控制的情況下增加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城市區域布局。

第二,加強基礎研究的制度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區域異質性說明完善相關制度有助于增進基礎研究的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效應,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完善基礎研究的制度建設。首先,在法律法規和學術倫理框架下,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研究數據庫建設,實現基礎研究數據的開放、共享與利用。其次,在有條件的城市試點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規范有序建設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再次,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等地區設立類似歐盟科研基金的基礎研究融資機構,推動區域基礎研究實力的整體提升。最后,建立以研究人員為中心的基礎研究制度,改革基礎研究項目的評審、資助、管理、評估體系,增強研究人員在基礎研究中權威性與自主性,著力于培養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

第三,調整和優化東中西部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區域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區域布局需要從國家整體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角度去考慮,做到各個地區有重點、有差異,合力推動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從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目標出發,西部地區可加快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布局,強化面向產業重大需求的應用基礎研究,實現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東部地區應強化面向區域重大需求的應用基礎研究,加快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布局,以最大限度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布局可向東中部地區傾斜,但布局和建設過程中要與區域已有的基礎研究優勢相結合,推進學科的交叉融合。

猜你喜歡
實驗室國家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電競實驗室
電子競技(2019年22期)2019-03-07 05:17:26
電競實驗室
電子競技(2019年21期)2019-02-24 06:55:52
電競實驗室
電子競技(2019年20期)2019-02-24 06:55:35
電競實驗室
電子競技(2019年19期)2019-01-16 05:36:09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一在线观看|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毛片yw|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一区18禁|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在线91|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成人www|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色135综合网| 国产天天射|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黄色福利在线| 综1合AV在线播放| 福利一区在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 欧美精品另类|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久久伊人操|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爽爽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影院|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色首页AV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区|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性欧美在线|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色综合成人| 欧美色视频日本|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