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雄
(唐山廣播電視臺,河北 唐山 063000)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普及率大范圍提升,應用門檻不斷降低,使媒體內容的生產和信息傳播變得越來越“業余”,導致生產模式從“專業生產內容”過渡到“用戶生產內容”。內容發布者發布信息的隨意性,使受眾逐漸喪失對信息內容的信任,其中侵權、低俗及虛假等問題尤為突出[1]。新聞生產的原有定義在此背景下逐漸發生改變,正在從一種專業的、信息集中的特權機構逐步轉變成一個由眾多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和個人組成的媒體平臺的一部分。各種非正式組織和個人的加入,重新構建了新聞創作的行為和價值理念,使新聞產品形態多樣,質量變得參差不齊,構成了當下“用戶生產內容”的時代特征和復雜多樣的內涵。新聞生產中事實與真相背離的現象日益嚴重,使整個新聞業陷入“信任危機”。因此,亟需搭建一個健康有序、有信任、內容優質的傳播環境。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產生并不斷發展。它具備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及匿名性的特點,為重新構建傳統信任機制帶來了轉機。區塊鏈技術的網絡模型使參與網絡的每一臺終端都能成為獨立的網絡節點,而任何節點的信息能備份到所有節點。因此,單個節點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網絡的信息互通。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其不需要單獨機構的集中管理,因此也被稱為分布式賬本。從建立信任方面來看,分布式的數據管理降低了少數人的投機機會。
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管理結構基礎上,區塊鏈技術與共識機制、智能合約及數字加密等技術結合,為所有交易數據提供了一個可追溯、不可篡改和偽造的證據鏈。這樣的結合構成了整個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可以使系統具有高安全性。在依托區塊鏈技術的平臺所形成的井然有序的自然環境中,各個節點無需判斷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所有交易都能在無需信任的環境下自然完成。
傳統新聞生產機制主要由省臺及各市電視臺組織主導,選拔采編隊伍組建生產隊伍。在這種機制下,可能無法保證一些本地突發事件報道的時效性;生產的內容可能抓不到觀眾的心理預期,導致用戶向互聯網媒體分流;現有龐大的電視網絡得不到高效利用,存在資源浪費現象。
將區塊鏈技術與現有媒體融合,可依托去中心化的機制將新聞進行分類。其中,政治類新聞依然由現有媒體主導,保證政治導向;民生、娛樂等新聞則繞開媒介等中間組織,避免外界因素影響,構建獨立自主型的新聞生產模式,賦權內容生產者。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時刻提醒內容創作者保持對內容傳播的敬畏,不斷約束自己,養成遵守內容生產傳播倫理的習慣,并最終將習慣導向一種自律。分享式經濟模式可以對優質內容生產者進行經濟激勵,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聞社區的活力。
隨著眾多內容生產者涌入內容市場,傳播技術手段不斷更新升級,一些新媒體乃至個人從傳播的邊緣地帶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這種改變帶來的問題日益凸顯,為利益炮制假新聞、抄襲新聞、散布謠言等現象不斷沖擊著日漸脆弱的傳播秩序。區塊鏈技術具有的去中心化、內容可追溯及信息不可篡改等特性,為新聞行業構建牢固有序的傳播秩序帶來了希望。
利用現有龐大的電視網絡系統,在電視端建立基于區塊鏈的新聞社區,在保證政治新聞導向性的前提下,在媒體鏈上建立審核機制,利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性,將新聞內容平權給社區內容生產者,采用眾籌的形式激活社區活力、順從觀眾需求和激勵內容生產者。可追溯性時刻提醒內容創作的真實性,從倫理層面約束了網絡謠言的產生。在媒體鏈和區塊鏈的雙重束縛下,謠言及假新聞將得到有效治理,從而為社區健康發展提供動力。
在Web 2.0 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社會變得更加平等與自由。學者們普遍認為,在此背景下,全民參與使內容市場變得空前活躍,傳播方式變得豐富,可通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分散強者的權利以補充民眾權利的缺失。但是,話語權力的去中心化不等同于民眾對權威媒體信任的去中心化,而對權威媒體權利的削弱同樣也不等同于對網絡權利中心的削弱。技術發展帶來的虛假的“去中心化”模式很快將再次被技術本身的發展打破,因此互聯網發展賦予民眾的權利勢必會被再次集中。經過話語市場的優勝劣汰,話語權將逐漸集中到一些擁有大量粉絲的公眾人物手中。通過大流量的加持,這些網絡大V 改變了原有的話語格局。隨后,互聯網巨頭通過技術壟斷對內容市場進行“再中心化”,使自己成為新的中心。因此,區塊鏈技術才是解決中心化難題的終極鑰匙。
區塊鏈技術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去中心化。在區塊鏈傳播環境中,不存在中心化的數據終端,能使信息更加快速地傳達到用戶群體[2]。所有內容信息不會只存儲在一家或者多家主流媒體的數據庫中,而是平權于網絡上權利和義務都相等的每個節點,使得每個媒體機構與個人的地位對等。區塊鏈網絡運行中,去中心化不是徹底將中心去掉,而是中心節點不斷變化。階段性的中心由節點自由選擇和決定,并不對其他節點產生制約。這個過程所形成的無數個小中心,在整個系統中互不干擾地獨立運行。在現有網絡平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新聞社區,利用龐大的用戶節點逐步代替中心化的新聞生產中心,將新聞內容平權給社區內容生產者,激活社區活力,提高新聞時效性。在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下,區塊鏈網絡可自動篩選違規信息,并進行人工審核,以保證媒體平臺信息的政治導向。
區塊鏈的另一個技術特征是不可篡改性。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和數字加密技術,使存儲在鏈上的信息被永久保存且不可修改。現階段,網絡世界的自由、開放及匿名等特性使網絡監管變得復雜,所產生的問題日益嚴重,且規則被不斷破壞重建,已經無法僅利用法律和技術對其加以約束。區塊鏈技術的產生對協助治理網絡空間倫理方面的問題具有深刻的意義。
就目前內容市場的現實狀況來說,民眾對真相的訴求往往高于對互聯網公布內容的預期。此外,利益輸送關系逐漸產生了“黑公關”現象。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特性為還原事件真相提供了幫助,可利用技術手段切斷惡意操作,同時約束了民眾在內容生產、傳播時的隨意性,時刻提醒內容發布者樹立強大的責任意識,保證所發布內容的真實性。
媒體平臺在區塊鏈不可篡改特性的基礎上,以個人信用為載體,建立了一套完備的信用獎罰制度。用戶在收獲信用獎勵的同時可以提升其在平臺內的話語權和收益,而遭到信用懲罰的用戶會隨著信用權重的不斷降低而被逐漸邊緣化,直至最終喪失話語權。利用該特性構建的信用體系實際上重塑了媒體平臺的倫理秩序。在內容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平臺會不斷對參與的民眾發出警示,約束其行為,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意識。
內容生產者在區塊鏈媒體平臺中不得不約束自己的行為,對所發布內容負責,最終形成慣性自律。只有當慣性自律上升到倫理層面,才能從根本上規范民眾的行為,逐步構建起媒體平臺的信用基礎。
如何在去中心化的媒體平臺激活內容生產者的創作欲望,是如何利用利益驅動的問題,而利益直接影響內容生產和創造的熱情。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說明人一生的需求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5 個層級[3],從而從科學角度描述了人類需求的動機。為了實現人生需求,需要設定目標并考慮目標的明確性、目標難度及目標的可接受程度等,因而利益成為實現目標的催化劑。
在有組織中心的情況下,利益驅動在傳統媒體平臺上實現各階段小目標方面具有明顯效果。而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媒體平臺上,由于缺失具體目標,無組織的群體并不能滿足個人對需求動機的渴望。人作為行動主體,關于利益的決策都是趨于理智的。在精心的思考和判斷下,既不會盲目從眾,亦不會感情用事。在以利益為導向的活動中,行動主體追求的方向是如何將利益最優化。在此基礎上,設計區塊鏈媒體平臺獎勵機制時,利益驅動將是設計的目的之一。
在Web 2.0 時代,以即時社交為代表的各大媒體平臺重新設計了順應當時的獎勵機制,主要表現為榮譽獎勵、社交獎勵等。這些獎勵機制給用戶帶來了新奇的交互體驗,增加了用戶與平臺的粘性。社交認同感給用戶帶來了強烈的內容生產動機,但多數開源項目缺乏經濟利益層面的設計,僅僅依靠民眾對項目的熱愛和一些業余的付出,在無明確經濟利益輸送機制下很難得到有價值的信息。區塊鏈媒體平臺作為去中心化的代表,擁有完全開放的網絡空間。因此,在此基礎上設計明確的利益驅動機制,將成為構筑新網絡自由空間的一大助力。
隨著社會化媒體平臺的興起,大量普通用戶在早期參與了內容生產,但其內容生產所帶來的流量卻被媒體平臺盤剝,產生的紅利與用戶無關。近年來,一些互聯網媒體平臺與時俱進,紛紛推出經濟激勵機制,對優質的內容生產者進行廣告分成,但分配規則由平臺制定,而話語權的不平衡直接導致分配的不平等。相反,在區塊鏈媒體平臺中,內容生產者能夠自主生產信息,發出并分享信息后,優質的內容生產者將能獲得一些代幣獎勵。同時,平臺也會設計復雜的估值算法,進一步保證價值分配的公平性,從而保障社區的活力。
利用智能電視可操作的社區系統軟件在電視端建立基于區塊鏈的新聞社區,可實現新聞觀看、上傳、評論、點贊、打賞、眾籌及定制等基本操作,嚴格對用戶進行實名認證,同時建立了一套新聞審核機制保證新聞的政治導向性,防止違規新聞的發布。在新聞社區建立初期,利用現有龐大的廣電網絡進行廣告宣傳,可促使更多的新聞機構入駐。同時,利用經濟激勵制度機制發展足夠的用戶,以保證社區的良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