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
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220
以工程分包、勞務協作為主要組織形式的工程項目不僅實現了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技術力量的最合理搭配,也為工程總包企業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在有效控制企業用工成本的同時實現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但在此過程中,是否能夠針對分包商的安全理念、安全技能及安全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管控,將直接影響總包企業生產運營、市場信譽甚至生存環境。因此,總包企業需要切實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抓好分包商的安全管理工作。
根據建設工程的不同構成,可將建筑工程分包分為專業分包、勞務作業分包、材料采購分包、機械設備租賃分包等結構形式。通常情況下,總包企業會在篩選分包企業的過程中嚴格落實分包企業的資質審查,這是為了避免將資質不足、能力不夠、信譽不良及無法保障工程安全的企業納入整個工程中,這種做法能夠從源頭上最大限度地減少安全生產風險的出現。
但在特殊情況下,如總包企業出于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有效實現成本控制以提高利潤、提高生產效率及項目整體反應能力等的考量,就需要促使分包單位充分發揮其作用與價值。一般情況下,除了那些具有高水準、高風險等專業要求的分部及分項工程,大部分施工任務大多采取由分包商負責完成的形式[1]。在分包商執行相關項目建設內容的過程中,由于部分分包商本身存在先天不足的情況,無論是安全體系的完善程度、安全責任制的落實程度、安全生產費用的落實還是人員安全意識及素養等,均參差不齊,無法及時排除潛在的安全隱患,導致總承包企業必須分散出一部分精力、物力、人力及財力等各方面資源幫助分包商開展安全管理工作,以提升分包商安全管理能力,確保施工安全。
各類型工程中多層分包的問題具有普遍性,而多層分包這種形式的出現會影響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實,甚至導致安全管理制度僅成為一紙空文,無法在基層層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大多數情況下,分包商面臨的安全管理問題都與工程層層分包有直接關系,由于存在多層分包,導致每一層都必然會攫取一部分利潤,使最終的承包單位獲得的利潤與實際工作量出現不匹配的情況,甚至會導致最終承包單位缺乏投入安全設施的充足資金,即便最終承包單位有意向進行安全管理建設工作,也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另外,一旦出現安全管理問題,責任就會被一層層向下推卸,進而對安全管理責任的落實造成消極影響。
通常情況下,業主方面會緊緊卡死工程的工期,對于業主而言,大多希望以最少的時間及最少的投入完成工程項目,盡快將工程項目轉變為能夠盈利的狀態,這種心態的存在導致部分業主并不充分重視安全管理工作,在實際進行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對安全管理的強調僅僅停留在口頭層面,在工程的關鍵時期甚至會完全忽視安全管理工作的進行。業主的選擇性忽視使得施工單位的安全管理工作難度大幅提升,而業主及其他因素對工期造成的限制也很容易導致施工單位下屬承包商為了在工期內及時完工,不得不選擇犧牲安全管理標準的施工策略,并以此為代價換取業主期待的工程進度[2]。這樣一來,員工缺乏充足的安全教育培訓,必要的安全管理工作措施及策略也得不到有效落實,導致整個工程施工期間的安全隱患數量大幅增加,也提高了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部分企業為了獲取工程項目承建資格,不惜以低價的方式爭取標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確保自身能夠獲得充足的利潤,也會采取工程分包的形式。然而,一些企業雖然會受標準要求成立項目組,但又會受到人員調配、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響,僅能將少量的物力及人力資源投入項目工程中,使得一些分包單位只能自行組織人手進行管理工作。分包商為了盡可能在最短工期內完成負責的工序,實現最大程度上的成本控制,大多會采取將有限的管理資源向生產施工及對外協調環節傾斜的策略。這導致其在執行安全管理工作時缺乏應有的各方面資源,對于業主、相關政府部門及總承包單位重點關注的安全管理工作僅僅進行表面工作,而對那些受關注較少的安全管理工作則視若無物。建設工程本身就存在關鍵節點數量眾多、工期長、涉及內容復雜的特征,使得項目自身配備的安全管理人員幾乎無法滿足安全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造成項目安全管理體系無法有效運行的局面,部分安全管理工作甚至在工程的大部分時間中都處于失控狀態。
招投標管理的規范化是從源頭強化分包商安全管理的根本措施,對招投標管理工作規范化的有效落實能從根本上遏制甚至杜絕違法分包或是轉包行為,完全以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原則對投標對象進行擇優篩選。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重視資質審核工作與過程管控工作的有效性,采取將分包商納入企業管理體系中的策略。對于中標的分包隊伍,則需要嚴格審查其安全生產許可證,如果分包隊伍不能出示安全生產許可證,或安全生產許可證不合格,則不予以錄用。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嚴格審查分包工程單位的資質與工傷社會保險的繳納情況。除此之外,對于分包單位的其他相關施工資格證件也需要詳細核查,在合同中需要明確規定工程分割條款。及至分包商正式進入項目施工之后,總包企業也需要采取不定期、不間斷的方式檢查分包商現場安全管理人員的到崗狀態及從屬關系,明確人員及崗位責任,以防施工過程中出現違法轉包行為。
協助分包商建立長效安全管理機制同樣是確保分包商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策略。對于中標的分包商,應協助其建立起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并結合施工人員總量配備專職安全管理人員,通常以50人為1組配備1名安全管理人員。如果遇到施工人員總量較多的情況,則需要根據該分包商所承擔工程項目的危險性進行安全管理人員的配置,從人力方面確保安全管理力量滿足工程的實際需求。另外,還要監督分包商施工人員日常安全培訓的執行情況,重視施工人員安全生產思想建設工作的開展。首先,發包單位需要針對入場施工人員及需要進行工種調換的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并加以考核,待這類人員通過考核之后才能準許其進入相應生產崗位[3]。其次,發包單位還需要不定期抽檢分包商安全教育執行的進度與落實情況,并將這部分內容納入分包商安全考核范圍,確保安全培訓能夠充分發揮其價值。最后,發包單位需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對分包商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內容包括分包商進行施工的設備機組、實際作業人員,安全交底的內容需要雙方負責人共同簽字確定。考慮到發包單位項目組在人力資源上可能無法實現工程全覆蓋,因此應由分包商主動、持續地向發包單位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工作,協助項目管理人員檢查落實項目安全管理的實際情況。
最初分包商中標之后就需要在合同內容中明確分包商的職責劃分,并在相關規章制度中詳細規劃分包商應進行的安全管理內容,且合同中應落實總包單位與分包方的責任。如果是因為總包單位在合同中出現的疏忽導致安全事故,責任應當由總包單位承擔;而如果安全事故的出現是因為分包商未能完全按照安全管理內容執行工作,則由分包商承擔主要責任。為了提升項目整體的安全管理水平,實現安全事故及安全風險的可控,在對分包商進行安全管理監督檢查時應當加大這方面工作的力度,定期對分包商的安全教育開展情況、安全學習培訓情況及其他各類型安全教育與活動的執行情況進行抽查。此外,對于特種人員是否持證上崗、分包商是否及時進行安全技術交底等也需要不定期進行抽查。
企業安全文化大多誕生自企業的長期安全生產與經營活動中,且這種文化具有能為大多數職工接受并自覺遵守的特點,主要包括企業本身的安全思想、安全觀念、安全工作作風、安全態度及安全管理機制等內容。對于這部分內容,分包商應表現出應有的服從,并自覺接受企業的安全文化熏陶;同時,企業也需要幫助分包商完善安全文化建設,在分包商內部形成濃厚的安全生產氛圍及創建良好的安全生產環境,增強所有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確保整個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充分落實到位。
安全管理工作是工程正常進行的關鍵,安全風險的出現不僅會使分包商、總包單位承受財產損失,同時可能影響工程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因此,對于分包商乃至整個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都需要予以充分重視,確保工程的安全進行,實現對安全隱患及安全風險的有效控制,以施工質量過關、施工安全管理教育到位、施工安全系數高的工程表現展現出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推動整個行業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