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賢,趙祺相,羅 祥,張 曦
云南農業大學基建處,云南 昆明 650201
校園基礎設施是高校辦學的必要條件,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是衡量一所高校發展建設水平與辦學條件的硬性指標。2018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建筑面積指標》,明確規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所應配置的硬件設施規模。高校基建部門作為承擔校園建設管理任務的職能部門,除完成學校規劃建設的新建項目外,還需對原有基礎設施進行修繕維護。修繕工程,顧名思義是指對已竣工使用的建筑物或構筑物進行維護修繕、加固或更新改造等施工作業,以改善和加強其使用功能,延長使用年限[1]。
綜觀高校基礎建設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執行,普遍存在重大型基建項目輕修繕工程項目的情況。針對新建項目的管理,各高校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較為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但在修繕項目的管理上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具體表現在,沒有制訂出臺校級層面的修繕管理辦法,導致修繕項目立項審批不規范、管理與實施職能不明確;建立的制度過于宏觀,執行過程中很少有配套的實施細則等,存在管理操作不規范、制度解釋不統一等實際問題[2]。
高校修繕工程項目存在點多面廣、規模大小不一、項目類型繁多、資金來源渠道不同等特點,在實施時間上存在突擊性。一方面,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做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預見性、計劃性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從而導致招標過程中工程量清單缺項漏項與計量不足的情況較多,造成中標價遠低于實際所需投資,給項目投資控制造成了困難。另一方面,由于資金缺口制約,在確定項目實施內容時需要有所側重,一些地下管網、水電線路等隱蔽項目容易被忽略,在拆除覆蓋層或挖開地面后發現,必須納入修繕范圍的項目,實施過程中只有通過變更簽證的方式進行補充,最終導致項目投資未能控制在中標合同價范圍以內,超過規定比例而無法開展審計工作的情況也較為普遍。
高校辦學基礎設施涉及教學、科研、實驗、生活、交通、能源等方方面面,修繕工程項目涉及的專業領域有土建、水電、安裝、裝潢、園林綠化等,專業性與技術性很強,非專業技術人員難以勝任。高校承擔修繕工程項目實施管理的基建與后勤部門在隊伍建設上普遍存在人員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情況。人員構成渠道有其他行政管理部門調入與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兩個方面,未辦有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科的高校,因無共享人才的條件,專業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更為突出,制約了高校校園建設與修繕工程項目實施管理水平的提升。
修繕改造項目存在規模小、數量多、突發性等特點,接到任務后,職能部門提出修繕方案與經費預算需要一個過程,經常碰到的難題就是經費額度超出招標規定限額,需要按程序進行招投標,導致實施成本增加,實施的時間效率不高,從而導致影響使用部門正常教學科研工作的情況較多,這也在一定程序上給職能部門的管理服務效率帶來了諸多負面評價。同時,這種按內容劃分項目的做法,導致每一個項目管理的難度與成本增加,項目雖小,但所需完成的環節也不能簡化,許多工作造成了人力、物力的重復投入及浪費。
高校修繕工程項目的實施管理職能歸口不一,有的高校將職能歸在后勤保障部門,有的高校歸在基建管理部門,有的高校則由后勤與基建管理部門共同負責,統籌協調不夠,存在各自為政、互相推諉等問題。在管理上大都采用隨機檢查與委托監理等常規措施,項目實施完畢后對效益分析、資料歸檔等工作重視不夠,職能部門在整體把握學校基礎設施運行狀態與維修需求上處于被動應對的局面,在借助信息網絡技術改進管理手段方面,沒有進行有益的探索與嘗試,也沒有建立起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庫。總體而言,長期以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致使高校修繕工程項目在投入與產出上沒有獲得最好的效益。
高校修繕工程項目實施管理是學校基本建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度的健全與完善上要著眼于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與效益化,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既要從學校層面制定出臺管理辦法,明確職能分工與管理要求,又要從職能部門實施管理的角度制定出臺配套的實施細則,對項目的立項、修繕方案的設計論證、招投標、施工管理、效益評價、審計等環節作出科學的規定,解決好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的問題。例如,云南農業大學在制訂出臺的學校基本建設管理辦法中用專門的條款對修繕項目的投資金額與技術復雜程度等方面明確了職能劃分,在此基礎上針對項目資金來源與實施主體的不同制訂了修繕項目的立項審批辦法,較好地解決了修繕項目規范化管理的問題。
造價與投資控制目標實現與否是項目評價的重要依據,高校修繕工程項目的造價控制要綜合運用工程管理與工程造價理論及實踐經驗,重視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在修繕方案的設計與論證上要堅持實用、經濟、可行的原則,將需要修繕的內容完整納入,避免造價預算缺項與漏項,盡可能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變更與簽證。在管理方法與思路上要結合各高校實際,從改變招標與發包模式著手,采用同類項目“打捆發包”方式,或者是在綜合分析歷年修繕項目實施內容與投資的基礎上,將單個年度的零星修繕任務作為一個標,先進行資格、技術方面的評審,確定多家中標單位納入合作范圍,待修繕工程實際發生時,中標單位再競爭商務標,確定最終施工單位[3]。
在全面掌握學校基礎設施運行狀況,統計分析學校前3~5年基礎設施維修資金投入資金數據后,對下一年度的維修項目進行申報統計,綜合分析確定一年的修繕工程標的,通過招標選定專業公司組建項目管理團隊進駐學校,提供全過程的管理及咨詢服務。另外,針對高校修繕工程項目實施管理專業技術性強的特點,參照基建工程項目實行造價咨詢、監理與審計等制度規定,通過招投標程序引入造價、監理等社會專業服務機構,購買專業機構服務,解決自身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的問題。
針對修繕改造項目的實際情況,要想解決項目發包上存在的制約和困難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從制度與機制入手,在遵守國家有關規定與法規的基礎上,完善制度機制。關鍵在于統籌規劃,如對學校的年度修繕項目及內容提前進行申報與統計,掌握所需實施的具體內容及資金預算;對年度修繕項目進行分類,研究確定項目發包的方式。在具體操作上可通過將年度修繕任務作為一個標進行招標,按照決算審計金額的優惠比率招一家或多家單位承擔學校整年度的修繕項目任務,實現即報即修,項目的驗收與結算視情況分季度開展。這樣,項目能夠合并的盡可能合并實施,從而提高項目的實施效率,緩解管理職能部門專業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
在信息網絡技術與工程項目管理實踐日益相互滲透與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基建項目與修繕工程項目實施管理職能的部門要轉變管理理念,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自主開發或引入基建項目信息管理平臺,在功能上要考慮修繕項目的特殊需求,著眼于項目的報修、立項、實施、歸檔與評價等環節,實現全過程信息化。例如,云南農業大學依托校內計算機網絡信息學科專業人才,開發建設了學校的基本建設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對新建基建項目與修繕工程項目的信息化管理;在修繕項目的立項審批上實行了相關職能部門聯合網絡審批,項目實施的檔案資料可適時錄入平臺得以完整收集歸檔,具有工程款支付的記錄與自動統計功能,為統計分析學校的修繕項目資金支付與需求提供了基礎數據,在提高管理效率與進行項目效益評價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較于其他行業的基本建設而言,高校的基本建設飽和性特點更為突出。一所高校按照政府批準同意的辦學規模,在有限的土地范圍內進行校園的規劃建設,根據國家確定的《普通高等學校建筑面積指標》配置各種功能的辦學基礎設施,經過一定期限的發展建設,將形成達標且完善的硬件設施,基本建設的任務會逐步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既有硬件設施的日常維護,修繕改造項目的實施管理將成為基建職能部門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