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揚政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廣東 廣州 510800
袖閥管注漿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注漿工藝,該方法結合了劈裂注漿、壓密注漿與滲入注漿3種注漿方法的優點,施工時運用該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注漿范圍和注漿壓力,發生冒漿和串漿的可能性非常小,同時可以進行二次注漿。因此,該方法對地基加固處理和軟基處理以及建筑物的糾偏加固效果顯著。
袖閥管注漿是通過注漿泵加壓,使注漿液進入袖閥管注漿管段,在壓力作用下,包裹在PVC管外的橡膠圈會被沖開,套殼料會被擠碎。隨著注漿泵的持續加壓,漿液會沿著地層縫隙流動,將地層結構填充、滲透、密實,使劈裂裂縫繼續向外延伸。待壓力達到設計值,持續一段時間,壓力平穩后,漿液和土壤凝聚在一起形成固結體,從而達到提高地層強度、降低地層滲透性的目的。
袖閥管結構由各種直徑大小的PVC外管、橡膠套、堵頭、接頭、蓋帽、止漿圈等構成。橡膠圈、套殼料、雙塞管等幾個特殊構件,使袖閥管注漿施工工藝綜合了劈裂注漿、壓(擠)密注漿與滲入注漿3種施工工藝的優點。該施工工藝避免了注漿時出現冒漿、串漿的問題,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分段注漿,或者同一注漿段重復注漿,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與其他注漿技術相比,更適用于各種巖土軟基處理,以及公路路基、建筑等地基加固工程。
橡膠圈起到單向閥門的作用,注漿時橡膠圈被脹開,漿液進入地層,停止注漿時橡膠圈封閉泄漿孔,阻止漿液逆向進入袖閥管內。
套殼料起到分段注漿的定向作用,套殼料硬化后,在袖閥管周圍形成一圈保護層,分段注漿時,漿液在袖閥管有孔的部位擠碎套殼料,而上下部分的套殼料因未受到破壞而阻止了漿液的上下流動,這樣漿液就只在套殼料已擠碎的那一段橫向流動,增加了地層加固半徑。
雙塞管起到增壓的作用,當漿液通過注漿內管進入雙塞管后,在壓力作用下,漿液從內管上的出漿孔流進袖閥管和雙塞管中間層,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后,橡皮帽將被頂起,隨著漿液的聚集,袖閥管外側的橡膠圈被脹開,套殼料被擠碎,從而將漿液擠壓至地層中。
連州某光伏項目周邊邊坡為填土邊坡,高度為4~8m,原始邊坡裸露,南側與東側邊坡較高。因連降大雨,坡頂面未做防水措施,雨水下滲,且由于填土部分壓實不夠,土層較松散,導致建筑物地基發生沉降,場內填土地基不均勻沉降,導致邊坡變形,邊坡坡面出現滑動開裂現象。
根據項目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初步勘查階段),場地內普遍為下伏基巖,為第三系泥巖,各巖土層分述如下。
1-1層為強風化泥質粉砂巖,褐紅色、暗紅色,巖石結構大部分受風化破壞,巖芯多呈半巖半土狀、塊狀,巖塊易擊碎,遇水易軟化崩解,局部夾少量中風化巖塊,其中上部0.4m為坡殘積可塑狀粉質黏土。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分類為Ⅴ級。全部鉆孔均有揭露該層,揭露層厚1.2~1.8m,平均厚度為1.57m。
1-2層為中風化泥質粉砂巖,褐紅色,泥、鈣質膠結,中厚層狀構造,節理裂隙較發育,巖質較軟,巖芯多呈短柱狀、塊狀,錘擊聲啞,易碎。巖石為軟巖,巖體較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分類為Ⅴ級。全部鉆孔均有揭露該層,揭露層厚3.2~3.8m,層面埋深為1.2~1.8m。
此次邊坡變形是由場內填土地基不均勻沉降導致,治理工程的設計思路是場內填土加固后固腳和隔水。主要采取的措施有袖閥管注漿、擋土墻、拱形骨架植草以及排水措施、地面硬化等。在進行邊坡治理前,采用小型壓路機將場地內填土壓實,讓邊坡充分變形后再治理,然后用袖閥管注漿加固地基。待地基加固完全后,再進行邊坡坡面防護、場內排水系統、地面硬化隔水等措施。
(1)袖閥管設計參數。袖閥管以進入原狀土1m深度控制,袖閥管材料采用φ48mm的PVC管,鉆孔直徑為90mm,鉆孔角度為90°(垂直地面)。采用強度等級為32.5的硅酸鹽水泥注漿,注漿壓力控制在1~2MPa,水灰比控制在0.6~ 0.8。
(2)工藝流程。按照以下工藝流程進行袖閥管注漿施工。
第一,測量放樣。按照設計標高和間距定好孔位,袖閥管間距為1.5m×1.5m,按梅花形布置,同時要對照業主提供的地下管線圖,避免所布孔位與地下管線位置沖突。
第二,鉆孔。按照測量放線所布置的孔位,鉆機就位,然后檢查并校正鉆桿的垂直度,鉆孔過程中采用泥漿循環護壁成孔,鉆孔完成后立即清孔。
第三,袖閥管安裝。清理鉆孔后拔出內鉆桿,將預制好的袖閥管插入孔底,同時要保證袖閥管在鉆孔中央位置,便于套殼料將袖閥管均勻包裹,下袖閥管時將套殼料注料管一同下入孔內。該加固項目實際鉆孔深度在8~11m,根據鉆孔深度確定袖閥管的長度,袖閥管安裝時必須高出地面0.3m,實際袖閥管安裝長度為孔深加0.3m,然后將袖閥管管口用保護帽套好,防止雜物進入管內。
第四,灌注套殼料。每完成一鉆孔,立刻灌注套殼料,防止塌孔。將配好的套殼料注入套殼料注料管,套殼料會從孔底向外返漿,待孔內套殼料注滿后方可關閉排氣管的閥門。
第五,水泥漿漿液配置。根據設計水灰比要求,計算出攪拌機每一次攪拌所需的水泥量和用水量,攪拌均勻后倒入儲漿池內。如遇到特殊情況必須暫停注漿時,水泥漿液若發生沉淀、離析現象,必須進行二次攪拌,待漿液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第六,注漿。待套殼料養護2~3d后開環。注漿過程中主要通過查看壓力表、注漿量判斷注漿的實施效果。注漿采取由外到內、自下而上的順序,即先從最外側孔開始注漿,然后逐步隔孔交替進行往內側孔推進,以控制漿液擴散范圍,保證注漿效果。每段注漿時,壓力表會出現兩次峰值。在注漿剛開始,沖破套殼料之前會出現第一次峰值,當套殼料被擠碎后,壓力值會逐漸下降,隨著漿液的注入,地層中的空隙會被填滿,注漿壓力也逐漸增大。當壓力值達到第二次峰值時,暫停注入漿液,持續一段時間后,將注漿內管上提進行下一段注漿。注漿管的上提一般是在壓力值和注漿量達到設計值時進行,因此上提注漿管要用力均勻、及時快速,并按一定的步距。根據該項目加固的地質情況,因為填土地層內縫隙較多,所以將每次提升的高度設為0.33m。如果遇到注漿用量超過設計用量太多,壓力值達不到設計值的情況,應暫停注漿,清洗注漿管,24h后進行二次注漿。注漿過程中必須安排專人觀測注漿孔周圍的地表情況,如發現地表隆起,必須立刻暫停注漿,待平復后緩慢加壓,如不再出現地表隆起情況,繼續按原設計要求完成注漿工藝,注漿完成后,用高壓清水泵沖洗袖閥管內漿液,戴好保護蓋。如果加壓后繼續出現地表隆起情況,做封孔處理。注漿操作員要做好注漿記錄,并保證所記錄的注漿過程和用漿量的真實性。
第七,封口。壓漿結束后立即拔出注漿栓塞,如果管內漿液繼續下降,需填至路面平齊,待漿液不繼續下降又不會往上涌時將木塞拔出,并密封孔口。
第八,施工質量控制措施。采用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水泥等材料,進場材料必須附有出廠合格證和試驗報告;壓漿材料的配合比需準確;注漿操作員必須真實地填寫注漿記錄,記錄內容包括注漿對應的孔號、孔深,注漿開始時間、終壓時間、穩壓時間及注漿量。每批次注漿都應按要求制作灰漿試塊,試塊達到齡期后進行抗壓強度試驗。
第九,開孔檢驗。注漿完成后,在注漿平面鉆孔取樣,檢查地層中的縫隙是否填滿。檢查孔的數量不少于總注漿孔數的5%,且總孔數不少于3個。檢查發現不合格時,需在未飽滿區域內重新加密布孔進行注漿,直至注漿檢查合格。
為了保證施工安全,在袖閥管注漿前,應先對地梁和既有房屋外墻的邊線進行監測,確認各邊線,然后根據注漿孔布置圖確定鉆孔位置。在注漿過程中,應設置監測點,監測房屋和地表的變化,以防房屋和地表隆起。
袖閥管注漿法具有順序注漿、分段注漿、深度注漿、定量注漿、間歇注漿、重復注漿等特點,從注漿效果和經濟效益來看,是一種理想的注漿方法。與高壓噴射注漿等方法相比,該方法的工藝成本顯著降低,經濟效益好,加固效果接近;與普通注漿方法相比,袖閥管注漿效果更明顯,但成本相差不大。因此,袖閥管注漿技術在路面沉降加固、建筑物糾偏、地基加固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