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琳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43
TOD模式的基本理念在于強調土地的綜合利用,引導客流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因此,可以將城市軌道交通樞紐看作是一個TOD社區進行內部交通設計,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樞紐內土地的利用價值。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為了將軌道交通與周邊地區有效銜接,需在規劃過程中采取對應措施來完成綜合性規劃,取得良好的運營效果,從而發揮出“1+1>2”的優勢,創建具有雙贏特性的TOD模式,形成以“地鐵綜合體”為核心的開發帶動力量,提升土地價值。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而衍生出的一種新型開發模式,主要功能在于發揮出軌道交通站點的輻射作用,提升站點周邊區域的土地資源價值,形成綜合性規劃。TOD模式是貫穿于新城市主義理念中最為核心的部分,立足于多樣化的人群需求,側重于功能的多樣化組合[1]。TOD模式下,高度注重步行交通模式的建設工作,以大型中心公交樞紐為核心,縮短各城市社區之間的距離,多在400mm內。
TOD模式主要具備以下基本特征:(1)高效,即TOD模式主要強調的是用地布局的集中及土地的混合利用,以高效提高社區內交通的可達性;(2)活力,即TOD模式可以引導人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從而在發揮土地的最大潛力的同時增加就業需求與活躍地區氛圍,以促使城市整體利益最大化;(3)高質量公交服務水平,即TOD模式強調公交服務高吸引力,從而有效引導潛在客流;(4)可持續,即TOD模式可以通過相互協調城市各個系統方式獲得效益,以達到維護公眾利益以及促使城市有機協調的目標。
地鐵綜合體成為實現城市功能一體化的主要目標,從軌道交通建設來看,其核心在于深度開發地下空間,改變地鐵車站單一要素的局面,使其衍生為兼具地鐵、地面建筑等各項城市要素的綜合體,構成公共空間網絡,使其成為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推動性要素,這也是中心城區功能得以完善的關鍵所在[2]。
西安地鐵16號線一期項目位于西咸新區沛東新城內,沿線經過豐鎬大道、復興大道與灃涇大道,基于自北向南的發展方式串聯起能源金融貿易區、鎬京優美小鎮等多個區域,并穿越了“創新發展軸”等核心區。該線路自沛豐小鎮站引出,逐步向北最終到達能源三路站,項目總長15.1km,沿線設置有8座地下車站,并附屬建設4座換乘站。
車站中軸綠化帶設計寬度為50m,是工程城市景觀廊道體系的關鍵部分,形成地下開發方案,深度發展綠化帶地下一層,綜合聯動其地鐵站配線上方空間,使其構成地下綜合商業街區,并直接通向地鐵站廳層。車站與綠化帶下商業空間連接成整體,主要通過地下通道與兩側建筑的串聯作用而實現,以達到無縫對接的效果,從而刺激周邊地塊發展的作用。車站地上出入口的設置遵循靠近城市公交車站的原則,使地下商業空間發揮出聯動作用,能夠與地上中軸景觀綠化帶相符。通過設置下沉式景觀廣場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城市縱向空間的設計多樣性,也擴展了城市中心業態,將人的活動與城市有機整合為一體。
(1)綠化生態景觀的重要性逐步彰顯,是城市居民高度關注的內容,也是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主要方向。創建優良的地鐵生態環境,可為乘客創設舒適的乘坐體驗,使其享受到身心的雙重放松。該方案主要通過對自然元素的運用實現對外部環境的優化,與此同時將此類景觀延展至內部空間,從而達到內外一致的效果。例如,公園內層層退臺的草坡采用的是向內傾斜的方式,從而開闊了地下空間,使其與室外聯動起來,將優質的景觀融入室內環境,達到景觀與建筑融為一體的效果。(2)于地下部分延展樞紐站功能,達到功能與交通穿插的效果,空間融合狀況良好。人流穿插于各層平面中縱橫,使其形成流線型美感[3]??紤]到換乘綜合樞紐的特殊性,盡管將該結構設置于地下空間內,但基于開敞式設計方式,使其具有通透的視覺觀感,能營造舒適的出行體驗。通過引入天光的方式,能夠與綠地景觀相互滲透,且在建筑材料上也尤為講究,使用了大量玻璃材料,利用其投射性可將自然光有效地引導至建筑內部。展廳與周邊空間未設置隔斷墻,從而延展了地鐵站廳的視覺體驗,將其與周邊空間融為一體。(3)交通流線組織。為了提升地鐵站周邊配套的完整性,設置公交換乘樞紐,且通過設置P+R停車場的方式,能夠達到多種出行方式高效轉換的效果,縮短了換乘區間的距離。從開車群體的角度來看,可將車輛放置在停車場,轉而通過地鐵或是汽車出行,因為各站點設置較為緊密,所以可達到多種交通方式的無縫連接,提升出行的便捷性。(4)功能布局一體化。綜合體集多種功能于一體,是此次設計的突出特點。通過空間布局與功能一體化的方案,能夠開放地鐵站廳的視覺體驗,達到開敞通透的效果。此外,各類復合功能經整合后也直接與交通功能融為一體,使空間具有連續性。
在該工程地下空間開發過程中,實現的是與地鐵地下空間共同開發的效果,負二層能夠與地鐵站廳層有效連接起來,并在該層增設扶梯與樓梯,使其能夠與首層貫通??紤]到人流引導效果,為創造濃郁的商業氛圍,還針對北側站房負二層采取了處理措施,在該處擴展商業開發面積,從而達到提升地下空間商業價值的效果。
首層設置了地下綜合空間,以一體化交通核心為輻射點,有效連接地上商業空間,設置與站場業態相適應的商業,如獨立商鋪等。各層布置上,首層有大量連鎖餐飲,還有部分連鎖便利店,從而可發揮出北側站房的經濟效益。在二層空間中,劃分出一定的中庭空間,可達到活躍裙樓商業氛圍的效果。通過電動扶梯連通中央廣場與首層,增設橫向貫穿疏散走道,除了能滿足側站房內部的連續性需求,還可以成為側站房周邊各地塊裙樓的串聯通道,共同構成環通步行系統。在三層的設置上,功能較為單一,為公寓物業開發,并適配后勤配套基礎。
(1)車行流線。在北側站房地下室整體空間的基礎上,劃分為左右兩個地下室,各自增設出入口,以滿足車輛停放的要求。不同車輛的停放機制有所不同,社會車輛經由主入口隨之轉移到落客區;同時,接客車輛首先會經過站房地下室匝道,最后轉移到地下停車站,通過此方式達到人車分流的效果。(2)人行流線。進站步行人流首先經過北前廣場,然后進入北側站房中央廣廳,依據各自需求取票后,可直接進入主站房內部。中央廣廳的通達性較好,除連通地上商業區外,還能夠直接轉向地鐵空間開發區域,經過疏散通道后便能夠快速進入周邊商業開發地,以滿足個人換乘需求,可選擇公交、出租車等多種形式。通過上述人行流線的設置,可達到客運人流無縫連接的效果。(3)商業流線。采用橫向軸線布局的方式,遵循東西兩側直線形布置的原則,首層和二層均具備對外銜接的功能,商業動線與交通流線之間具有高度相似性,在確保車站建筑出行功能的同時,還能凸顯出商業價值。
綜合考慮北側站房前廣場與地鐵地下空間,采取綜合開發的方式,可突破站房商業氛圍冷淡的局限性,使其延展到室外廣場。基于前廣場地下空間,增設2層商業區域,并搭建電動扶梯,從而達到與北側站房地下空間高效連接的效果,擴展了北側站房功能,使其具備較高的商業價值。依托交通樞紐及其站點建設,立足于TOD原則,可全方位開發交通樞紐與站點的周邊用地,提升整個區域的人氣,借助客流優勢,創造大量商機。此外,通過對城市功能發展的長遠性分析,采取相適應的交通組織形式,以突破交通樞紐與經濟樞紐相互獨立的局面,達到良性互動的效果。
室外場地設計應發揮出綜合交通樞紐具備大規模人流的優勢,打造精品零售商業等,提升區域設施的完善性;在此基礎上發展貿易,創建具有樞紐型特性的商業區。
樞紐與場所既具備功能分區特點,又彼此銜接,依托地下空間等形式,可實現對人流的引導,使其轉移至地下商業空間內。擴展傳統站房商業街區功能,將其變為城市開放空間,增設商業與休閑功能,延展線路兩側城市交通與空間,使其具有較好的連續性。
文章以軌道交通樞紐為基本背景,以實際工程為例,論述了TOD模式的應用?;赥OD模式的城市軌道交通樞紐綜合設計模式能發揮出周邊用地價值,依托客流優勢,創造大量商機。為此,設計人員應放眼城市發展規劃,基于科學的交通組織形式,聯動交通樞紐與經濟樞紐,增強兩個區塊的互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