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珍,蘇穎玥,陳紅梅,常 遠,袁春龍,2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2.陜西省葡萄與葡萄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楊凌 712100)
野生獼猴桃在我國分布面積廣泛,秦嶺是主要的分布區之一,果實含有豐富的vitaminC(VC)、vitamin E、酚類等多種具有抗氧化作用物質,還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包括膳食纖維、氨基酸、礦物質及類胡蘿卜素等[1],有利于人體健康[2],備受消費者喜愛[3]。但就目前來講,野生獼猴桃果實小,采摘困難,推向市場的保存運輸費用高[4],導致其價值不能充分得到發揮?;谝陨蠁栴},釀造有特色的獼猴桃酒,有利于提高其利用率,助力山區居民的脫貧致富。目前,野生獼猴桃酒釀造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果實成熟度不一致,難以控制,獼猴桃硬度會直接影響其酒的感官質量,包括香氣強度、糖酸含量。成熟度低的獼猴桃堅硬,且糖酸比低[6]。研究表明,延遲采收或后熟軟化都可以提高獼猴桃質量[7-8]。其次是果實中果膠含量高[9],在榨汁過程中會導致獼猴桃酒出汁率較低,孫強等[10]、Towantakavanit[11]的研究表明,添加果膠酶可以有效提高出汁率,但溫度的上升會加速VC 分解[12],需要探究果膠酶合適的用量、時間和溫度。再次是野生獼猴桃糖低酸高,康孟利[14]提出有機酸含量是影響獼猴桃酒質量的重要因素,雖然有機酸可以支撐酒體,使口感清爽醇厚,并起到抑菌的作用[13],但若酸過高會使酒體失去平衡,產生不良口感。有研究發現利用D314 樹脂對果酒中的有機酸和總酸的降低均有很好效果[15-16]。本研究旨在針對野生獼猴桃酒加工中存在的關鍵問題開展研究,以改善野生獼猴桃酒的品質,提高野生獼猴桃的利用率,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材料:野生獼猴桃,采于陜西漢中佛坪。經測定,野生獼猴桃平均果重約為26.20 g/個;總還原糖含量為80.50 g/L;可滴定酸18.75 g/L;VC 含量約為1986.6 mg/kg;Brix 11%。
試劑:大孔樹脂(D314)、果膠酶,上海鼎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濃硫酸(>99.8 %)、超純水、草酸、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琥珀酸、奎寧酸、琥珀酸、乙酸,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商業酵母OFD,德國Erbsloh集團。
儀器設備:果實硬度計(GY-3),艾德堡儀器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譜儀(LC-20A),日本島津公司;雷磁pH 計(PHS-3C),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離心機(5424R),Eppedorf 公司;鼓風干燥箱(DGX-9243BC),上海南榮實驗室設備有限公司;低溫冰箱(DW-25W203),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超聲波脫氣機(AS 3120B),天津奧特賽恩斯儀器有限公司;色譜柱(150×7.8 mm),美國菲羅門公司;抽濾機(AP-01P),天津奧特賽恩斯儀器有限公司。
1.2.1 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
1.2.1.1 獼猴桃酒釀造工藝(參考李華[17]的方法)
野生獼猴桃→分選清洗→破碎壓榨→獼猴桃汁→接種酵母→啟動發酵→發酵監控→終止發酵→倒罐→澄清穩定→貯藏
1.2.1.2 操作要點
選擇成熟度較好且基本一致的獼猴桃進行清洗、壓榨,壓榨后過濾皮渣,用獼猴桃清汁發酵,添加60 mg/L 的SO2,酵母37 ℃活化20 min 后再添加,酵母菌接種量為200 mg/L,發酵溫度18~20 ℃,根據獼猴桃糖含量計算添加白砂糖,使發酵前糖含量為240 g/L,最終酒精度達到12 %(D314樹脂柱對酒度的影響忽略不計),監控發酵過程中的溫度、比重,以殘糖<4 g為發酵完成。
1.2.2 研究內容
1.2.2.1 后熟過程監控
挑選成熟度較為一致的野生獼猴桃數組,每10顆一組,儲藏。每天隨機挑選一組,測定其中部和兩端的硬度,取獼猴桃壓榨汁,分別測定總還原糖含量、酸度、pH 值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繪制在后熟過程中硬度與糖含量隨后熟時間的變化曲線。
1.2.2.2 野生獼猴桃汁酶解條件對果實出汁率的影響
以酶解溫度,果膠酶添加量和酶解時間為變量,以出汁率和VC 含量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試驗,研究這3 種因素對獼猴桃出汁率的影響,根據單因素實驗的結果,找到這3 種因素較為合適的范圍,選擇果膠酶用量20 mg/L、40 mg/L、60 mg/L,酶解時間2 h、4 h、6 h,酶解溫度35 ℃、45 ℃、55 ℃進行正交試驗。
1.2.2.3 D314 樹脂對野生獼猴桃酒降酸效果的研究
以果汁直接發酵不降酸處理的野生獼猴桃酒為對照組,以果汁發酵前降酸及發酵完成后降酸處理為實驗組,實驗組采用D314 弱堿性樹脂降酸處理,方法均參照郝雅蘭[18]的方法,并略作調整:酒樣流速為17.5 mL/L;樹脂量10 mL 過濾柱:10×200 mm。
1.2.3 主要測定指標及方法
1.2.3.1 有機酸含量
①標準品的配制:分別配制濃度為5 g/L、5 g/L、5 g/L、2 g/L、0.5 g/L、1 g/L、10 g/L 的蘋果酸、檸檬酸、奎寧酸、酒石酸、草酸、琥珀酸、VC 標準樣品溶液,再按此濃度配制混合標準品溶液,并進行梯度稀釋,以峰面積(X)對質量濃度(Y)求回歸方程和相關系數,繪制各種有機酸的標準曲線。
②樣品預處理:將野生獼猴桃破碎制漿,10 min后取汁,5000 r/min 離心20 min 后取出,棄沉淀保留上清液。將制取的野生獼猴桃果汁及果酒經過0.22μm 微孔濾膜過濾,等待進樣。
③色譜條件:流動相A/B:0.025 μg/mL 硫酸溶液(0.36 μL 定容至1000 mL 容量瓶);柱溫:25 ℃;流速:0.3 mL/min;檢測波長:210 nm;進樣量:20μL。
1.2.3.2 香氣成分
攪拌棒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測定方法測定[20]。
1.2.3.3 基本指標的測定及方法
還原糖(葡萄糖計)、總酸(酒石酸計)、可溶性固形物、pH 值、游離SO2、揮發酸(醋酸計)、酒精度等常規指標的測定參照王華[19]的方法,所有指標均重復測定3次。
1.2.3.4 感官評價和分析
根據蘇鵬飛[21]葡萄酒感官評價方法進行獼猴桃酒的感官評價。
1.2.3.5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 和Excel 2010 進行數據處理,結果表示為平均值±標準偏差;用Origin 9 進行作圖。
低糖高酸是野生獼猴桃的重要特點[22],在釀造過程中常通過調整糖分來提高酒精度,目前,國內外均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作為果酒加工參照條件[23-24],宋于洋等[25]認為,糖酸比可作為野生獼猴桃成熟度指標。在本實驗中以糖酸比作為后熟過程中的主要釀造技術指標。酸含量與總還原糖量之間的關系如圖1 所示。由圖1 可知,在室溫條件下,隨著野生獼猴桃儲藏時間延長,果實總還原糖含量呈緩慢增加的趨勢,且在13 d 時達到最大,之后緩慢下降,這與已報道的研究結果一致[26];獼猴桃的酸含量緩慢下降,但是在儲藏后期基本保持不變的狀態。在13 d 時其果實糖酸比最大,但是由于13 d糖含量開始顯著下降,所以認為12 d 的糖酸比5.83為佳。

圖1 采后成熟過程中糖酸變化
從圖2可知,在儲藏過程中,野生獼猴桃總還原糖含量隨硬度的下降而上升,在一定時間后,總還原糖含量有下降的趨勢,這可能是因為前期果實中的淀粉分解使得糖含量升高,而后期果實新陳代謝消耗掉一部分糖所致,即當硬度在0.5~0.6 kg/cm2范圍內,糖含量達到最大,此時被認為是后熟過程中的最佳成熟點,也是獼猴桃成熟度控制主要釀造技術指標之一,這與糖酸比達到最大時的時間點相對應。在獼猴桃成熟過程中,其生理、組織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硬度隨后熟過程急劇下降[27]。本實驗所使用的獼猴桃,后熟過程中硬度變化在0.39~1.15 kg/cm2之間。

圖2 采后成熟過程中果實硬度的變化
2.2.1 果膠酶單因素實驗
由圖3 可知,在25~65 ℃的酶解溫度范圍內,出汁率由52.63 %(25 ℃)增加到53.68 %(55 ℃),出汁率變化不大,但是,VC 含量變化明顯,由1900.32 mg/L降低到890.13 mg/L。隨著酶解溫度的升高,獼猴桃汁中的VC 含量明顯下降,且下降速度較快,符合高溫會加速VC 分解速率的情況。結合VC 的變化,35 ℃的酶解溫度合適,出汁率和VC 含量都處于較高水平,可以縮短加工時間。

圖3 酶解溫度對野生獼猴桃出汁率及VC含量的影響
由圖4 可知,在0~40 mg/L 的果膠酶添加范圍內,出汁率從32.7%增加到44.87%,出汁率顯著提高,當果膠酶添加量大于60 mg/L 后,出汁率增加的幅度降低,差異不顯著;而不同的果膠酶添加量對VC 含量影響較小,甚至沒有影響。綜合分析,認為果膠酶添加40 mg/L最合適。

圖4 果膠酶添加量對出汁率及VC含量的影響

圖5 酶解時間對野生獼猴桃出汁率及VC含量的影響
從圖5 可知,在溫度、果膠酶含量不變的條件下,酶解時間從0 h 增加到4 h,獼猴桃出汁率由31.9%增加到46.62%,在4~8 h 的時間范圍內,出汁率幾乎保持不變;整個酶解過程中VC 含量變化顯著,從1984.64 mg/L 降低至665.05 mg/L,4 h 時的出汁率達到最大值(46.62 %)。結合VC 含量的變化,4 h的酶解時間最合適。
2.2.2 出汁率的正交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根據單因素實驗的結果,選擇果膠酶(A)用量20 mg/L、40 mg/L、60 mg/L,酶解時間(B)選擇2 h、4 h、6 h,酶解溫度(C)選擇35 ℃、45 ℃、55 ℃進行正交試驗,結果見表1。
由表1 可得出,野生獼猴桃出汁率優化條件的最優組合是:A3B3C3,即果膠酶添加量為60 mg/L、溫度55 ℃、時間6 h;對該條件進行驗證實驗,得到出汁率為57.77 %,VC 含量為1674.8 mg/L。通過極差分析可知,影響出汁率的主次順序為:A>C>B,即果膠酶用量對出汁率的影響最大,其次是酶解溫度和酶解時間。

表1 果膠酶提高出汁率的正交試驗
2.3.1 有機酸的定性定量分析通過保留時間對6 種有機酸進行定性,利用不同濃度對應的有機酸峰面積計算出該物質回歸方程,參照回歸方程對樣品有機酸物質進行定量分析。有機酸的出峰順序為:草酸、檸檬酸、酒石酸、蘋果酸、奎寧酸、琥珀酸。
2.3.2 不同降酸方式對野生獼猴桃酒品質的影響
2.3.2.1 不同降酸方式對有機酸組成及含量的影響

圖6 不同降酸方式對有機酸影響
由圖6 可知,利用D314 樹脂降酸后,野生獼猴桃酒的可滴定酸含量顯著下降(p<0.05),達到果酒標準,獼猴桃酒中的有機酸含量變化很大。
2.3.2.2 不同降酸方式對獼猴桃果酒香氣物質的影響
發酵開始前降酸和發酵完成后(殘糖<4 g/L)降酸,比較不同降酸方式對香氣物質的影響。
由表2 可知,發酵后降酸處理的獼猴桃酒的香氣總含量(43949.26 μg/L)高于發酵前降酸處理(12968.31 μg/L),而低于對照組(62714.67 μg/L),三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經實驗表明,大孔樹脂D314 降酸會影響獼猴桃酒中的香氣物質種類及含量,共檢出酯類19 種,發酵前降酸處理使丁二酸二乙酯、棕櫚酸乙酯含量分別降低85%、41%,但是發酵后處理則能使這兩種物質分別增加9%、22%。兩種處理使乙基己酸十八醇酯含量有少量下降,但該物質本身含量較低,不是主要香氣物質組成成分??傮w來說,經過發酵前降酸處理的酯類物質減少較多,約為86%;而經過發酵后降酸處理的酯類物質有稍微的增加,基本保持不變,說明發酵后降酸處理比發酵前降酸處理能更好地保留酯類香氣物質。
不同酒樣中共有3 種醇類物質被檢出,發酵后降酸的酒樣中各醇類物質含量及總含量(3386.65 μg/L)與對照組含量相當(3324.67 μg/L),而顯著高于發酵前降酸處理酒樣中的醇類物質含量(463.80 μg/L)。發酵后降酸處理并不影響酒中
的醇類物質含量,而發酵前降酸處理酒樣中醇類物質含量顯著降低,這可能是因為樹脂在降低獼猴桃汁有機酸的同時,將生成醇類物質的前體物質帶走,嚴重影響了獼猴桃酒的整體香氣質量及口感。

表2 不同降酸方式對香氣物質的影響
3 種酒樣中共檢測出萜烯類物質7 種。對照組中的萜烯類物質含量最高(1473.79 μg/L),其次是發酵前降酸處理酒樣(337.17 μg/L),發酵后降酸處理酒樣中萜烯類物質含量最低(281.89 μg/L),降酸處理會顯著減少獼猴桃酒中的萜烯類物質含量,使獼猴桃酒的整體香氣有缺陷。
3種酒樣中共檢測出酸類物質16種,共同含有的物質有12種。發酵后降酸處理酒樣中的酸類物質總量(31925.68 μg/L)低于對照組(40096.64 μg/L),而顯著高于發酵前降酸處理酒樣中的酸類物質含量(7613.06 μg/L)。對照組酸類物質含量較為突出的有:辛酸、癸酸、十二碳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櫚酸和7-十六碳烯酸。利用D314 過濾后,酒樣中的酸類物質顯著降低,特別是利用過濾后的果汁進行發酵的獼猴桃酒中,其酸類物質含量約為對照組酸類物質含量的1/6。酸類物質含量及組分對酒的感官評價有顯著影響,但并不是酸類物質含量越低,酒的酸度越低,可接受性能越強。
2.3.2.3 不同降酸方式對野生獼猴桃酒感官品質的影響

圖7 不同降酸方式對野生獼猴桃酒感官QDA的影響
從圖7 可知,發酵后降酸處理的酒樣澄清度、顏色、口感純正度、口感濃度及整體平衡方面均高于對照組和發酵前降酸處理酒樣;對照組獼猴桃酒在香氣純正度、香氣質量、香氣濃度方面均高于發酵前降酸處理酒樣,說明D314 弱堿性樹脂降酸會降低野生獼猴桃酒的香氣質量及濃郁度;發酵前降酸處理的酒樣感官可接受度較高,但其香氣、口感及整體平衡性較差,這可能是因為樹脂對果汁進行降酸處理帶走了香氣前體物質;綜合分析可知,降酸處理會影響野生獼猴桃酒的香氣感官質量及典型性,發酵前降酸處理不適合野生獼猴桃酒發酵,發酵后降酸處理可以有效保存野生獼猴桃酒的香氣特征,且通過降酸處理后整體平衡性提高。

圖8 不同降酸方式對野生獼猴桃酒香氣QDA的影響
從圖8 可知,對照組獼猴桃酒的果香、花香、獼猴桃品種香、草藥及生青味均高于降酸處理的酒樣;發酵后降酸處理后酒中的礦物質味、品種香、柑橘類香氣與對照組差別不大,說明發酵后降酸處理可保留獼猴桃特征香氣物質;發酵前降酸處理后酒樣的整體香氣質量相對較差,品種特征香味不突出。因此,利用D314 大孔樹脂對野生獼猴桃酒降酸時,應該采用發酵后降酸處理的方式,降低有機酸及可滴定酸含量的同時,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野生獼猴桃的品種香氣。
本實驗比較D314 弱堿性樹脂對獼猴桃酒的兩種降酸處理有機酸和品質的影響,對秦嶺野生獼猴桃酒加工技術有一定指導和參考意義。結果表明,該樹脂可使獼猴桃酒的總酸顯著下降(18.26~7.55 g/L),達到獼猴桃酒國家標準QB/T 2027—1994 的規定,有機酸組成有顯著差異(p<0.05),與對照組和發酵前降酸處理相比,發酵后降酸處理獼猴桃酒香氣物質含量更高,能更好地保存獼猴桃酒的14 種特征香氣,香氣物質包括醇類、酯類、萜烯類、酸類及其他種類,其中果香、柑橘類香氣和獼猴桃品種香氣較為突出,在感官質量綜合分析中也有很好表現,且對果酒中其他理化性質影響較小,被認為是一種較好的降酸方式。為獼猴桃酒降酸提供新的參考方式,有助于提高獼猴桃酒整體品質,此工藝的最佳條件及適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