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董曉霞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北京海淀 100081
近年來,我國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不斷擴大,養殖效益總體良好。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0年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率達到67.00%,養殖收益平均為5 000 元/頭。但因區域間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差異,五大奶業產區的奶牛養殖效益差異明顯,其中南方產區每頭泌乳牛每年平均盈利約6 500 元/頭,華北產區約5 000 元/頭。Keuhn等(2008)、辛國昌等(2011)研究認為飼料是影響總成本的決定性因素[1,2],直接決定了養殖收益的走勢。同時,冉敏芳(2020)認為當前我國規模養殖前期投入巨大,養殖成本高,疾病傳染風險高,奶牛養殖專業人員相對缺乏[3]。因此,有必要對規模養殖場飼料結構進行分析,理清其基本結構,促進規?;翀隹茖W管理,推動奶業健康發展。
關于奶牛日糧,李建國(2013)認為我國與奶業發達國家有著很大區別,奶業發達國家日糧中精飼料和粗飼料的比例(精粗比)一般可達到45∶55,而我國大多牧場存在“粗料不足,精料來補”的錯誤觀念。反芻動物因其瘤胃的特殊功能,對粗飼料的利用率相對較高[4],高含量的精飼料可引起奶牛代謝障礙、乳蛋白率低、單產低等一系列問題。肖延光等(2020)、馬春艷等(2018)研究了當地奶牛養殖情況,發現飼料費用占生產費用的60.00%以上,飼料費用變動會導致養殖利潤反向變動,認為日糧的搭配首先得滿足奶牛對干草等粗飼料的需求,然后適當搭配精飼料,同時強調牧場應結合當地現有的飼草資源,合理開發種植優質飼草,從而以生產成本低的飼料替代生產成本較高的飼料,提高養殖效益[5,6]。
當前對于奶牛日糧的研究主要是定量或定性分析了不同規模牧場粗飼料和精飼料在日糧中的比重情況,認為應該提高優質粗飼料飼喂量,加強當地飼草資源的利用,提升養殖效益,但對于不同地區規?;翀鋈占Z的具體組成鮮有研究,而這對于因地制宜優化日糧結構,降低養殖成本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基于2018—2020年對我國牧場的定點監測數據,分析不同奶業產區規?;翀鋈占Z中主要成分的具體占比情況,為規模化牧場生產管理提供參考。
本研究所使用數據主要來源于課題組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別對全國26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山西省、山東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福建省、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甘肅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四川省、云南?。┛偣?70 個規模牧場的調研數據,并依據《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劃分為華北產區、東北內蒙古產區、大城市周邊產區、西北產區和南方產區,各產區調研樣本數如表1。
本次調研內容為規?;翀鋈占Z中各類飼料的飼喂量,其中,精飼料中有新產料、中期料、玉米、玉米壓片、豆粕、棉籽粕、干酒槽(DDGS)、麩皮、玉米皮粉、蘇打、預混料、濃縮料等,粗飼料有玉米青貯、苜蓿草、燕麥草、羊草等。
根據王海霞(2010)的研究,奶牛日糧中的粗飼料和精飼料的占比最高,約為95.00%[7]。本文利用我國規?;翀龅恼{研數據,圍繞其養殖過程中精粗比及主要飼料在日糧中的占比情況進行研究討論。
精粗飼料的配比直接影響著奶牛的生產性能(張金梅,2012)[8]。郭冬生等(2011)研究發現,精飼料中含有大量能量、蛋白質和礦物元素,提高精飼料飼喂量可以明顯提高奶牛生產性能,但過量飼喂存在奶牛瘤胃消化機能絮亂、引發代謝疾病、過肥、生鮮乳品質下降、繁殖障礙等隱患[9]。因此,日糧合理的粗精比是發揮奶牛生產性能,保證奶牛健康,提高生鮮乳質量的關鍵,綜合王吉星和王加啟(2004)、曹丹等(2008)、孫亞波等(2010)關于奶牛日糧配比的研究,精粗比為35∶65,即0.54,且一般精飼料比例不超過50.00%,產奶量良好,乳脂率較高[10~12]。

表1 2018—2020年不同產區規模化牧場調研樣本情況 單位:個
2018—2020年我國規?;翀瞿膛H占Z中平均精粗比情況如表2??梢钥闯?,平均精粗比為0.46,2019年精粗比較2018年有明顯的提高,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適當增加精飼料飼喂量,提高生鮮乳產量。

表2 我國規模化牧場奶牛日糧精粗比情況
規?;翀瞿膛H占Z中玉米、豆粕、精補料、玉米青貯、苜蓿草占有較大比重,達到84.62%。分別從精飼料種類和粗飼料種類在日糧中的占比來看,粗飼料中(圖1),玉米青貯在奶牛日糧中占絕對比重,全國平均為57.39%。根據林志鵬等(2016)的研究,玉米青貯的最適飼喂比例為50.00%~60.00%,該比例內日糧對奶牛養殖效益具有顯著積極作用[13]。李佳祥等(2004)研究認為,苜蓿草在日糧中的合理占比為10.00%~15.00%[14],我國規?;翀瞿膛pB殖過程中苜蓿草在日糧的占比為14.24%。在精飼料中(圖2),精補料、玉米和豆粕的占比最高,三者占比全國平均為12.99%。

圖1 全國規?;翀龈鞣N粗飼料在奶牛日糧中的比重

圖2 全國規?;翀龈鞣N精飼料在奶牛日糧中的比重
我國規模化牧場飼料結構良好,玉米、豆粕、精補料、玉米青貯、苜蓿草在日糧中比重相對較高。然而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氣候不同,資源稟賦差異大,奶牛養殖過程中飼料構成有明顯差異。因此,本部分研究進一步從不同奶業產區的角度出發,利用670 家規?;翀稣{研數據,分析比較不同奶業產區奶牛日糧精粗比的差異及各產區不同飼料種類在日糧中的占比。
不同奶業產區日糧精粗比具有明顯差異。由于東北內蒙古產區和大城市周邊產區的飼養技術水平相對發達,飼養規范程度較高,這兩個產區的精粗比更高;南方產區受熱應激影響,粗飼料和精飼料采食量下降,該產區更多以優質粗飼料替代普通粗飼料,降低粗飼料使用量,減少因為消化粗飼料帶來的體溫升高而影響產奶量,該產區的精粗比為0.48,處于較高水平;華北產區和西北產區,精粗比平均水平分別為0.45和0.46,這兩個產區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大多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省,奶牛養殖以散養居多,近年來逐漸實現規?;B殖,然而飼養方式規范程度不高,精粗飼料配比仍需要改善(表3)。
在粗飼料、精飼料種類相同的情況下,西北產區、華北產區和東北內蒙古產區的粗飼料、精飼料占比較高,占奶牛日糧90.00%以上,這三個產區共同的特點是,地域遼闊,而且是農業大省,飼草資源豐富,因此,這些產區更加傾向利用本地豐富的飼草來替代其他飼料以降低成本。而大城市周邊產區和南方產區的粗飼料、精飼料在日糧中的比重相對較低,為80.00%~90.00%,這兩個地區大多是我國經濟發達省份,二三產業比較發達,飼草資源相對比較欠缺,外部供給占主要部分,成本較高,因此,在奶牛飼養過程中,會綜合考慮營養和成本的平衡,用當地其他低成本飼料來替代高成本飼料,從而使粗飼料、精飼料在日糧中的占比較低。

表3 2018—2020年不同奶業產區奶牛養殖精粗比情況
不同產區各種飼料在奶牛日糧占比情況與我國整體情況基本一致,但在數量上存在顯著差異。精飼料中,玉米、豆粕和精補料的占比最高,粗飼料中,玉米青貯和苜蓿草的占比最高。從不同產區來看,西北產區玉米和豆粕在日糧中的比重相比其他地區最低,但其玉米青貯和苜蓿草在日糧中的比重相比其他地區最高;南方產區的玉米和豆粕在日糧中的比重相比其他地區最高,但其玉米青貯和苜蓿草在日糧中的比重相比其他地區最低。從營養的角度看,玉米和豆粕是奶牛獲取能量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同時玉米青貯和苜蓿草一定程度上也能為奶牛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蛋白質,可以看出,玉米、豆粕與玉米青貯和苜蓿草在營養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關系,牧場可以在其之間相互平衡,以達到效益最大化(表4)。
資源稟賦差異是造成日糧配比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產區牧場在日糧中會盡可能增加本地相對豐富飼草的比例,以降低養殖成本。如我國玉米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在華北產區、東北內蒙古產區和南方產區規?;翀鋈占Z中玉米占比分別為4.90%、4.91%、5.92%,明顯高于其他產區;羊草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北、內蒙古和華北地區,因此,東北內蒙古產區和華北產區規?;翀鋈占Z中羊草占比分別為3.11%和4.94%,顯著高于其他產區(表4)。
3.1.1 我國規?;膛pB殖場日糧精粗配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通過對670 家規?;翀龅亩糠治?,發現我國規?;翀鋈占Z精粗比為0.46,對比0.54的合理配比,從而推斷出可能是當前規?;翀鋈占Z中精飼料較少,也有可能是粗飼料過多,而優質粗飼料缺乏導致的,從而使得精粗比較低,影響牛群的生產水平和生鮮乳質量。
3.1.2 不同產區規?;翀鋈占Z結構具有顯著差異
總體看,玉米、豆粕、精補料、玉米青貯和苜蓿草在規?;翀鋈占Z中占比較大,達到84.62%,由于資源稟賦、經濟條件等差異,不同產區各類飼料占比具有較大差異,西北產區規模牧場日糧中玉米青貯和苜蓿草占比高于其他產區,為79.54%;南方產區最低,為55.36%;但南方產區作為玉米和大豆主要種植區之一,日糧中玉米和豆粕占比較高,為9.13%,西北產區玉米和豆粕僅占3.73%;東北內蒙古產區和華北產區是羊草主要種植地區,其規模化牧場日糧中羊草占比高于其他產區。

表4 不同奶業產區各種飼料在奶牛日糧中的比重情況 單位:%
3.2.1 進一步優化日糧結構,提高奶牛生產性能
當前我國規?;翀鋈占Z中粗精比仍有較大改善空間。田玉民(2006)研究表明,日糧營養水平影響產奶量,精粗比影響乳脂率[15]。因此,牧場管理者在保證日糧營養水平的前提下,適當增加精飼料飼喂量,減少劣質粗飼料,增加優質粗飼料的使用,從而確保合理的精粗比例,保證良好的生鮮乳質量。
3.2.2 充分利用當地豐富飼草資源,降低養殖成本
從營養成分的角度來看,飼草具有可替代性,是降低養殖成本的重要基礎。不同產區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各地區牧場應聯合科研單位,充分挖掘本地相對豐富的飼草資源,研究替代當前日糧中成本較高的部分飼草,保證奶牛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可提高養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