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金鳳
我國的城鎮化已經進入大都市區化的發展階段,幾乎所有的省會以上城市均面臨嚴重的交通擁堵,這是軌道交通不能支持大都市區發展的市場信號,提示著我國鐵路的投資方向——市域(郊)鐵路。市域(郊)鐵路主要連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區和周邊城鎮,為通勤客流提供快速度、大運量、公交化運輸服務。發展市域(郊)鐵路,對優化城市功能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擴大有效投資等意義重大,有利于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擴大公共交通服務供給,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新建濟南至萊蕪高速鐵路(后文簡稱“濟萊高鐵”)是國內首條市域高鐵,線路北起濟南市濟南東站,向東經章丘區,向南經萊蕪市雪野旅游區、萊城區、高新區,終至鋼城區,為雙線客運專線,全線共設6個車站,設計行車速度350公里/小時,線路總長度約117公里,總投資約176億元。濟萊高鐵屬于環渤海地區山東省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調整)的重要工程,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在山東省區域的補充,與沿線城市規劃、山東省主體功能區和山東省生態功能區相協調,對帶動濟南乃至整個山東地區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濟萊高鐵是山東省綜合運輸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向北通過濟南樞紐與京滬高鐵、石濟客專、濟青高鐵、濟濱城際、濟聊城際等鐵路相連,向南可通過南延線與魯南快速鐵路通道相連,共同構成了通達山東北部濱州、德州、聊城等地與山東南部臨沂、日照等省內地級城市的快速客運通道,形成山東省內“2小時”交通圈。濟萊高鐵的建設對完善區域鐵路快速客運網絡、優化城際運輸結構、增強鐵路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濟萊高鐵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和萊蕪市境內,省會濟南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滬經濟軸上的重要交匯點,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群和省會城市經濟圈的核心城市。萊蕪作為山東省會城市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提升區域輻射力最有效途徑即依托省會濟南的核心優勢,構造面向環渤海經濟區乃至全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濟萊高鐵建成后可實現區域資源共享,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優化城際運輸結構,強化兩地的經濟和交通聯系,并通過交通的便捷聯系實現產業布局的重組分工,促進濟萊同城化的協調發展,對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實現濟萊協作區同城化發展,對推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快速發展,省會濟南帶動和輻射周邊城市的快速城際交通基礎設施尚匱乏,已成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快速發展的制肘。而建設高標準、高密度、大能力的市域(郊)鐵路是解決城市群之間交通問題的最佳選擇。濟萊高鐵直接聯系濟南、萊蕪兩地,同時通過京滬、石濟等鐵路,有效溝通淄博、德州、泰安等周邊城市,利用其快速、便捷的特點實現區域同城化發展,有力增強城市群中心城市與沿線次級城市間的聯系,擴充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在滿足城際客運需求的同時,推動了省會城市群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以及京津冀等地區的承接發展、相互融通,有力的推進了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快速發展。
同時,濟萊高鐵建成后,將帶來直接效益——客運收入及多項間接效益,主要有運輸費用節省、運輸時間節省、提高交通安全性、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增加就業機會等。據估算,濟萊高鐵建成后客運收入估算約為9.7億元/年,運輸費用節省、運輸時間縮短、交通安全提升、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估算達11億元。
市域(郊)鐵路,具備快捷、靈活編組、公交化運營等特征,能夠提供快速、舒適、快捷、安全等全方位客運服務,吸引休閑旅游和探親訪友客流,提高商務辦公效率,更好的滿足旅客對運輸質量的多層次需求。市域(郊)鐵路的建設將充分帶動當地產業,包括旅游業、鐵路站點周邊商業經營等的產業發展。
濟萊高鐵所在區域旅游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濟南素有“天下泉城”、“世界泉水之都”的美譽,是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的自然景觀的文化名城,擁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著名旅游景點,是我國生態旅游的最佳目的地。萊蕪區是齊魯文化的交匯地,素有八大勝景、十大名山之稱,其主要景點棋山國家森林公園、雪野湖、朝陽洞、萊蕪香山等景點是現代人回歸自然的理想去處。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勢必也將帶來大量旅游客流。濟萊高鐵建成后可為區域旅游客流提供安全、快捷、舒適的運輸服務,以其高標準、大能力為區域旅游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對實現區域旅游服務一體化,開發區域旅游資源、 促進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促進旅游資源的整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未來城市的發展和經濟快速發展將帶來城際客流的爆發性增長,單純依靠道路交通顯然難以滿足未來快速增長的人流、物流需要,市域(郊)鐵路的大容量、高密度、高效率等特征能適應城際客流快速增長的需求,因此建設大運量、快速的軌道交通方式解決客運需求顯得十分迫切,也是實現客貨運分離的有效途徑。
結合濟萊高鐵的功能定位、相關路網情況,及未來客運需求,濟萊高鐵建成后遠景年輸送能力可達3000萬人(單向)/年,可減少小汽車出行量約125萬輛/年,將有效改善本地區的運輸條件,可以更多的分擔吸引范圍之內的汽車交通運輸量,將在極大程度上緩解交通擁堵,提升交通的安全性。
在國家大力推行市域(郊)鐵路建設的大好形勢下,各大城市應因地制宜、統籌規劃,使既有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增量供給得到有效增加。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發揮各方優勢,推進項目共建、線路和站場等資源共享,使企業有回報、群眾有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