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甘肅省武威腫瘤醫院醫務科,甘肅 武威 733000)
從某三級甲等專科醫院HIS 系統中檢索出2019 年全年手術病案8911 份,涵蓋外科、介入科室手術。對所實施的手術名稱按照醫院各科室《手術分級目錄》《甘肅省醫療機構手術分級和微創手術目錄》進行分級,涉及一、二、三、四級手術級別。對術者按照《醫療機構手術分級管理辦法》進行分級,涉及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四個級別。將手術醫師的權限級別與實際實施手術所對應的級別采用構成比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了解手術分級及術者授權管理的實際現狀。
統計全院8911 臺手術,一級手術1643 臺(18.4%),二級手術2121 臺(23.8%),三級手術3763臺(42.2%),四級手術1384 臺(15.6%)。一級醫師開展281 臺(3.2%),二級醫師開展850 臺(9.5%),三級醫師開展2881 臺(32.4%),四級醫師開展4892臺(54.9%)。
符合手術分級授權開展的手術共6348 臺,占總臺數71.2%。其中一級醫師173 臺(2.7%),二級醫師384 臺(6.1%),三級醫師1981 臺(31.2%),四級醫師3803 臺(60%)。
不符合手術分級授權開展的手術共2563 臺,占總臺數28.8%。其中高級別醫師做低級別手術(降級)1899 臺(74.1%)、低級別醫師做高級別手術(越級)664 臺(25.9%)。1899 臺降級手術中:二級醫師112 臺(5.9%),三級醫師698 臺(36.8%),四級醫師1089 臺(57.3%)。644 臺越級手術中:一級醫師108臺(16.3%),二級醫師354 臺(53.3%),三級醫師202臺(30.4%)。
8911 臺手術中外科手術3906 臺(43.8%)、介入科室手術5005 臺(56.2%)。3906 臺外科手術中一級手術402 臺(10.3%),二級手術1183 臺(30.3%),三級手術1769 臺(45.3%),四級手術552 臺(14.1%)。5005 臺介入科室手術中一級手術1241臺(24.8%),二級手術938 臺(18.7%),三級手術1994 臺(39.8%),四級手術832 臺(16.6%)。8911 臺手術中6348 臺符合手術分級授權開展的:外科2120 臺(33.4%)、介入科室4228 臺(66.6%)。2563 臺不符合手術分級授權開展的:外科1840 臺(71.8%)、介入科室723 臺(28.2%);其中外科手術中越級手術362 臺(19.7%)、降級1478 臺(80.3%);介入科室手術中越級手術256 臺(35.4%);降級手術467 臺(64.6%)。
根據衛生部 《醫療機構手術分級管理辦法》的要求,三級甲等醫院應重點開展三、四級手術,在8911 臺手術中,三、四級手術占總手術57.8%。其中三級手術占42.2%,四級手術只占15.6%,占比偏低,而一、二級手術占43.2%,說明醫院開展低級別手術量仍較多。在43.2%的低級別手術中符合的低級別手術醫師開展的手術僅占12.7%,而三、四級手術醫師開展的一、二級手術卻占87.3%,說明手術級別與醫師授權級別嚴重不相符,高級別手術醫師做低級別手術現象嚴重,而做高難度手術量少,分析原因在于該院屬于三級甲等專科醫院,雖高級別手術醫師較多,但重大疾病或疑難雜癥患者大多傾向選擇省級醫院診療,或者重大疾病中如惡性腫瘤患者在該院治療大多以放、化療為主,手術患者少,造成高級別醫師開展高級別手術量少,大多開展低級手術的困局,也造成醫療資源的利用率較低。也反映出高級別手術依靠職稱授權,存在高職稱低能力的現象,因此該院急需優化病種結構,提升高級別手術醫師的醫療技術水平。
研究發現外科不符合手術分級授權開展手術占比高達71.8%,較介入科室高43.6%,且主要表現在降級手術方面。究其原因在于近幾年一方面因介入診療技術得到廣泛臨床應用,出現較多患者選擇創傷小的微創介入手術替代部分外科手術方案,加之該院介入科、肝病內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等科室作為重點學科培養,人才技術力量日益強大,這也導致介入科室的高級別手術醫師技術與高級別手術數量同步增長,因此越級或降級手術較少。另一方面,因該院泌尿外科外科高級別醫師人才流動性較強,留住高端技術骨干的能力有限,造成人才技術梯隊建設斷層,越發影響了高級別手術病源的增長,因此在高級別手術病源不充足的情況下,不可避免會發生高級別手術醫師與低級別手術醫師競爭病源而進行越級手術的現象。
自2017 年開始,醫院為每位手術醫師的手術權限進行級別準入授權,下設醫務科、手術室作為職能機構,履行監管職責,但仍存在越級手術現象,2019 年越級手術占不符合手術級別量的25.9%,說明權限監管不力,有放水之嫌,也從側面反映出有部分低級別手術醫師已具備高級別手術實際能力,授權管理委員會未根據手術醫師的實際能力、安全質量、效果評價多方面給予重新評估授權,做到動態化管理。
作為三級甲等醫院,根據分級診療原則,主要承擔急危重癥和疑難雜病的診療任務,因此應進一步提高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優化收治病種結構,重點吸引疑難、急危重癥患者就診。同時要大力開展門診手術、日間手術,嚴格把握患者住院標準,如低級別手術中有部分手術完全可以行門診手術或日間手術,既提高診療效率又可節省有限衛生資源,可重點轉向高難度手術治療的提升和攻克,從而真正發揮和提升三甲醫院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在手術分級目錄的制定和管理過程中邀請專業ICD 編目和質控人員參與,是科學實施手術分級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1]。結合手術的難易程度、醫院學科發展水平、專業人員配備、專業技術特點等實際情況將每一例手術的級別與手術ICD 編碼相對應,做出統一規范的手術分級目錄,將手術分級目錄按二級學科細化至各專科,對發生變化的手術目錄做到及時更新。
“職稱決定資質”模式運用以來發現醫師手術操作的能力未必和其職稱完全匹配,職稱和年限決定權限的單一評價標準不夠客觀和全面,如何全面考評手術醫師資質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2],應建立院科兩級手術授權管理體系,由術者提出申請,科室進行討論審核,同意后提交醫務科,由醫務科組織召開醫療技術準入委員會,結合醫師近2 年醫療安全記錄和跟臺學習手術記錄,對術者實際手術能力和質量安全等進行綜合評定后給予相應手術級別授權,不再單純以專業技術職稱、學歷作為授權考核的依據,資質準入后對醫療資質進行動態管理和周期考核,以確保醫師臨床行為適應授權范圍[3]。
在HIS 系統中建立手術分級授權系統,將每一位手術者與統一的手術名稱、手術ICD 編碼建立授權等級權限對應關系,術者提交手術申請單時,手術授權系統將對手術權限是否符合、術前討論是否完成、知情同意書是否簽署進行審核,符合條件的可排臺,不符合條件的系統將 拒絕通過,無法安排手術。通過醫院HIS 對手術分級與醫師授權等級權限對應關系,術者提交手術申請單時,手術授權系統將對手術權限是否符合、術前討論是否完成、知情同意書是否簽署進行審核,符合條件的可排臺,不符合條件的系統將拒絕通過,無法安排手術。通過醫院HIS 對手術分級與醫師授權進行動態管理可以保障手術安全,提高醫療質量,規避了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風險[4],也能避免越級手術和被高年資醫師壟斷手術的問題。
醫院領導班子要針對外科手術規模日益縮小,高級別手術醫師做降級手術的嚴重局面,提出“做大外科”戰略,核心措施可圍繞資源供給、人才引進兩個方面向外科傾斜。如引進有經驗和實力的外科優秀學科帶頭人或加強醫聯體建設,通過帶教和進修學習來培養科室技術骨干,搭建技術梯隊,以高新技術為發展動力,提高解決疑難雜癥問題的能力,也緩解高級別手術醫師閑置和越級手術的問題;同時在現有績效基礎上優化績效方案,打破只按手術級別作為績效考核依據的傳統模式,應根據能體現出工作投入力度、疾病復雜程度、手術風險程度的RBRVS 績效管理,將RBRVS 點值與術者級別、手術級別相匹配后獲得相應手術點數,且對于越級或降級手術的手術點數需乘相應系數,以此來制衡外科醫師手術分級與授權的不規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