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原副院長)
名人與疾病
英國撒切爾夫人和美國前總統里根這兩位同時代雄踞于世界政壇的風云人物在古稀之年先后患上了“21世紀的流行病”——老年性癡呆。
我國最新調查數據顯示,老年性癡呆在65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高達7.2%,且每增加5歲,發病率就會增加近1倍,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的老人健康第三大“殺手”。
1 家族成員中有得過類似疾病或其他神經系統退變性疾病的人;長期接觸污染物質,比如接觸重金屬物質的人,比常人更容易患上阿爾茨海默氏病;2 生活中缺乏人際交往、休閑娛樂活動少、抑郁、獨居的老人也要格外當心患上該病;3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酗酒、缺乏運動等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也都是引發阿爾茨海默氏病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生活中出現如下情況也要注意:1 無法打理自己的工資或錢款、不能自己按時正確地服藥、不能獨立外出乘車、不能使用家庭常用的電器及工具、無法順利完成簡單的家務活;2 空間的定向能力下降;3 脾氣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急躁、易怒,或者出現反常的舉止,比如喜歡收集異物等等。部分老年癡呆癥患者在早期還會出現抑郁癥狀;4 注意力下降,主要表現為不能較好地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討論、無法完成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5 語言理解能力下降、計算能力下降。
一旦確診為老年性癡呆,家庭護理至關重要。雖然目前有許多有效的治療方法,能延緩疾病的進展,但仍不足以治愈該病。
1 家有“老糊涂”,更需家人寬容關愛,再也別跟他們較真兒。“老糊涂”的反常言行大都是“身不由己”,家人們再受到“欺負”時,想到這一點,心里也就不覺得太難受、委屈了。2 照顧癡呆患者時,要有耐心和愛心,要講究方式、方法。對癡呆患者要委婉勸說,不要與其正面沖突,更不要說“你傻了”“你癡呆了”等具有刺激性的話;更不能因為患者固執、摔打東西而對其采用關、鎖的方法來處理。日常起居中,一日三餐應定量、定時,葷素搭配,易于消化;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添減衣被。3 鼓勵活動,加強交流。對于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勵患者自己完成。不斷反復強化患者用腦,有助于提高記憶力和減緩功能衰退。4 妥善處理火爐、保管好刀具、藥物等,以防止發生意外;盡可能不要讓患者直接接觸電線、電源等危險物。5 多睡。患者認知障礙嚴重時,常白天不睡、夜間吵鬧,處理方法是盡量不讓患者在白天睡覺(午睡除外),白天增加活動,保持興奮,以使他們能在夜間多睡眠。保證每天有7至8小時的睡眠。6 在患者身上放一張寫有其姓名、住址和電話號碼的卡片,一旦其迷路可獲得及時的幫助,被路人發現并送回,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目前我國已進入“銀發”時代,為預防老年性癡呆癥,有關專家建議:
70歲后學習并掌握1~2門外語近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表明,經常使用兩種語言的群體與使用單一語言的群體相比,罹患老年癡呆癥的平均年齡可推遲4年以上。究其原因可能是操雙語者用腦更多,大腦供血也更多,腦神經之間的聯系更易保持在健康狀態。此前,美國的研究也證實,年輕時語言能力好的人不易患老年癡呆癥。因此,70歲后學習并掌握1~2門外語,有利于降低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提高他們晚年生活質量。
老年人科學習“網上沖浪”有文化知識的老年人經常適度上網(每天1~2小時),不但有助鍛煉和提高大腦功能,還能延緩腦力的衰退。究其原因是與讀書相比,“網上沖浪”時人的大腦需要從大量信息中不斷做出選擇,這個過程要求大腦中一些重要的神經回路的參與。
近年美國洛杉磯加州記憶和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選取了24名年齡在55歲至76歲之間的健康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其中一半人有上網搜索的經驗,而另一半人從未進行過網絡搜索。兩組人在完成同樣的讀書任務時,大腦表現出程度相當的活躍性;但在進行相同網絡搜索任務時,兩組人的大腦活躍程度相差懸殊。有網絡搜索經驗的一組人,他們大腦的額葉、顳葉和扣帶皮層等區域也相當活躍,而這些正是大腦負責決策和復雜推理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