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才波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廣州 511450)
土地勘測定界是為自然資源相關部門對可利用土地的審批和管理的地籍等提供基礎資料。因為測繪結果的使用目的不同,其對數據要求又有差異。
土地勘測定界技術依據一般包括:《土地勘測定界規程(TD/T 1008—2007)》《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地籍調查規程(TD/T 1001—2012)》等。
根據《土地勘測定界規程》的要求,勘測定界工作,在各級自然資源相關部門的組織下,由有能力的勘測單位進行實施。
根據測繪目的以及成果使用情況,目前的土地勘測定界案件可分為常規用地報批的土地勘測定界、城市更新改造土地勘測定界、土地分類面積土地勘測定界和界址點放樣土地勘測定界等。
(1)常規用地報批土地勘測定界是指,根據用地單位提供的用地文件(包括選址意見書、預審報告書、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批準書、規劃批準復函等相關資料),按照一定的技術標準和技術規程進行測繪的工作。
(2)常規土地勘測定界的內容一般包括界址點的放樣測量、權屬調查、地類調查、土地分類面積計算和匯總、建設用地地類面積對照、界址點坐標表的生成、勘測定界圖與勘測定界范圍圖的制作等。
(3)需要的圖件和勘測資料:相關土地利用范圍內的地籍圖、目前土地利用的狀況圖、所利用的土地的權屬界線圖、地形圖及地籍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等。
(4)常規土地勘測定界的工作步驟:土地勘測定界收件→土地權屬調查→放樣埋設界址樁→測繪地形圖地籍圖→地方坐標系轉換→地形圖坐標系→制作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地類面積統計表→制作局部統計圖→制作勘測定界技術報告、界址點成果表、用地略圖→填寫電子報盤數據→裝訂刻盤。
①進行勘測定界之前的工作:a.接受委托。進行土地勘測定界的部門必須是有能力的、能夠經受住審核考驗的單位,并且這個單位需要具有用地單位或者相關的自然資源部門的委托書;b.查閱相關文件和資料。搜集用地單位提交的許可證或者意見書、經過同意的初步計劃和相關的材料、自然資源相關部門關于這個項目的初步審核意見、委托單位和土地勘測定界單位要搜集相關的資料;c.踏勘調繪。依據以上查閱的文獻材料,進行實地踏勘,明確現場的情況以及相關標識是否完好,這樣有利于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然后要對目前的可以利用的土地范圍內的地類接線進行現場的調查、行政界線以及地下是否有埋藏物,與此同時,還需要對目前的土地使用的情況來進行調查和核實。對于權屬界線來說,要聯結已經調查的地籍和材料,聯系每一方的有權利的人員來進行制定界線,以此明確權屬界線。將經過調查核實的各類界線測繪或者轉繪在工作圖紙上。
②平面控制測量。a.土地勘測定界平面控制坐標系統應采用國家統一坐標系統;b.勘測定界首級平面控制網等級應符合表1要求;c.土地勘測定界平面控制網測量作業及精度的基本技術要求,遵照《城鎮地籍調查規程》《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程》等。

表1 首級控制網等級要求
③土地勘測定界的技術方法——界址點的放樣及界址的埋設。a.如果項目擬征地界線的行政隸屬不同,應在用地界線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鄉的行政界線交點上加設界標;b.界標之間的距離也是重點注意的一項,直線最長應為150m,應該設置界標在明顯的轉折點上;c.界標有多種類型,做常用的有帶帽鋼釘界標、噴漆界標以及混凝土界標;d.界址點編號也是有原則的,應該將可以使用的土地的范圍為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統一編號;e.為了檢測界址坐標的精準性以及界址放樣的準確性,我們可以在界址放樣埋好以后,采用解析法進行界址點的測量;f.用解析法測量的相關界址點的坐標和以前擬用地界址點坐標的中錯誤差值應該控制在5 范圍內,允許誤差應該保持在10 范圍內。
更新改造城市是指比較老舊的城鎮、破舊的廢棄廠子、老的村莊的更新改造。也就是對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生活的地區進行有計劃的改建,更新改造由自然資源部門和相關省市開辦部省合作,對節約集約用地的示范點工作進行推廣。
更新改造中的整村改造,是指把一定區域內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土地一起規劃、設計、開發等。整村的更新改造范圍內的土地類型有:已有用地手續、已完善歷史用地手續、需完善歷史用地手續等。
(1)《土地勘測定界報告書》的內容包括封面、目錄、相關的定界技術的說明、勘測定界表、土地分類面積匯總表(最新年份、二調)、關于分類的土地的面積匯總表(土規)、界址點坐標成果表、更新改造地塊標圖建庫圖斑與勘測定界圖斑套圖、勘測定界圖紙、目前的土地利用圖(二調)、目前的土地利用圖(最新年份)、總體的土地利用的規劃圖。
(2)對于在整村更新改造范圍內,符合完善歷史用地手續條件的土地,還需要按照完善歷史用地手續的報告書格式,出具《土地勘測定界報告書》。
根據用地單位或自規局相關處室提供用地紅線范圍,挑選所需時間的土地利用的狀況數據,進行土地分類面積計算和匯總,然后編制成果報告書。如果僅是用地預審,則應編制《土地利用確認書》和土地利用現狀圖。
《土地分類面積土地勘測技術報告書》的內容包括封面、目錄、土地類測繪技術說明、勘測定界表、分類后的土地面積匯總表、界址點坐標成果表、用地紅線圖
界址點測量是根據用地單位申請,到實地進行界址點坐標數據的采集;實地采集界址點坐標時,需要用地單位相關人員進行現場實地指界、并簽名確認。
界址點放樣是用地單位提供需要放樣的界址點坐標;用地單位提供的用地紅線,作業人員根據紅線計算坐標;用地單位確認放樣的界址點坐標后,按照坐標進行現場放樣。
界址點測量、放樣的土地進行勘測之后的定界報告書的內容包括首頁、目錄、相關的技術說明、勘測定界表、界址點坐標成果表、勘測定界圖等。
紅線的來源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規劃文件提供的界線和界址坐標,常見的有規劃許可證、選址意見書、規劃函等。國土文件提供的界線和界址坐標,常見的有預審報告、用地批準書、用地通知書、集體土地所有證、國有土地使用證等。現場實際測量,用地單位確認測量范圍和界址坐標。根據舊有的圖形,圖解得到界址坐標。
根據國家土地管理的相關規定,土地勘測定界的測繪成果數據需要采用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和廣州2000 坐標系,但目前的用地資料文件多數采用1954 北京坐標系、1980 西安坐標系以及平面坐標系(廣州的),在實際工作中都需要對其轉換成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
權屬界線是各個權屬單位土地面積計算和統計的基礎。權屬按性質分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權屬一般存在以下幾種情況:有明確的權原文件或信息,按文件或信息的記載確定、爭議土地、無明確權利人的土地。
地類是各個權屬單位土地分類面積計算的基礎,目前的土地分類一般采用最新年份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對于近期內完成用地結案的土地,應當根據用地結案的范圍,適當調整用地范圍內的土地地類類型。
一般有弧段的處理需對其進行折線化,即把紅線上的弧段用直線的形式表示。
建設用地對照時,應當注意三個節點。針對1999 年1 月1 日節點,目前大多采用1997 或1998 年的資料,如無1997 或1998年的資料,則采用1999 年資料。
綜上所述,土地勘測定界隨著建設項目用地的不斷增加日益重要起來,所以說土地勘測定界必須要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法,以此增強土地勘測定界的效果,使建設用地的管理更加規范化、科學化,為我國的土地開發整理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