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林 翁遠松 江亞君 安永如
(貴州省綏陽縣中等職業學校,貴州 遵義 563399)
2020年12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1]。2021年3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概言之,實施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當今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產業和教育、企業和學校、生產和教學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雙主體、跨界性、價值不平衡、動態適應等特征。產教融合是一種具有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應在職業教育領域深化發展,甚至應作為新時代國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手段,產教融合的突出價值就是進一步實現學生理實一體化教學,更直接地培養出符合專業和專業群崗位需求的人才,能更好、更多地培養符合國家需要的能工巧匠乃至大國工匠[3]。
本研究以貴州省中等職業學校師生、合作企業、國內發達地區部分職業院校及企業,以及近年來國內外關于職業教育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相關文獻、政策、實施方案、條例等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調查,利用問卷星針對實地考察對象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及網上發布問卷,共收取有效問卷2 687份,其中收取的企業版問卷數量為21份,收取的教師版問卷數量為247份,收取的學生版問卷數量為2 419份。
本研究采取實地訪談、問卷星調查、文獻研究3種形式開展研究。
(1)調查問卷。本研究自編了《關于貴州省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現狀研究調查問卷》(包括企業版、教師版和學生版3類),內容包括:背景信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的情況,存在的問題,相應政策及對策建議。本次調研采用問卷星進行網絡問卷發布和收取,并對收取的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2)訪談提綱。談提綱主要以開放式的問題為主,以職業學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為主題,對調研學校及合作企業進行專題訪談。訪談對象為抽樣調查的學校分管領導、合作企業負責人、專業教師以及企業人事主管。
(3)文獻、政策研究。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22篇,查閱近30年內省部級以上相關法規1項,條例2項,意見、方案和措施合計4項。
調查顯示,貴州省中職學校開展產教融合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學前教育、機械加工、汽車營銷、汽車維修、茶葉加工、服裝制作與生產管理等專業。這幾個專業占調查對象總數的80.76%。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地點集中在企業生產相應崗位上,占比為76.19%。企業與學校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動因素中,全部的調查對象都選擇了勞動力需求,而學校免費投入廠房、免稅減稅等相關優惠政策以及成果開發利用占比相當。訪談調查的情況中,有的學校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時間不長,合作較長的都是與當地的產業相結合。
根據問卷調查統計,50.61%的教師都沒有企業工作經歷,有5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只有3.24%。在企業專項培訓方面,66.8%的教師沒有參加過,28.34%的教師有1年2次以下,3.64%的教師1年2~5次,只有1.21%的教師1年5次以上。對照雙師型的標準,專業教師最需要通過企業實踐提高專業技能能力及企業管理方面的素質。
調查顯示,95.24%的企業與學校就“實施產教融合”制定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但對相應培養標準缺乏專項考評,多流于形式。71.43%的企業對關于產教融合的相關政策有所了解,大部分企業主要目的僅僅是解決企業用工需求,針對調查企業中只有4.76%的企業表示享受過專項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政策優惠。在對教師問卷調查及學校負責人的實地訪談中得知,89.88%的學校開展產教融合時,都簽訂了書面協議,然而協議條約都是來源于國家出臺的籠統的制度,適合地方出臺的相關制度條約較少,而且互相合作的深度遠遠不夠。79.49%的學校組織過產教融合的相關制度、理論、政策的培訓,訪談中普遍反映政策過于籠統,可操作性和強制性嚴重不足。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職教20條)[國發(2019)4號](以下簡稱《方案》),為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進一步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就要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4]。《方案》第十、第十一條明確指出,要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和打造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在先進制造業等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需要統籌多種資源,建設若干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支持職業教育建設發展。近年來貴州省職業教育得到飛速的發展。為落實《方案》,貴州省人民政府印發《貴州省支持職業教育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貴州職教20條”)(黔府發〔2020〕13號)。“貴州職教20條”是落實貴州職業教育內涵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又一次高標準的戰略計劃,是貴州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提出積極申報貴州省職教城產教融合創新試驗區,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目標,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推動貴州省職業教育實施產教融合向縱深、高質量方向發展[5]。
4.1.1 學校主體與企業針對“產教融合”合作時間短,可持續發展不足
經過調研訪談得知,校企合作時間在5年以上的企業只占調研對象總數的4.76%,大多數合作時間在2~5年,占調研對象近90%,而且與學校合作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很不起眼的小公司。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建立長期合作機制,一般長則二三十年,短則5~8年。
4.1.2 相關法律、條例、政策、方案、意見用語籠統,缺乏相應的可操作性和強制推動效應
貴州省政府、省教育廳、各地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等行政部門也分別出臺了相關文件,文件指導思想均體現大力支持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大力支持職業教育實施“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6]。但學校及企業在具體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往往會因為和企業針對購買服務、效益分配、國有資產管理等爭議問題不敢作為,導致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務虛多,做實做長的很少。導致上述癥結的主要原因是從國家層面出臺的政策到地方相應政策和當前國家職業教育法在具體用語上籠統,法律的規范性、強制性、普遍適用性等實施細則缺乏,可操作性不足。因此,出現很多學校談及實施產教融合中,大部分關于利益分配沒有政策和法律支持而導致參與積極性低。如,調查顯示某些學校在高星級酒店管理專業建設酒店以實施產教融合,學校利用酒店正當盈利給教師發放加班費而受到政紀處分。基于這種情況,有些職校就采取完全承包,完全承包實施產教融合也帶來了譬如學校不愿意后續出錢,企業完全得靠自身經營盈利,有些學校甚至把實踐性操作都交給企業的現象,還有些職校最初為了實施專業產教融合,花大價錢購買了如汽車維修設備、3D打印設備,也因沒有科學的機制而導致設備處于半閑置甚至全閑置狀態,造成大量設備資源的浪費。
總的來說,在政策、條文、文件等都還不夠完善,法律法規的出臺帶著很大的號召性特征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還缺乏比較硬性和實效性的具體細節。
4.1.3 區域工業基礎即高新技術行業技術薄弱,制約貴州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高標準實施產教融合發展
貴州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區域工業發展滯后,高新技術產業滯后,同比制約該地區職業教育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協同發展,當前貴州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實習主要陣地還是在長三角地區及珠三角的發達城市。
4.1.4 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培訓務實不足,制約學校實施產教融合
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是實施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實施的薄弱要素,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事制度保障缺乏,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引進制度與普通中小學引進教師制度一樣,用教師資格證硬性考核,從而發生有很多學校因專業發展急需引進專業師資但源于沒有教師資格證而導致人才被拒之門外;二是編制教師轉崗培訓人事制度不完善,調查發現有部分職校專業師資是從基礎科教師轉崗過來的,專業轉崗培訓急而淺,轉崗教師因擔心職稱評聘制度幾頭忙,力不從心。三是教師下企業實踐培訓積極性不高,當前鼓勵職業學校教師下企業實踐的政策幾乎就是用職稱來硬性規定,要求教師在職稱升級評定中必須下企業參與實踐,除此之外,很多地方都沒有其他方面的激勵和具體科學的教師下企業實踐考核評價辦法,從而出現紙上、上下企業實踐的務虛實踐現象層出不窮。
(1)引進規模企業,簽訂長遠的戰略合作協議,夯實人才培養和產業共同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調查發現,當前貴州省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中只有4.76%的企業合作時間在5年以上,絕大部分合作企業合作時間在2~3年,這部分合作企業大多數是很不起眼的小公司,大多沒有將人才培養作為企業的戰略資源,因此,選擇具有實力的企業來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才是深度產教融合重要路徑之一[7]。
(2)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出臺明確的指導性意見,確保學校主體依法、合法、有效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從國家層面,要加快構建職業教育法,構建的職業教育法相關條款用語不能籠統,用語要準確,可操作性強,編制出規范性、強制性、普遍適用性的現代職業教育法。地方政府在國家指導性文件及相關法律法規下制定出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政策或者是指導性文件,大力快速推動貴州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經濟轉型升級的各個環節,貫穿人才開發的全過程,促進產業鏈、教育鏈與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盡快形成社會、政府、企業與學校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8]。
(3)建設具有區域職業教育專業特色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加大法律法規、政策引導力度,各級政府起主導、職業學校積極配合、企業積極參與。面向先進制造業等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統籌多種資源,建設企業與學校線上線下資源共享,理論和實踐教學相融合,集社會培訓、企業積極生產、社會認可、核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同時,借鑒德國、日本等國家經驗,積極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建設有水平、有質量的中等職業學校校內外實訓基地,積極探索創新校企合作運營管理模式,提高校內外實訓基地質量、提高校內外實訓基地管理水平。
(4)夯實專業教師專業業務發展。一是根據行業要求和專業標準以及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相關文件精神,建立適應地方和院校發展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管理制度。二是簡政放權,根據地方職業院校專業發展需求,適度放寬職業院校對引進專業師資的人事權,對專業型強且地方緊缺人才取消教師資格準入制度。三是設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專項資金,用于鼓勵教師下企業實踐補貼,提升現任專業教師專業素質。四是完善專業教師下企業考核評價體系,避免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流于形式。改革當前職業教育人事弊制,全方位提升教師專業水平,通過實施產教融合,著力推動貴州省中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