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 焦作 454950)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文化自信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意識越來越強,對文化建設工作的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這十分有利于推動文化體制的革新以及優秀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有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必須重視文化建設,在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同時,還要加快文化的交流,主動以文化脫貧為目標并為之奮斗,堅定文化自信,積極保護與創新文化,讓我國文化軟實力得到切實增強[1-2]。大運河文化承載著增強我國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大運河作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工程,是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遺產,其建設投入了古人精湛的工事技術。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沿線文化的繁榮,無論是當時還是后世都會對經濟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3]。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一樣,都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示范性工程,從隋唐到現今的時代變遷,大運河的貫通、繁榮、衰敗、重生都伴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中國大運河作為人類歷史長河中工期、里程最長,現今仍然延續的活態遺產,聚集了中國智慧,凸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4]。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文化標志。2019年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中提出,應依托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經歷史洗禮的文化遺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加快區域文旅融合創新發展,展示中華文明。
京杭大運河的盛名享譽全球,其不僅讓“南水北調”得以實現,還促進了運河沿線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充分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及戰勝困難的勇氣。焦作市是大運河流經的八省市之一,流經焦作地區的為永濟渠河段,其在黃河北岸到沁河口往北,通過衛河還有相關的支流自然河道開發,沿途有淇水、洹水匯入作為水源,現今除衛河占壓的區域位置外,地表發現永濟渠的蹤跡難度較大。焦作市與大運河相關的歷史文物古跡眾多,如石佛灘摩崖造像、九道堰、運糧河龍頭橋、勝果寺塔、東關碼頭、南關橋、明清古村落寨卜昌、喬莊閘及碑刻等,但目前對于這些古跡的保護方案在編制方面存在滯后的情況,而且相關的保護措施有待改進。相關的管理機構基本上是臨時設置,并未組織統一、健全的管理結構,影響相關文化遺產的長遠保護。
同時,大運河焦作段涉及多個縣,但目前焦作市鄰近的大運河文化遺產獲得的關注較少,相關文化遺址保護觀念滯后。如枋城堰遺址,在考古方面是期望保留原本的地址與姿態來進行展示,所以只是在原本的基礎上設立了保護點,保護方式單一,缺乏良好的展示效果。如果希望打響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名片”,相關部門需要做好遺產保護工作,找到最佳的入手點,加快項目的多元化投資,促進休閑、旅游、文化消費。
目前關于焦作市大運河文化遺產相關的學術研究較少,關于焦作市大運河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等方面的著作同樣較少。相較于江蘇、山東及天津等地區,焦作關于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比較滯后,說明尚未意識到大運河文化遺產本身具有的價值。此外,焦作市關于“行走大運河”的一些會議、調研活動開展不多,與大運河沿線其他城市相比,有著十分明顯的差距,在未來開發工作過程中必須對此引起重視。總的來說,焦作市目前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加強人們對大運河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并向江蘇、浙江等地學習,加大相關內容的研究力度。
關于大運河文化的發展規劃,《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僅展開了大方向的指導綱領,并未對各級政府及相關組織的具體職責詳細劃分,造成大運河文化的發展仍然處于早期摸索階段,相關的文化產品單一化。同時,大運河沿線相應的文化遺產在發展期間尚未突出資源挖掘潛力,沒有重點打響大運河遺產的文旅品牌,缺乏別具一格的發展特色。如對于“焦作—鄭州—少林寺”沿線的文物遺跡,目前并未展開靈活的文化遺產項目應用,缺乏展示館。此外,還有部分大運河古鎮的運營模式未形成焦作市大運河文化資源的聯合開發與保護,在文旅融合方面缺乏力度,在旅游資源開發上面臨巨大挑戰。到了今天,文旅融合意識仍然較為薄弱,無論是關于大運河文化的藝術表演、代表大運河符號的特色小吃,還是大運河旅游,都沒有形成完整的文化發展體系。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的發布意義重大,其以文化遺產保護為切入點,指出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要價值,并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工作的基本任務與時間段做出了進一步的規范[5]。因此,地方政府及其對應部門需要完全意識到在新時代建設中加強相關法律規范建設,落實政府部門職能的重要性。首先,大運河焦作段所擁有的文化遺產數量較多,但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方面還缺乏健全的法律規范。焦作市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可以借鑒其他城市的可取之處,建立可行性高的法律制度,同時加大宣傳和落實力度。山東省在大運河文化體制機制建設方面的成果最為突出,前后貫徹了省級保護規劃、省級保護管理條例、污染治理辦法等,并制定了大運河城市協調管理方案,參照聊城市大運河發展現狀,依次推出了旅游規劃、改革方案等,囊括了全方位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其次是政府需出臺對應的行業規范,提高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力度,嚴格抨擊虛假文化宣傳事件,讓文化產品市場管理規范化、合法化。
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除了離不開政府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外,還離不開社會群眾的幫扶[6]。首先,社會上的大運河保護團體在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起著重要作用,如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是具有代表性的運河文化保護組織,在文化傳承發展、對外交流及遺產保護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焦作市可以效仿該組織建立相關的大運河文化保護組織,加大對大運河焦作段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其次,在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學術探索方面,可通過不同方式來展示焦作市大運河文化的研究成果,如圖書、畫冊、視頻、文章等,既有利于文化傳承,還可通過定期舉辦學術溝通會,分享各地區的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措施。
最后,從大眾角度上來說,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實到基層,就需要發揮社會大眾的主體作用。“人民需要藝術”,大運河文化見證了焦作市運河的興衰、不同時代文化的發展。因此對于大眾而言,開發優秀的大運河文化遺產,應加強其自身對大運河的保護意識,積極主動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大運河文化建設的實踐中,通過建設大運河文化來帶動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在保留原本生活特色、優秀歷史傳承、民俗文化的同時,還應當在大運河鄰近的村鎮,加大對大運河文化遺產價值、文化內涵、文化理念及保護法規方面的宣傳力度,培養社會基層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認同感[7-8]。對大運河生態環境的保護,除政府出臺相關的制度規范外,同樣離不開社會大眾的自我約束與保護。要提高社會大眾對大運河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也可適當對貧困地區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提高社會群眾對大運河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
在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政府應提高自身對環境保護的認知,增強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監督與管理,尤其是對大運河沿線的自然生態環境[9-10]。自然生態環境破壞了難以恢復,所以針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期間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政府應聯合環保部門加大環保督察力度,完善相關的制度規范,多部門協作管理,尤其針對具有污染破壞性的企業,可以適當進行處罰,充分落實政府自身職能。同時,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應擴大綠化面積,增強大運河沿岸森林草地的覆蓋,進一步實現涵養水源、改善大運河水質的目標。同時聯合大運河沿線的農田景觀、傳統村莊、道口古鎮等內容,建設依水傍田的田園運河景觀。
緊握新時代與新格局下的文化消費增長、旅游目的地轉移、區域文旅共興這三大焦作市目前面臨的機遇,落實新理念的具體行動,落實文化自信的關鍵措施,拓展內部需求的戰略特征內涵,重點建設“一帶一城一河一山”的文旅發展布局。文化遺產與創意產業融合,同樣也是現階段大運河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實現的一種路徑。大運河本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沿線城市風景宜人,相關的歷史遺產較多、文化景點豐富,旅游價值顯著,所以可把沿線城市的文化內涵、傳統因素、歷史傳承與旅游產業緊緊融合。首先可把大運河焦作段的文化遺產作為旅游的體驗式目的物實現策劃、宣傳與內容涉及,做好沿線城市與大運河的故事構建。其次,通過不同方式在旅游期間充分展示。最后,在旅游載體建設方面重視大運河焦作段文化遺產內涵的展示,打造文化旅游綜合體,綜合開發特色產品,如“運河人家”鄉村旅游產品、“漫游運河”體育旅游品牌。在國內大運河沿線城市展區中,焦作市的“一山一拳”旅游產品十分受青睞,吸引了大量投資者主動到焦作展臺咨詢,想要了解相關的資料,同時現場與江蘇、南京、無錫、山東等地的景區、旅行社建立了進一步合作意向。
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相關工作的推進,特別是目前數字化、智能化平臺的發展,為焦作市大運河文化資源的進一步傳承與保護提供了參考、應用、共享的基礎。可利用大數據時代下的不同數字化平臺,借助二維、三維圖像,3D掃描,虛擬現實等新技術,進一步制作大運河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字、圖像、音視頻等,并通過互聯網、電視、手機終端等平臺進行展示,將大運河文化資源充分呈現到大眾面前,增加大眾對焦作市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了解和推廣其傳播[11-12]。
在目前焦作市文旅融合大力發展的基礎上,可打造焦作市百里大運河生態文化旅游廊道,進行大運河焦作段相關的文化遺產遺跡調查,靈活應用與大運河相關的文化項目,籌劃建設文化遺產展覽館,提高焦作城市文化旅游產品的數量與水平,打造多條文化遺產相關的主體精品線路,創新推出“探秘功夫源地”線路,將大運河焦作段如明清古村落寨卜昌等傳統村落打造成鄉村旅游網紅點。
大運河所具有的文化資源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有其自身的特色元素,作為優秀民族文化傳承者,肩負著傳承與保護大運河文化的重任。大運河文化是一個完善的整體,而大運河焦作段作為這個整體中的分支,需要充分發揮其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加快對我國大運河文化建設。大運河文化建設是我國文化保護的關鍵內容,所以需要充分掌握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載體價值,不斷提升大運河沿線城市的文化保護、發展力度,構建起以大運河為紐帶的大運河文化命運共同體,通過大運河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想要更好地保護與發展焦作市大運河文化遺產,需要堅持“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理念,根據焦作市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繼續努力,承擔起傳承好、保護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實現沿線城市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