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珍 吳鴻煒
(寧德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福建 寧德 32100)
人群密集,垃圾量巨大。舊書籍報紙、快遞包裝、快餐盒、瓜果皮、餐余垃圾是高校生活垃圾的主要部分,它們來源于師生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高校生活垃圾的種類相對較少一點,90%左右屬于可回收物和可利用的廚余垃圾[1]。
環保意識強。高校師生普遍都有較強的環保意識和文化水平,對于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認可度相對較高,生活垃圾分類一旦在高校全面開展,便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獲得相對良好的效果。
人口密集,作息規律。高校用戶主要以學生、教職工為主,人群較密集,作息也有規律,生活范圍集中,師生一般都在固定的時間段圍繞著宿舍樓、教學樓、食堂進行活動,為垃圾定時定點處置提供了獨特條件,便于垃圾分類回收和管理。
據調查,有80%的學校師生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及生活中垃圾分類回收的必要性,也存在垃圾分類回收的意愿,但如果想要長久地堅持,還是一件比較難以做到的事情。
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是一項比較系統的工作。現有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要求對分類回收的收集設施(垃圾桶等)、操作規范要領、分類結果都有明確的規定。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幾年“互聯網+回收”的模式也越演越烈,針對校園高素質人群這個特殊的群體,更容易形成智能資源回收的模式[2]。
社會上有著龐大的可回收資源存在,大多都是被傳統廢品回收行業所處理。目前傳統回收行業回收效率及回收比率十分低下,傳統行業胡亂回收拆解導致環境二次污染,居民無自主環保意識等市場痛點大量存在。本項目為升級傳統回收行業、解決社會上現存可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痛點,分布城市、鄉鎮、高校市場搭建線上可再生資源分類回收平臺,不同區塊用戶在服務商服務的區域內,自主分類可再生資源,而后在平臺下單,通過區域平臺回收服務商接單上門回收的方式提高可再生資源回收效率、比率,回收的資源最終對接于正規資源回收企業,避免二次污染。目前本公司已經自主設計開發小程序,部分用戶已經可以通過應用自主下單。
為達成“專注智能回收平臺建設,提升資源回收的比率和效率,美化校園環境”的使命,本項目創建了智能資源回收平臺小程序[3]。智能資源回收平臺的目標是通過校園、人工智能及物聯網,實現高校師生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統一交通運輸管理、集中處置的模式,以期達到推動高校師生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目的。智能資源回收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運作的方式,打造出適合校園垃圾的回收的方式,有效地整合師生、回收商、垃圾處理單位,形成一套較完整的校園生活垃圾回收鏈,實現校園生活垃圾和廢舊物品的價值的最大化,解決校園垃圾不分類的難題。
“智能資源回收平臺”模式的運行基本流程:用戶通過通信設備在平臺上預約下單,登記需要回收資源的數量、種類與服務時間,專業的人員及時上門進行回收,待回收的人員通過平臺確認資源的數量與種類后,網上結算中心便會付款給用戶。其后由回收人員將所有回收資源運到中轉站,再運到服務商企業進行處理。
聯動線下志愿者組織、物業公司、回收行業等共同推動資源回收建設。本項目首先通過與志愿者組織合作,在線下進行環保宣傳,讓校園用戶初步擁有環保意識,引導用戶自主將可回收物分類并在平臺下單,服務商通過接單上門回收,最終對接于正規回收企業實施結算的方式完成訂單交易[4]。用戶在訂單結算之后可選擇獲得實際的收入或環保積分,環保積分可用于公益事業或兌換實體物品。服務商在訂單結算之后也會獲得回收終端所支付的回收廢品。本平臺為平臺運營,在訂單的交易中會抽取一定的手續費以維持平臺運營。
本項目會定期舉辦校園志愿者環保活動,邀請用戶簽署環保承諾書,在宿舍門貼環保人申明公告。在每一次活動中,本平臺都會進行資源回收,而回收的資源也對接給資源回收企業。在素質教育推廣的同時本平臺會同步推廣平臺,邀請用戶使用平臺下單,建立用戶產品使用習慣,并進行同期市場對比,在測試完最佳價值假設與增長假設后開始拓展服務商市場。
隨著環保素質教育的推進和平臺的推廣,環保意識逐漸深入,本平臺會引來更多合作者共同推動環保事業發展,市場容量將會逐步擴大。隨著環保意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也會進行環保建設,因此本項目的市場份額在中后期會遇到瓶頸,但前期的文化深入和企業落地文化根植,能讓本平臺能夠穩定原有的市場份額。
對可以進行回收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定價,不但可以提高回收率,也可以增加利潤。回收定價對于“智能資源回收平臺”這種模式是否能夠正常地運行至關重要,雖然已有一些企業已經針對各類回收的資源制訂了價格指導方案,但是定價的合理性與否仍需要市場檢驗,今后回收方在探索和開展新的資源回收模式時,仍需對定價進行深入的研究。
本項目通過運營智能資源回收平臺,解決了傳統回收行業的效率與回收比率低、用戶不愿扔垃圾、垃圾胡亂回收造成環境二次污染、用戶環保意識低等問題,以服務商回收對接垃圾中轉到正規回收終端的方式,美化了校園環境,帶動了垃圾回收行業[5]。
目前市場上通過平臺運營環保項目的方式較少,這對于校園環保建設是一個新的嘗試,在運營方式上需要不斷進行運營測試、優化。
我國現在存在著垃圾分類回收的大風口,垃圾回收行業升級迫在眉睫,社會大量關注此類問題,我們有著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隨著環保意識的深入與影響力擴大,未來建設環保教育事業的企業將會越來越多,加大市場競爭。平臺推動過程中與用戶、服務商溝通和平臺運作中的產生的意外問題也是本平臺需要去考慮的。
在校園內,張貼了橫幅、海報進行宣傳號召,并舉辦了一些相關的知識競賽;同時,與學生組織進行有效的合作,通過給予第二課堂積分(非專業素質學分)的形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借助學校的官方媒體發布有關于垃圾分類回收的圖文與短視頻,促使師生將垃圾分類回收的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設了有害垃圾、廚余垃圾桶,采用防腐蝕的材質以延長垃圾桶的使用期限,也在垃圾桶上標明垃圾分類的信息,便于師生進行垃圾的準確投放。相對于傳統的垃圾回收模式,智能資源回收平臺采用了實名制和個人利益與垃圾分類情況相掛鉤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師生對垃圾進行分類的積極性[6]。
正確的垃圾分類知識和環保意識并非與生俱來,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回收需要全方位、長時間的環保宣傳教育。使師生逐步養成良好習慣,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承擔起相應的職責與義務,通過實際的行動,體現垃圾分類的意義。
政策的未知經常會讓企業錯失良機。目前本平臺專注平臺運營,做好平臺運營規范,找到適合市場的價值服務與可增長產品,通過平臺運營為傳統垃圾回收行業賦能,規范師生的行為,美化校園環境,同時也會做好與各單位的溝通工作,確保工作進行得順利。
高校應該著手對校園生活垃圾分類的界定、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做出一個整體的規劃。對校園不同的功能區實行因地制宜、分區管理,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地微調,構建從垃圾產生到投放、收集、處理及監督落實的細致有效的執行方案,并不斷完善校園垃圾分類回收的方案。高校還應該積極探索建立健全垃圾分類的相關制度,從制度上理順“校園的垃圾分類是全體師生的義務”。
高校應該將做好垃圾分類回收的工作列為校園綜合治理重要的組成部分,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成立校園垃圾分類回收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監督校園內的垃圾處理和回收情況,一些相關工作都依照規定予以公開,一方面可以對校園垃圾分類回收進行統一、有效地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學校師生員工對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高校應該將垃圾分類回收的管理列為校園綜合治理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強科學的管理。
垃圾分類設施是否完善,會直接影響垃圾分類回收工作的可持續性。高校應結合垃圾分類回收的整體規劃與工作方案,建立一套完善的設備和基礎設施。首先,高校需要做好垃圾投放點的布置和維護工作,垃圾投放點的數量及各個點位垃圾分類投放的容器數量都應結合其所在位置的特點、往日垃圾投放量等實際情況予以測算,將各種垃圾分類回收的收集容器配齊。
現在,我國垃圾分類回收仍處于起步的階段,與垃圾分類回收相關的科技創新也大有可為。作為高等教育的主戰場,高校應該充分發掘本身的科研優勢,積極主動作為,構建垃圾分類回收的相關科研體系。在進行與垃圾分類有關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的同時,也應該注意生產、教育、科研相結合,并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開展校企合作,充分發掘垃圾分類的技術創新驅動力。高校應該注重于校園生活垃圾分類的管理,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探索智能資源回收的技術或平臺。
高校日常生活中垃圾的產生,與學校的類型、校內的規模和其構成、師生的環保意識等因素有關,每所學校垃圾分類的實際現狀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智能資源回收平臺的推廣,有利于促進我校的垃圾分類,推動資源回收行業的信息公開和監管,從而推動再生資源回收的規模化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