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魯迅美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4)
進入21世紀后,我國進入知識經濟和創新創業經濟時代,新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已經進入多元化需求階段。相對應地,新時代對于高校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大力推進高校教育改革,促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全面培養,已經成為新時期高校教育發展改革的明確方向。2010年5月,教育部提出專項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政策,尤其是《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對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尤為系統和全面,其中明確指出高校教育發展應該朝著“適應國家發展戰略部署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方向進行改革”[2]。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藝術類院校也應該緊跟時代步伐,深化對藝術類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認知,以培養滿足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為基本指導方針,推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全面發展進程。
加強藝術類院校關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國家教育戰略布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是賦予藝術類院校的高度教育使命,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需要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首先是經濟學基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現了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創新創業和經濟發展密不可分,創新創業的一切目的是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其次是教育學基礎。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質體現。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培養和造就大批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儲備地,是引發新思想、新技術、新創造的源泉。最后是心理學基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和大腦發育規律。創造力是人的智力發展和創新心理的集中體現,人的創造力的最佳年齡是大學生時代,重視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正是大學生心智開發、大腦開發以及心理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
人才培養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是社會進步的源泉,也是高校教育發展的核心和關鍵。近些年來,關于人才的培養,教育部從多個政策方向入手,為高校人才培養和人才發展提出指導性的文件,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足以看出國家及相關教育部門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關注和重視。這些政策和文件的出臺,均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高校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明確的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方向[3]。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類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涵蓋的專業方向較多,如表演、電影學、戲劇影視文學、音樂學、舞蹈學、美術學、繪畫、雕塑、產品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等。藝術類院校肩負著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培養多元化杰出人才的重要責任,尤其是近些年來,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辦學質量,藝術類院校都有長足的發展。但是在實際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理念落后、教學體制不完善、教學隊伍更新換代慢,尤其是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藝術類院校存在明顯的“雙創”不足的問題,使得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淡薄,創新創業能力較差。
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高等院校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對于藝術類院校來講也是如此[4]。在人才培養方面,盡管藝術類院校具備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實際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設不合理,人才培養沒有與社會需求相對應,使得學生知識技能與社會需求脫節;學校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不完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不足,創新創業機制不完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緩慢,缺乏高精尖師資隊伍指導,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水平不高,直接影響到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然而藝術類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偶然的,是多種因素的組合。首先,創新創業宣傳不到位。學生無法系統性地了解和學習創新創業知識,學生以為拿到學分就夠了,對于創新創業一臉茫然。其次,缺乏專業教師培訓。部分藝術類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重視度不夠,教師更多的是注重傳統理論教學,創新創業教學體系薄弱,無法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再次,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少。創新創業需要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由于實踐基地不足,缺少資金和技術支持,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部分藝術類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進程緩慢。
作為藝術類院校,要緊跟時代需求,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理論和知識基礎[5]。首先,轉變落后的教學理念。在人才培養方面要適應市場需求,以人才自身知識技能提升和社會用人單位需求為根本,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實踐性,加強實踐性課程設置,進行項目實踐、專項實踐,強化實踐能力提升和實踐課程建設,使得課程更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實踐特性。另外,藝術類院校在進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結合本地和學校本身情況,加強對地方民俗文化的整合,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跨專業學習,培養學生的突破和創新精神,拓展學生的求學思維,為學生打造一條更鮮明、更具優勢、更符合自身求學需求的道路[6]。除此之外,適當進行校企聯合,與校外企業積極共建校外實踐基地,積極積累和利用校外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實踐機會。建立與校外企事業單位的共同育人機制,實現省級、校級、院級等三級管理機制,積極發展學?!皠撔聫娦9こ獭表椖?,為學生打通融合多個專業的實踐基地,為藝術類院校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
創新創業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首先,藝術類院校在大力發揚創新精神的同時,也應該從學生自身角度入手,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創造力,從思維意識方面對學生的能力提升進行理念上的引導[7]。其次,藝術類院校要把創新創業教學貫穿到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制定學生創新創業學習和實踐計劃,大力發展創新創業先進項目,發揮先進項目對學生的刺激和帶頭作用。強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資金和技術扶植力度,切實幫助藝術類院校學生實現真正的創新創業。此外,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在校內和校外進行雙基地建設,校內建設創新創業培訓實踐園,形成“創新、創意、創業”三位一體的校內示范基地;與此同時進行校外項目拓展,加強與其他校外知名企業的合作,為藝術類院校學生提供長期化、常態化、系統化的創新創業基地。最后,藝術類院校應該在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健全創新創業機制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例如全面推進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以及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的工作,形成促進創新創業的制度體系,促進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機制逐步健全,進一步促進學校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加強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并發揮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實現師生的良性互動,相互促進。
人才的培養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優良的教師隊伍。在新時代背景下,普及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理念,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早期我國部分藝術類院校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以“被動式”教育理念進行“填鴨式”教學,把學生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忽略了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地位,忽略了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為此,國家教育部門針對此問題,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藝術類院校在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方向。藝術類院校教師應該避免專做課題、專發論文的純粹學術研究者,強調教師自身課堂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相結合,加強自身創新創業知識學習,將所學到的創新創業知識進行教學運用。另外,藝術類院校教師應該學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進行創新模式教學,例如進行創新創業互動式、啟發式、引導式教學,突破教師自身的思維邊界,構建創新創業教學的新思維、新知識結構和新教學體系。教師應該多參加校外第二課堂,多充電學習,緊跟時代步伐,尤其是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教學薄弱環節,提升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及加強社會資源互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實習機會。作為藝術類院校師資主管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實踐型、高層次校外創新創業人才的引進力度,為藝術類院校教育教學引入新鮮的血液,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評聘制度,加強教師的激勵和考核,為藝術類院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提供優質的師資保障。
深化藝術類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新時代國家戰略發展、社會經濟需求以及人才自身素質提升的要求,是創新創業新時代賦予藝術類院校的神圣使命。在當前國家大力發展“雙創”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開拓學生創新創業視野,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是新時代藝術類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關鍵。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類院校要緊跟時代步伐,進行多元化教學培養制度改革,以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為根本,緊緊抓住社會和時代需求發展新機遇,迎接國家和社會給予藝術類院校的新挑戰,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以人才帶動產業發展,產業帶動國家和社會進步,從而實現藝術類院校、國家社會以及學生人才的共同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