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月
(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二是要樹立生態發展理念,進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鄉村生態宜居;三是要增加資金技術投入,培養人才,大力發展農業,實現鄉村生活富裕;四是要健全制度體系,提升組織能力,實現鄉村治理有效。總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1],使得農民群眾收入增加,幸福感和滿足感增強。
根據生態文明的內涵,農村生態文明的內涵應是改進農村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在人居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等領域協調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總體來說,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農民生活條件及居住環境的改善
建設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整治農村環境衛生,使得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也逐步完善,改變農村的整體風貌,營造良好的居住氛圍,呈現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
1.2.2 農業生產方式的改善
建設農村生態文明,需要轉變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為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從實際出發,統籌規劃,積極培育生態農業,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和高能耗產業的發展模式,保持和改善系統內的生態平衡、不對其周圍環境造成明顯改變的情況下,求得最大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
1.2.3 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的廣泛傳播,農民在生產過程中能改變過去的傳統思想,愿意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接受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環保思想,并且能夠在農業生產中付諸實踐,注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大膽嘗試新技術,改進生產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農產品產量,從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增加農民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2.1.1 生產方式落后,效率低
現今,我國鄉村經濟已經由高速度發展轉為高質量增發展。但是,我國農業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并未根本改變,“三農”仍然是經濟社會中的明顯短板,現階段我國的農村仍然是小農生產模式,屬于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特點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產出、低效益,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經濟增長[2]。此種經濟發展模式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不能有效利用資源和能源,造成浪費,較低的機械水平無法振興農村經濟,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中,農藥、塑料薄膜等容易造成水體和土壤的污染,破壞生態環境。
2.1.2 鄉村農業中農藥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在農業生產中,適量的農藥化肥的使用能有效促進農作物的增產,增加農民收入。但是,很多農民并沒有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對農藥化肥的依賴程度高,盲目過量施用化肥以及使用不合理,會帶來化肥的養分污染問題。未被利用的養分通過莖吸附和侵蝕等方式進入環境,污染水體、土壤和大氣,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地下水硝酸鹽污染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過量和不合理使用農藥,使得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殘留于土壤、水體中,造成嚴重的產地環境污染。
2.1.3 農民的環保意識薄弱
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與環保意識成正比,因此,大多數農民的環保意識比較薄弱。首先,農民文化水平低,使得農民不太關心政府的環保工作,也不會通過報紙報刊等途徑了解環保知識;其次,大多數農民社會責任感低,只顧自身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利益,過度使用農藥化肥造成環境污染;最后,由于農村生活環境閉塞,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先進環保的農業生產技術。綜上就是農民環保意識薄弱的表現,也阻礙了農村生態環境工作的進展。
2.1.4 農村環保法律法規與制度體系不健全
眾所周知,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強有力的法規制度來約束。近幾年,我國頒布并實施了很多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大多針對城市地區,并沒有著重針對農村地區出臺法律規章制度,并且農村地區管理分散,存在著內容不健全、懲治力度不夠等問題,農民的行為不能受到很好的約束,由此陷入了惡性循環,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破壞[3]。
2.2.1 政治層面
盡管政府部門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但是這些政策措施都沒有落到實處;政府管理機制不完善,許多建立起來的基礎設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缺乏長效監管機制,無法將全面管理與有效整治很好地結合起來。
2.2.2 經濟層面
農村地區本就經濟落后且單一,農民為了獲得更多收入只能加大對森林等的破壞;資金缺乏保障,一定程度制約了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生產技術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也就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2.3 文化層面
農民文化程度較低,未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也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生態環境破壞會帶來的嚴重后果;我國“重工輕農”思想在某些地區仍然存在,為了追求工業相比與農業帶來的較大利益,一味發展工業而排放大量工業廢水廢渣,由此造成了農村生態文明的破壞。
首先,將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集約型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是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因此,要從實際出發,統籌規劃,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培育生態農業,使得農業發展由高速度發展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
其次,必須加快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必須進行脫胎換骨的革命性改造,把農業發展轉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降低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推進農作物秸稈基本資源化利用,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最后,由于我國農業已經處于全面開放的大環境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面向全球。一是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實現國內外資源有效配置,既保障農產品供給,又保護農業產業發展,既促進農民增收,又維護農民權益。二是著力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政策體系。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擴大農業對外投資和農產品貿易,培育一批跨國經營的大型農業企業,積極參與農業國際競爭與合作。
眾所周知,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會直接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因此要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科學使用農藥、化肥,控制使用總量,提高農藥化肥利用率,并逐步將有機化肥推廣到廣大農村地區。首先,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技術指導和培訓。通過宣傳和培訓,引導農民科學用藥、合理施肥、慎用激素,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道路。
其次,政府發布政策措施,積極探索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的新途徑,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村垃圾、人畜糞便以及生活廢水的處理,級財政要根據需求加大投入,配置垃圾轉運車和車輛運行費用,確保集中堆放的垃圾能夠及時清運。
最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對農村中造成重度污染的農業和工業進行專項整治,強化養殖業和工業的污染防治,對其進行優化布局,修筑污水處理設施,并對其進行定期管理維護,確保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充分發揮作用,從根本上解決鄉鎮污水問題,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
首先,積極開展農村環境宣傳教育。通過宣傳及教育,讓廣大農民群眾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改變傳統觀念,樹立強烈的環境保護觀念和科學的環境價值觀,讓農民群眾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
其次,將環保教育與學校工作相結合。由于大多數農民思想文化素質低下,缺乏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孩子從小保護環境,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父母家人等,當接收環保教育的學生成為農村中堅力量時,農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將會有很大提升。
最后,創新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模式。政府工作人員要適應新形勢,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采取農民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普遍接受的形式,例如通過報紙、廣播等宣傳,或者召開村民大會、舉行文藝匯演,采用多形式強化環境宣傳教育活動,讓農民群眾充分了解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喚起他們保護環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首先,政府部門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政府部門要針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完善農村生態環境管理制度,設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嚴格約束工作人員和社會大眾,對無視法規的行為進行堅決制止和嚴厲懲治。
其次,創新政府部門組織管理體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都很大,為了確保其順利進行,必須有一套高效率的機制保障,建立健全政府部門分工合作機制和組織協調機制,加強政府與基層工作部門的溝通,嚴格貫徹“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原則[4],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最后,加強組織領導,抓好落實督促。政府各級部門工作人員必須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領導,履行好環境保護的責任,強化責任落實,督促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行,對未盡職盡責的領導及工作人員進行嚴厲懲治。
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堅持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開創農村農業發展的新局面,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篇章,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