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右旗委宣傳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作出深刻闡釋,指出“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強調“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阿拉善右旗立足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實際,明確了阿拉善右旗既不是糧倉,也不是牧場,更不是工業集中區,而是國家重要的生態保護功能區的發展定位。堅持“農業收縮發展、牧業適度發展、工業集中發展、文化旅游業轉型發展、駱駝產業精深發展、生態特色產業規模發展、清潔能源理性發展”,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特色牌”,走“特色路”。
阿拉善右旗積極做活沙產業,做優生態特色產業,做大駝產業,做強文化旅游業。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厚植發展動力,全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天然梭梭林、霸王、白刺、野生肉蓯蓉、鎖陽、甘草等沙生植物分布面積達1200 余萬畝,其中,天然梭梭林365 萬畝、綿刺374 萬畝、白刺837 萬畝;人工種植梭梭林226 萬畝、人工接種肉蓯蓉35 萬畝;封沙育林75 萬畝、飛播造林36萬畝;禁牧區植被覆蓋率達到15%—25%,初步構建起了遏制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握手”的生態屏障。全旗登記注冊沙產業企業7 家,沙產業專業合作社46家,從業人員5000 余人,年人均增收2 萬元,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共贏。近年來,阿拉善右旗先后獲得“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自治區沙草產業試驗示范基地”“中國特色沙草產業發展示范旗”“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集體”等稱號,曼德拉蘇木沙林呼都格嘎查被命名為“中國肉蓯蓉第一鄉”。
經過多年的探索,阿拉善右旗已初步形成“科技研發、企業轉化、基地帶動、合作社輻射”的駱駝產業可持續發展模式,駱駝產業富民效益初步展現。圍繞打造“全國駱駝產業研發生產基地”目標,阿拉善右旗探索出“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科技創新、農牧民參與”的模式,制定出臺駝圈建設補貼、駝奶收購補助、駱駝保險補貼和農牧民創業貸款等一攬子駱駝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全力推動駱駝產業成為全旗廣大農牧民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2020 年6 月末,全旗雙峰駝存欄數量達5.7 萬峰,其中有繁殖能力的母駝2.8 萬峰,擠奶母駝1萬峰左右,日產奶量達7 噸。全旗已建成駱駝產業科技園1 家(入駐駝產業企業5 家)、駱駝科研機構1 家、駱駝絨毛加工企業3 家、駝肉駝乳加工企業4 家、駱駝養殖基地20 個、駝奶中轉站7 個、標準化駝圈164 座。設立雙峰駝保護區3200 萬畝,建成雙峰駝生態牧場250個,注冊成立駱駝養殖專業合作社39 家。全旗農牧業戶3333 戶10282 人,其中駱駝養殖戶811 戶,駱駝養殖大戶594 戶,擠奶駝戶347 戶,從事駱駝產業的農牧民2400 余人。全旗年創造駱駝產業價值達1 億元以上,養駝戶戶均增收2 萬元以上。全旗7 個蘇木鎮駱駝托養基地帶動貧困戶131 戶300 人,產業富民效益得到充分釋放。
阿拉善右旗旅游資源獨特,主要有“一沙、一山、一林、一谷”,即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巖畫、海森礎魯怪石林、額日布蓋峽谷。其中,巴丹吉林沙漠以“奇峰、鳴沙、群湖、神泉、古廟”五絕聞名于世,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沙漠”“上帝劃下的曲線”,是公認的“50 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地方”和“30 個最值得探險的地方”。阿拉善右旗把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列入旗域經濟主導產業,不斷加大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力度和旅游景區建設力度,推動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構建起了“大景區國際知名、小景區特色鮮明”的生動局面,初步形成“1+6+N”的全域旅游發展布局。2019 年,全年接待游客200 萬人次,同比增長25.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24%。旅游從業人員達到3000 余人,年人均增收3000 余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面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加快形成以創新為支撐的發展模式和經濟體系,在創新中取得新突破、獲得新動能、推動新發展。阿拉善右旗基礎設施發展滯后、資金投入不足、政府財力有限、企業規模不大。這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推動阿拉善右旗高質量發展必須積極爭取資金,加大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在創新上下功夫。一是爭取整合項目資金投入;二是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溝通和協調工作,積極為企業發放利率低、周期長的金融貸款;三是建立特色產業扶持政策補貼機制。
阿拉善右旗根據沙生植物資源的自然分布,在不同地區確定沙產業發展的各自主攻方向,形成了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沙產業布局。一是建設天然梭梭林肉蓯蓉培育生產基地。如以塔木素蘇木天然梭梭林為依托的野生肉蓯蓉產區。二是建設人工梭梭林肉蓯蓉生產基地。如以曼德拉蘇木、塔木素蘇木等為重點區域的人工接種肉蓯蓉區,發展人工梭梭林種植和肉蓯蓉生產,構建起綠色生態保護屏障,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移擴張。三是建設白刺林鎖陽生產基地。如以塔木素蘇木、雅布賴鎮、巴彥高勒蘇木為重點區域的白刺林和鎖陽生產,對天然白刺資源進行圍封復壯,發展白刺林種植和鎖陽生產,促進農牧民增收。針對牧區勞動力不足和駱駝分散養殖的實際情況,各蘇木鎮成立多個小型養駝合作社,發揮蘇木鎮培育駝奶合作社的作用,并通過分解任務壓實責任。
一是做優特色產業。把生態特色產業做精、做優、做特。如肉蓯蓉產業、鎖陽產業等,通過科技創新、品質認證,打造“產學研用”全鏈條產業布局。二是做強品牌產業,培育新增長極。如通過對駝產業的政策扶持、科技支撐、龍頭企業帶動,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的利益聯結機制,與鄉村振興進行深度融合。

阿拉善右旗沙漠植物園讓阿拉善右旗的“顏值”再上新高度。城在綠中,人在景中,勾勒出北疆邊陲小鎮獨有的“駝鄉綠”。
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剛需,沒有人才的高質量難有發展的高質量。進入新時代,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地位更加凸顯。一是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旗”戰略,抓好人才引進、培養、留住、儲備、使用、激勵,搭平臺、建機制、強服務、抓落實,不斷拓寬引才育才用才渠道,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二是加強產學研合作,完善“產學研用”整體布局,構建產品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三是打造優勢特色產業人才平臺,引進培育科研團隊、研究機構。依托優勢產業資源,積極培育發展以肉蓯蓉、鎖陽等為主的特色沙產業,帶動培養本土專業技術人才,壯大特色產業人才隊伍。四是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做大做優生態特色產業。加快科技創新,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
一是推行“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使生態建設和沙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有機結合,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實現由農牧民個人經營到龍頭企業帶動、由資源簡單轉化到產業鏈條延伸、從小基地示范到大集團加盟的轉變。二是推廣“企業+基地+農牧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培育扶持沙產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三是加強沙產業學科研究,積極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展合作,開發高附加值系列產品。四是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引進、興建一批龍頭加工企業,培育形成產業鏈,實現由被動發展向主動開發的轉變。
進一步完善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加大同阿拉善英雄會、額濟納胡楊林、河西五市等旅游市場的溝通合作,打造獨具大漠特色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有效利用沙漠地區旅游資源,打造沙漠觀光旅游的特色亮點。提升全旗文化旅游知名度,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休閑旅游、深度體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