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生
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雜文家,筆名吳非,著有《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不跪著教書》《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師》等。
聽說讀寫,都需要動腦筋想,沒有“想”,聽說讀寫的能力就得不到提升。如果人沒有“想”,世界文明不可能發展到現在這個水平。沒有什么可以替代人的“想”。
現代人研制的人工智能計算機,已經能戰勝圍棋世界冠軍了。曾有人設想用電子計算機來替代人工作,但我們根據常識知道,人的喜怒哀樂不可能被替代,機器不太可能替你寫出一首發自你內心情感的詩。即使機器能作文,估計也不會有太多讀者喜愛。我們面臨的世界多么豐富,人們對美的認識各不相同,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人們正是因為不同的個性和表達才讓世界異彩紛呈。我們感到遺憾的,恰恰是人群中總有一些人不善于思考,甚至不愿意獨立思考,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
老師批改學生作文時,總會有一些期待,一般對作文練習會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學生能達到或接近這個要求,老師會感到自己的教學有價值;如果存在較多的問題與不足,他會感到遺憾。批改作文時,他像是在讀學生的心里話,他想和學生對話。可是,如果他從一個班的四五十篇作文中讀到的都是“統一的觀點”,看到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想法”,甚至連表達都大同小異,那么作文批改對他而言就是苦不堪言的精神折磨。我以前批改學生作文,看到學生們以“抄報紙”替代“我認為”,很擔憂。他為什么沒有自己的“想法”呢?他不可能沒有想法,沒有認識,如果他真的這樣需要用別人的觀點替代他自己的思想,那他為什么要來學習?他又能學到些什么呢?
只要受過教育,有個人的閱讀經驗,有個人的思考經歷,就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有些同學由于性格原因,不太重視個人的意志,常把“大家都這么說”“老師說的”“我家里人認為”掛在嘴邊,就是不會說“我認為”。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是人基本的能力。嬰兒哭喊時根本無所顧忌,等長大一些,他知道不能妨礙他人,但是他的思想逐漸成熟,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總不至于像兒時哭喊一樣被認為幼稚可笑吧?
有些同學的作文,特別愛引用名人、賢人的話。總是引用而沒有自己的認識,思想含量就顯得不足了。那些名言、格言固然有道理,然而畢竟是別人的“想法”,未必能照搬。有一次作文,好幾個同學引用拿破侖的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可能是拿破侖激勵他的部下時說的話,不一定有道理。比如,我們也可以說“愛好和平的士兵才是好士兵”,很多人去當兵根本不是為了“當將軍”,而是有高尚的目的和追求(針對這一點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很多例證)。如果一個士兵僅僅為了“當將軍”而去殺戮,肯定會變得兇殘,喪失人性。這句話至今仍被人們引用,恰恰說明他們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也未必有思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流行“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不僅學校教室里有標語,媒體也大談特談,幾乎成了社會口號。“知識”的確在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但是,“知識”能否真的改變人的“命運”?在某些時代,很多有知識的人(甚至是先知先覺的人)不但沒有“改變命運”,連最基本的公平待遇也沒有獲得,甚至適得其反,遭遇厄運。同樣,有些很有知識的人為了一己之私,毀滅別人的生活,毀滅世界,歷史上有無數這樣“有知識的人”。再仔細想想,我們談讀書學習,目的是為了“改變命運”嗎?我們原先的“命運”是什么樣的?讀書學習之后,“改變”了什么?
世世代代,那些并沒有讀過書的勞動者,安于自己的生活,靠誠實的勞動安身立命,養育后代,他們的生存同樣有價值,同樣值得人們尊敬。這么看來,“知識”能改變的只是人的精神追求。在這個問題上,想得復雜,是因為事實本身復雜。因此,很多事不可能“一言以蔽之”。于是我們應當想到,“改變命運”需要多種因素,占有知識不過是其中之一。
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找到更多可以討論的問題,只要你能重視自己的思考,只要你不再把別人的話當作金科玉律。“我的作文”,表現的應當是“我的思想”和“我的情感”,用的是“我的語言”,否則,作文毫無價值。
是的,你很年輕,你的知識是有限的,你的經歷不夠豐富,你沒吃過什么苦頭,沒有遭遇過什么挫折,但是你對世界有好奇心,你有學習的意識,也正因為年輕,你有一顆美好而無所畏懼的心,你為什么不去探索自己向往的世界?不要怕別人嘲諷你幼稚,你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屬于自己的“觀點”,你就有資格“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