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等

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頭孢菌素、阿奇霉素等這些人們常見的抗菌藥物,是抗微生物藥物中的幾種。抗微生物藥物,是指能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用于預防和治療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它包括抗菌藥、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等。
提到抗微生物藥物,不得不說一說另一個詞——“超級細菌”。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李亞冰說,“超級細菌”準確的名稱叫“多重耐藥性細菌”,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種細菌,而是泛指那些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人類對藥物的濫用,加速了細菌逐步從單一耐藥到多重耐藥甚至泛耐藥,最終成為耐藥超級細菌。專家表示,細菌耐藥給疾病的治療增加了難度。
李亞冰表示,抗微生物藥物的濫用是讓超級細菌形成的一個“加速器”。
錯誤一:感冒了就用抗生素
感冒了真的需要服用抗生素嗎?李亞冰指出,大部分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對病毒引起的感冒,抗生素是無效的,只有一些合并細菌感染的感冒,才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按量地使用抗生素。
錯誤二:追求新的、高檔的抗菌藥物,迷信廣譜藥
所謂廣譜,通俗地講,就是抗菌藥物所能覆蓋的細菌種類較多,能地毯式殺菌。而抗菌藥物所能覆蓋的細菌種類較少,能精準對癥殺菌的,即為窄譜。那么,是否廣譜抗菌藥一定優于窄譜抗菌藥呢?李亞冰說,其實不然,一般來說,能用窄譜抗菌藥的就不用廣譜抗菌藥,能用低級抗菌藥的就不用高級的;一種藥能解決問題的,就不聯合用藥。過度、過量用藥只會提升細菌的“戰斗力”,甚至催生出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那么,抗微生物藥物究竟該怎么選擇呢?建議最好到正規醫療機構,由專業的醫生根據感染細菌種類等來合理用藥,首選針對性強、窄譜、安全性好的抗菌藥物。
錯誤三:“無所不能”的“消炎藥”
“消炎藥”曾是患者眼中“無所不能”的抗菌勇士,而抗生素等抗菌藥物,就是患者眼中無所不能的“消炎藥”。李亞冰說,實際上,抗炎藥主要針對的是非感染性炎癥(無菌性炎癥),它主要包括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等)和甾體消炎藥(如地塞米松等),而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等)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是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對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但對病毒感染則無效,常見的有鏈霉素、頭孢菌素、青霉素等,所以,把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藥,其實是不恰當的。
錯誤四:是藥三分毒,癥狀好一些了就不要再用了!
有些人覺得,是藥三分毒,于是,在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時,一看到癥狀稍有好轉,就擅自停藥或減量。其實,藥物使用不足量,往往很容易催生耐藥性。所以,一旦涉及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時,一定要做到遵醫囑,服足量。
總之,對抗微生物藥物,要做到的是正確看待,既不濫用,也不盲目拒絕,應遵醫囑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