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臟協會虛擬科學大會上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與健全家庭相比,單身父母心血管健康狀況更差,尤其是單身母親心血管健康狀況更糟糕。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對參加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的2180名參試者健康數據展開分析。這些年齡至少25歲且已為人父母的參試者中包括462名單身父母。研究人員評估參試者血壓、體重指數(BMI)、飲食、吸煙、身體活動水平等7項心血管健康指標。根據0~14分的評分標準,將心血管健康狀況分為3個等級:差(0~4分)、中等(5~9分)和理想(10~14分)。研究人員在調整年齡、性別、種族、現有醫療條件等因素后發現,單身父母心血管出現健康問題的幾率是雙親父母的1.31倍。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一研究結果可能與單親家庭更易出現身體活動量不足、高血壓及吸煙等生活習慣和健康風險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分析指出,2016年一項國際研究曾發現,單身母親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更大。瑞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單身母親早亡風險更高。加拿大一項為期10年的跟蹤調查也發現,單身父親死亡風險比雙親家庭父親高兩倍。新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構成是影響心血管健康指標的一大社會因素,單親家庭已經成為一個潛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現代人的解剖和生理結構最適合步行。近日,日本《朝日新聞》根據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發表文章表示,走路不僅有利身心健康,還能提高免疫力。
研究人員從2000年開始對5000名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持續20年的健康調查,讓他們佩戴身體活動儀,以定期采集健康數據。結果發現,要想預防抑郁癥,每天應步行4000步;想預防心臟病、腦卒中,每天要走5000步;預防骨質疏松,每天要走7000步;預防糖尿病,每天要走8000步。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一天的平均步數和步速與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研究人員說:“一天走8000步、快走20分鐘是最理想的運動狀態。雖然疾病會受到遺傳和外部因素影響,但9成高血壓和糖尿病可通過這種走路鍛煉方式得到控制。”此外,研究人員還表示,盡量不要早上進行走路鍛煉,最好選擇傍晚。因為下午4~6點是體溫上升到最高的時段,肌肉和血液流動能得到有效刺激。早上走路易擾亂自主神經,進而引發心血管病和腦卒中。
疫情影響,很多人的運動空間受到限制,走路這種不需要器械、簡便易行的運動更應成為大家的運動“重頭戲”。但要注意,盡量少到人群密集處運動、步行,如果戴著口罩步行時出現憋悶、心跳加快等問題,可到沒有人的地方摘掉口罩深呼吸,以緩解不適癥狀。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食品科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進行的兩項研究發現,丹麥人在辨別苦味方面不如中國人,絕大多數中國人對苦味更敏感,相比較而言,丹麥人更能“吃苦”。這種現象與丹麥人和中國人舌頭表面的解剖差異有關。
研究人員分析152名測試對象舌頭上的“菌狀”舌乳頭的數量,其中75名是丹麥人,另外77名是中國人。參與者的年齡在18~55歲之間,是身體健康的非吸煙者,女性占71%。
“菌狀”舌乳頭位于舌尖,它含有大部分味蕾,在食物和味覺體驗中起核心作用。要想理解舌乳頭在不同文化和種族的食物偏好中的意義,需要更多地了解它們的分布、大小和數量。受試者對苦味的敏感性是通過他們品嘗苦味物質丙硫氧嘧啶來檢測的,該物質被認為是味覺差異的遺傳標記物。
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受試者通常比丹麥受試者有更多舌乳頭,這一結果解釋了為什么中國人對苦味更敏感。此外,丹麥人和中國人對食物質地也有不同偏好。研究發現,77%的中國人屬于“平滑吮吸型”,更喜歡質地柔軟的食物,用舌頭和上顎擠壓食物。73%的丹麥人則是“大快朵頤咀嚼型”,更偏好咀嚼食物。在丹麥,黑麥面包、生胡蘿卜等食物更受青睞。
發表在《計算和計算機輔助干預》和《食品質量與偏好》上的這兩項研究成果認為,了解味覺差異對開發食品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