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林
明代太醫局所編《普濟方》有烏雞丸一方,后由清代宮庭御醫改進為烏雞白鳳丸,在各家應用中,又有多種加減變化,皆稱烏雞白鳳丸。現行烏雞白鳳丸為《中國藥典》1990年版方:凈烏雞640克,生熟地黃各256克,當歸144克,人參、鹿角膠、白芍、山藥、丹參、制香附各128克,鱉甲(醋炙)、天冬、川芎、芡實各64克,桑螵蛸、煅牡蠣、鹿角霜各48克,黃芪、甘草各32克,銀柴胡26克。共研為末,煉蜜為丸。大蜜丸一次服1丸(每丸重9克),一日服2次;小蜜丸一次服9克,一日服2次。該藥品功能補氣養血、調經止帶,用于氣血兩虛、身體瘦弱、腰膝酸軟、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烏雞白鳳丸原是一種婦科名藥,對某些婦科疾病有良好的療效。不過經過近20多年研究與臨床觀察,該藥對某些內科疾病也頗有效。這和該方藥物組成與功能的多樣性有關。方中,烏雞肉能補氣血、滋肝腎;人參、黃芪、山藥、芡實能補氣益脾;當歸、熟地黃、白芍和鹿角膠能補肝養血、滋益陰精;丹參、川芎與香附活血行淤、疏肝理氣,并調經止痛;生地、天冬、鱉甲滋陰清熱,并同銀柴胡清虛熱;鱉甲消痞散結;鹿角霜、桑螵蛸、煅牡蠣、芡實收斂固澀;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藥性平和,總以補益氣血和肝腎陰精為主,兼以能活血理氣、收斂固澀,并有調經止帶、消痞散結、滋陰清熱之功。
現代研究發現:
1.烏雞肉對機體有明顯的滋補營養作用。烏雞肉含蛋白質高達47%~57%,比普通雞肉高達一倍以上;含18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含維生素B1、B2、B6、B12、尼克酸和豐富的胡蘿卜素(對防治心血管病比較有益)、維生素E(對延緩衰老有幫助);有多種礦物質和豐富的銅、鋅、錳等重要的微量元素。烏雞肉所含的烏雞黑素(黑色素)有抗誘變作用,能清除自由基,有助于防止細胞的衰老、突變和癌變。
方中其他補益藥如人參、黃芪、山藥、當歸、地黃、鹿角膠等含有皂苷、多糖、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鋅、銅、鐵、錳等微量元素,均有很好的滋補、營養作用。
2.烏雞白鳳丸能顯著增強小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又能興奮腎上腺皮質功能,從而提高機體對細菌性感染的非特異性抵抗力。
3.烏雞白鳳丸能增強骨髓造血功能,升高血紅蛋白、紅細胞和血小板。其中人參、黃芪、熟地黃、當歸能升高血紅蛋白、紅細胞;當歸、白芍、生地黃能升高血小板。
4.烏雞白鳳丸有顯著的性激素樣的作用,能增加雌性幼鼠子宮重量,并能增加雄性幼鼠的前列腺、貯精囊以及提睪肌重量,即既有雌激素樣作用,也有雄激素樣作用。
5.當歸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和抑制作用;香附、白芍對子宮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6.烏雞白鳳丸對四氯化碳所致的實驗性肝損傷,能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表明有保肝作用。
此外,藥理研究還發現,丹參能改善微循環,顯著促肝組織修復與再生;丹參、川芎、白芍、香附有鎮靜、鎮痛作用;烏雞白鳳丸有顯著抗炎作用;丹參、白芍、天冬有抗菌作用。
過去,烏雞白鳳丸主要用于婦科疾病,用法用量如下:
1.崩漏。癥見月經周期無規律,經血淋漓,心悸頭昏,疲倦乏力等;或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見有上述癥狀者。每次1丸,一日2次。連服兩周以上。
2.月經不調。癥見月經后期(可以理解為經期推遲)或月經過少,色淡質稀,心悸頭昏,疲倦乏力者。每次1丸,一日2次。連服兩周以上。
3.痛經。癥見經期或行經前后小腹綿綿作痛,墜脹,或腰酸,經色淡質稀,頭昏心悸,疲倦乏力等。或功能性痛經見有上述癥狀者。每次1丸,一日2次。直至下次月經前。
4.帶下。癥見白帶增多,色白或黃,或稠黏帶血,小腹墜痛,腰骶酸痛,疲倦乏力,低熱等;或慢性盆腔炎見有上述癥狀者。每次1丸,一日2次。連服兩周以上。
5.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癥見煩躁失眠,心悸頭昏,潮熱盜汗,虛弱乏力。每次1丸,一日2~3次。連服2~3月。
近年來,也有將烏雞白鳳丸用于其他各科疾病的情況,如:
1.貧血。含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性貧血、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癥見疲倦乏力,頭昏心悸,面色暗淡,唇舌色淡者。每次1丸,一日2次。連服3~16個月。
2.血小板減少癥、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每次1丸,一日3次,需連續服用一周以上或遵醫囑。
3.男性不育。癥見精液不液化,精子濃度、活動度不足,或有陽痿遺精,神疲乏力,頭昏腰酸等癥。每次1丸,一日2次,連服30天以上。
4.慢性肝炎。含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等多種類型的慢性肝炎。每次1丸,一日3次,需服藥4~6個月以上。
用于上述疾病,有時還須配合其他相關的藥物以增強療效,具體用藥應遵循醫囑。需注意的是,本品忌用于實證、有濕熱的疾病,亦不宜用于寒證,有外感者亦忌用。服藥期間,注意忌食辛辣、溫燥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