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峰

2020年,面對極其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區各地區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部署,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實現年內轉正,經濟運行逐步回穩,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十三五”規劃順利收官。
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供需兩側穩定恢復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的重大考驗面前,全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時,全力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抗擊疫情取得重大成果,全年經濟增速實現回正,基本面得到穩固。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35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0.2%。在一季度全區生產總值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降幅逐季收窄,分別收窄2.0個和1.9個百分點,經濟增速實現回正,增長面逐步拓展,全年運行態勢呈現為V型復蘇曲線。
三次產業逐步恢復。第一產業增加值2025.1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全年豬牛羊禽四肉產量達260.7萬噸,增長1.5%。年末全區農牧業機械總動力4057.1萬千瓦,比上年同口徑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6868.0億元,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7%,制造業連續多月保持增長勢頭,增加值增長8.4%,其中消費品制造業增長6.3%,為工業體系恢復運轉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第三產業增加值8466.7億元,下降0.9%,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8%。其中,金融業增加值888.9億元,增長0.2%;房地產業增加值921.3億元,增長3.6%。
兩大需求持續復蘇。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1.7%。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下降1.5%。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呼和浩特新機場項目開工建設,赤峰至京沈高鐵連接建成運營。全區5G基站突破1萬個,全年移動互聯網用戶接入流量32.6億GB,比上年增長33.4%。關鍵領域投資力度加大,全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比上年增長23.2%,教育投資增長12.5%,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增長3.8%。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60.5億元,比上年下降5.8%。無接觸式消費、在線消費增長亮眼,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67.0億元,比上年增長36.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5.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全年完成郵政行業業務總量63.7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快遞業務量19557.6萬件,快遞業務收入42.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7.1%和27.9%。
二、抓“六保”促“六穩”,糧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全年圍繞“六穩”“六保”,打好政策組合拳,以解決就業居首。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8%,低于年度控制目標。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3.2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0.5萬人,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248.2萬人。
基本民生兜牢兜實。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大對低收入群眾和困難群眾的保障力度,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97元,其中城鎮和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1353元和16567元。
市場活力不斷增強。在一系列保護支持市場主體的政策措施支持下,各類企業穩步復工復產,截至年末,全區市場主體戶數226.5萬戶,比上年增長7.2%。
糧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83.3萬公頃,增長0.1%;糧食產量3664.1萬噸,比上年增長0.3%,穩居全國第8位。多措并舉增煤保供,受經濟持續恢復疊加低溫寒潮天氣影響,國內能源市場需求持續走高,內蒙古作為全國重要能源生產供應基地,統籌煤炭、電力增產保供。全區原煤產量102550.9萬噸,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25%以上,其中外送煤炭超過5.7億噸;發電量5811.0億千瓦時,居于全國首位,比上年增長5.7%,其中向外省及國外輸出電量超過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30%以上,為國內能源市場穩定供應做出貢獻。
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恢復。全區38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1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增長面達81.6%。規模以上工業中,中小型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2.1%。貨物運輸周轉能力持續恢復,全區貨運量、貨物周轉量降幅逐季收窄,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比上年分別下降6.7%和3.4%。
基層運轉保障力度加大。全區積極應對財政壓力,開源與節流并舉,財政支出向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基層“三保”等重點領域傾斜。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268.2億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8.6%。用于衛生健康、扶貧、教育、公共安全和住房保障支出占比分別為7.1%、2.7%、12.2%、4.8%和3.4%。
三、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發展潛力得到激發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全區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3.4%,實現由負轉正。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640.4億元,比上年增長0.1%,營業收入利潤率為7.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9.3%,比上年末下降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為80.2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7個百分點。
促外貿穩增長持續推進。內蒙古進出口總額1043.3億元,比上年下降4.9%,出口349.1億元,下降7.4%;進口694.2億元,下降3.7%,進出口值降幅逐漸收窄。其中中歐班列開行增幅明顯。中歐班列開行300列,比上年增長25.5%。
四、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 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
新動能保持較快增長。全區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1.8%,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6.1%。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2%。非煤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6%,占比達到63.6%,較上年提升1.0個百分點。新產業較快增長。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8.1%,高新技術業增長7.5%。新產品中,單晶硅產量比上年增長93.3%,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長20.4%,稀土磁性材料增長15.4%,智能電視增長5.5%。
創新驅動力進一步增強。以“科技興蒙”行為為著力點提升全區科技水平。全年專利授權量17985件,比上年增長62.6%。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7件,比上年提高0.4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
綠色能源轉型形勢向好。新能源裝機容量提升,風電裝機容量3785萬千瓦,增長29.7%;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1176萬千瓦,增長22.2%。規模以上新能源發電量比上年增長4.7%,占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的比重為14.4%。其中,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量分別增長4.7%和4.8%。
五、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各項社會事業再上新臺階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20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3.1%,扣除物價因素,實際上漲1.2%,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1.0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和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4%和8.4%,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0,較上年縮小0.17,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全體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7%,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但總體保持在30%以下。其中,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0%,農村牧區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6%,分別比上年提高1.7個和3.4個百分點。
物價漲幅符合基本預期。全年全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低于3.5%左右的預期目標。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區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0.8%。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的10個盟市年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25.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3.7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7%。年末全區森林面積261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3.0%。
保障體系覆蓋面擴大。年末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183.9萬人,比上年增長0.3%,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85.9萬人,比上年增長2.9%,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100%。
社會事業繁榮發展。年末全區在學研究生2.5萬人,比上年增長16.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8.6%,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4.6%。年末全區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7%。全年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2503.1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綜合收入2406.4億元。其中,全年接待國內游客12494.4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404.1億元。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三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