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冬梅

關鍵詞:節能減排 面臨問題 綠色高效發展
“十四五”國家將堅持和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能源資源大區的內蒙古面臨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任務艱巨,需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責任,下更大決心,用更大氣力,切實推動“十四五”節能降耗取得實效。
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經濟指標與能耗指標“錯配倒掛”,節能減排基礎較弱
“十三五”期間,我國以年均1.5%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持國內生產總值6%左右穩定增長,為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內蒙古是以年均8%左右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5%左右的經濟增長。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規劃目標為累計降低14個百分點,實際增長9%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5倍,能耗“雙控”兩項指標全國倒數第一。“十四五”是經濟轉型發展的攻關期,全區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GDP規模對節能減排下降的支撐作用不強,增速雙升壓力依然較大。
(二)結構性、區域性增長壓力大
內蒙古在全國產業分工中的功能定位,導致內蒙古產業結構重型化、高耗能特征明顯。全區2755家規上工業企業中,高耗能企業1357家,占比近50%;能源原材料工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87.2%,化工、鋼鐵、有色、電力、石化煉焦和建材6大高耗能行業,能耗累計增量占全社會能耗增量的74.8%,其中化工、鋼鐵、有色行業占全社會能耗增量的62%。六大高耗能行業占規模以上工業能耗比重達87.4%。鄂爾多斯、烏蘭察布、包頭三市高耗能企業比較集中、新上的大項目相對較多,這些地區占全區累計能耗增量的三分之二。“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單位GDP能耗下降目標為年均下降3%左右,增量在3000萬噸標煤以內。但從各盟市上報“十四五”項目情況看,預計新增能耗為1.8億噸標煤,這個數字相當于目標增量標煤的整整6倍。節能減排存量、增量壓力大。
(三)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能源利用效率存在短板
總體上看,內蒙古煤炭、水泥、鐵合金、銅鉛冶煉單位產品能耗處于國內先進水平,鋼鐵、焦炭、燒堿、電石、合成氨單位產品能耗總體達到國家限額標準,但距離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能源利用效率仍存在短板。從近兩年全區電力行業能耗水平看,2018、2019年火電供電煤耗分別為每千瓦時電331、326克標煤,超出全國行業平均水平23.4、19克,據此測算兩年分別多消耗982、866萬噸標煤; 鋼鐵、焦炭、電石等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分別低于國家先進標準14%、24%和18%;運用先進技術進行節能改造的力度不夠,鋼鐵企業還不能完全實現全流程綠色生產、能源循環利用。2019年全區六大高耗能行業拉動規上工業能耗增長12.8個百分點,但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僅4.3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能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
二、建議
(一)嚴格高耗能產業綠色高效發展,在推動經濟增長的提質增效上下功夫
對全區新建高耗能項目節能審查要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導向, 分類實行差別化的節能審查政策和核準備案聯動機制。在技術、工藝、安全、用能等方面全面對照國際國內行業先進標準,在承接產業轉移時,也要設立嚴格準入條件和相關規范和要求。避免剛引進就被替代或淘汰。
在電價政策導向上,必須充分體現鼓勵先進、淘汰落后、引導高耗能產業加快清潔化、綠色化改造、加大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水平,發揮好價格杠桿對節能降耗的促進作用。要加強節能先進技術、產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等的推廣、組織實施重點節能工程,引導推動產業能效提升。
(二)強化能耗源頭管控,推動重點地區、行業、企業的產業升級、能效提升
實施工業能效趕超行動,在重點耗能行業推行能源利用效率達到或超過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電力行業、煤炭行業、鋼鐵冶金行業、化工行業,嚴格控制煤炭新增產能,加大共性節能技術研發攻關,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技能改造。探索在重點地區、重點用能企業率先開展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下的用能權交易試點,運用市場化手段,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地區完成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
優化電力供給結構。加快30萬千瓦以下火電小機組的淘汰步伐。加快新能源發展,增強電網輸出能力和穩定性,著力解決局部地區出現的限電和棄風棄光問題。合理布局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推動儲能建設工程,提高新能源消納比例。利用好落實國家對超出激勵性消納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力不計入能耗“雙控”考核政策。
研究制定促進可再生能源就地開發利用的規劃布局和支持政策,將新能源發電基地與大型耗能型產業基地就近布局統籌規劃建設,建立區域微電網、智能電網等輸配電模式,突破煤化工、金屬冶煉、新型建材等行業使用不穩定電源相關技術,建立起風光火互補、清潔發電與用能產業一體化銜接的低碳型產業體系。支持新能源項目就地配置一定比例電化學儲能,推動儲能技術發展,探索儲能商業運行模式;進一步推進電能替代,結合分布式新能源開發、智能微電網建設等,在適宜的新建商業區等大型公共設施建設儲熱與新能源相結合的分布式能源供應示范工程。結合大數據、精密設備等新興產業,建設一批用戶側儲能示范工程。推動電動汽車充電樁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制冷等。對清潔能源供熱項目的立項審批開通綠色通道,在電源及管網接入的路徑規劃審批和熱源用地等方面出臺支持政策。開展“綠色高效清潔能源項目”的申報及補貼制度,進一步提高供暖設備企業、供熱企業的參與度。將電供熱納入新興扶持產業名錄。推動建立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光熱電站等商業化運行機制。
(三)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
一是申請推進可再生能源項目不計入綜合能源消費指標試點,鼓勵可再生能源與用能企業合資合作,生產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申請探索用能權補償機制,通過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的自愿節能量參與用能權交易,配套推進綠色電力證書交易。依托跨省能源合作機制,申請建立跨省用能權補償機制,建立跨省合作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市場,打造國家用能權補償區域合作示范點。二是申請分類計算煤化工等煤基產業燃料煤、原料煤使用量,控制燃料煤消費總量和強度,單獨設立原料煤用量控制標準。結合產業發展、技術更新、環保要求等趨勢,加強對備案項目煤化工裝置數量、規模統計,動態綜合設定壓減指標,實現兩項煤耗的合理細化管理,促進能源消耗小、產品附加值高、貼近市場需求的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生物化工等新興煤基產業發展。內蒙古煤炭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1/4,開展煤基產業用煤權制度創新,有利于為全國做好能源經濟文章探索最優路徑,具有巨大的示范意義。
(四)加強責任落實和考核監督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切實落實黨政主要領導第一責任人責任。降耗任務比較重的地區,既要保證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還要完成地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雙下降”。各級發改部門要牽頭承擔起能耗“雙控”推進工作,圍繞工業、建筑、交通、商貿、公共機構等重點耗能領域,加大支持引導力度,切實提高重點領域能源利用效率。能源主管部門要會同經濟運行管理部門制定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實施方案,強化地區、企業、部門落實責任。各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國家相關規定和行業標準,加強協同配合、督導檢查,督促用能企業強化主體責任落實。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健全完善年度能耗“雙控”考核工作機制,將堅持“雙控”效果導向,對落實不力、敷衍塞責、推諉扯皮,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領導干部堅決嚴肅處理,決不姑息。